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素养,而导学案是近年来课改的新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让导学案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导学案;核心素养
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有两个词语成为了“网红”——历史学科核心素養和导学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历史科高考改革的新思路,从2014年首次在我国亮相之后其内涵有过几次变迁,但其中的“时空观念”从来不曾变过。构建清晰的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科的前提,是达到其他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学科素养。然而当前高中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史取代了通史,学生的时序思维和空间意识相对薄弱,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
导学案近年来逐渐成了许多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所放的大招,它是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的包含学习目标、知识拓展、合作探究、课后习题等环节的方案。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适应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面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挑战,面临导学案教学的课改机遇,不断尝试着将两者相结合,让导学案成为培养时空观念的利器。现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笔者利用导学案来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以及思路。
一、学习目标环节:以课标和考纲为基础,考虑学情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否清晰准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过程,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第一个环节便是明确设置目标,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让学习目标更能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在设计目标时,教师必须从时空观念要素出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再结合高考考试说明,从而提炼出教学目标,并就此设置本课重难点。
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考试大纲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具体描述如下——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多重考虑,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①了解在1912-1919、1919-1927、1927-1936、1937-1949、1949-1956各个阶段中,民族工业分别的发展状况及原因;②思考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其推动因素及阻碍因素分别有哪些;③说明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以上目标的设置,第①点明确将民族工业发展各个阶段分开,直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时空的观念。只有明确了时空,才可能进行历史解释与培养家国情怀,也就是②③点提出的要求,可见培养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把“时空观念”这个素养融进教学目标设计,要以考纲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将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让学生只需通过阅读教学目标便能清晰抓住本课主要知识点和历史概念,从而为时空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环节:采用关键词填空的形式,突出重难点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其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形成初步的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发展有初步的把握,能将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正式上课时便能更有针对性地留出更多时间解决生成的问题。相反如果预习效果差,上课时间将可能更多地被浪费在基础的史实上,最终可能因课堂容量太小从而影响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在导学案上让学生预习出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将自主预习环节设置成关键词填空的方式,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并呈现出课本基本知识和重难点。
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在第一个子目“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里,为了让学生更好预习,笔者将内容安排如下:
一、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 _____—— )
1.原因
①政治: 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具体表现在:推翻两千多年的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建立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政府颁布 ______政策的一系列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热情; 纷纷涌现和 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②社会: 运动的推动,如1915年因反对 而掀起 运动;
③思想:“ ”思潮的有力推动;
④外因: 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
② 业和 业发展迅速。
3.特点
基本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①结构: 发展较快、重工业的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分布:范围扩大、由沿海扩展到沿江的通商口岸,但地区分布仍不平衡;
③时间:发展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后 __________,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通过以上预习安排,学生在自习时便知道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要掌握原因、表现以及特点。另外,关键词填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知识点上。
三、知识拓展环节:拓宽视野,把握横向与纵向联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非仅仅要求学生记住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并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是意识到历史事件在空间上的横向联系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这才能让学生拥有比较完整的时空观念。
然而,仅凭教材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与纵向发展的。在历史教材中,中国史往往和世界史分离成不同模块,这导致学生很难将某个历史事件的中外因素有效对接,因此横向联系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历史事件往往与之前的某段历史有联系,又难以避免对之后的历史造成影响,但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往往只能择其中片段加以记载,这就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课本无法完整地了解史实的发展过程。 导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个环节可以将课本没有提及的知识点补充完整,从而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念。可以通过历史比较,或是创设空间联系等方式让学生加强横向联系能力,也可以通过因果分析,或是延续时间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纵向联系能力,
例如,《民國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笔者在知识拓展中补充了两个概念——改革币制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①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发行“法币”;②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币制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你那增加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
了解这两个概念,学生便能更好理解为何中国民族工业在1927-1936年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结合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萧条),便不难理解为何要防止白银外流,并且谋求关税自主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历史地图也是不可多得的工具。地图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确切,有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无论是在知识拓展环节采用历史比较还是历史联系的方式,都有利于让学生全面看待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本质。
四、合作探究环节:创设情境,锻炼和检测时空链接能力
合作探究,即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是一举多得的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如果能精心挑选题目,利用好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合作探究有这样一道题目:
合作探究:阅读我国近代主要经济成份发展趋势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⑴曲线①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⑵曲线②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⑶曲线③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⑷曲线④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⑸曲线③代表的经济成分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
这个题目从材料到设问都很简单,却考查了学生对近代经济结构变迁的知识,把本课内容和上节课内容相结合,融合了时间和空间观念。学生的时空观有没有达到要求,这个题目便可分辨。
由此可见,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发展体系框架,让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之下认识历史的本质。
五、知识梳理环节:学生自主画出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是丰富无边的,历史事件从数量来看更是不计其数,要求学生逐一记忆是不科学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我们往往强调构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将无数个点串成线,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而建立时空坐标,形成时空观念。
在导学案上,笔者也时刻注重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在每节课导学案上,笔者都会在最后留出一个空位,供学生自主画出本课知识线索,梳理时空信息。这个环节笔者鼓励学生以任何自由到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图表还是思维导图,笔者都会收上来批改,加上评语或建议。这个操作可以检查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程度,有时也开阔了笔者的眼界,得到启发和进步。
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有学生画了以下知识结构图:
以前在梳理本课知识脉络时,笔者最推崇采用折线图的形式,因为它非常直观和明确地呈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同学的结构图却加入国际因素,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史结合在一起,一下子展现了大历史、大时空的观念,这个做法对于培养时空观念实在是妙极。
六、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开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定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时空观念作为其中最基础的一环,也必将更为受到重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可操作性强、教学效率佳的实践。以上尝试仅仅是笔者教学实践的一点反思,接下来笔者将继续探索、接挑战,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把控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激发学生历史兴趣,让学生真正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刚.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8):41-44.
[2]田伟.浅议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文科技期刊,2017(3):291.
[3]田源.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时空意识培养[J].渤海大学,2016.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导学案;核心素养
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有两个词语成为了“网红”——历史学科核心素養和导学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历史科高考改革的新思路,从2014年首次在我国亮相之后其内涵有过几次变迁,但其中的“时空观念”从来不曾变过。构建清晰的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科的前提,是达到其他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学科素养。然而当前高中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史取代了通史,学生的时序思维和空间意识相对薄弱,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
导学案近年来逐渐成了许多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所放的大招,它是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的包含学习目标、知识拓展、合作探究、课后习题等环节的方案。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适应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面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挑战,面临导学案教学的课改机遇,不断尝试着将两者相结合,让导学案成为培养时空观念的利器。现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笔者利用导学案来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以及思路。
一、学习目标环节:以课标和考纲为基础,考虑学情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否清晰准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过程,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第一个环节便是明确设置目标,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让学习目标更能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在设计目标时,教师必须从时空观念要素出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再结合高考考试说明,从而提炼出教学目标,并就此设置本课重难点。
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考试大纲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具体描述如下——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多重考虑,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①了解在1912-1919、1919-1927、1927-1936、1937-1949、1949-1956各个阶段中,民族工业分别的发展状况及原因;②思考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其推动因素及阻碍因素分别有哪些;③说明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以上目标的设置,第①点明确将民族工业发展各个阶段分开,直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时空的观念。只有明确了时空,才可能进行历史解释与培养家国情怀,也就是②③点提出的要求,可见培养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把“时空观念”这个素养融进教学目标设计,要以考纲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将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让学生只需通过阅读教学目标便能清晰抓住本课主要知识点和历史概念,从而为时空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环节:采用关键词填空的形式,突出重难点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其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形成初步的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发展有初步的把握,能将难以理解之处做好标记,正式上课时便能更有针对性地留出更多时间解决生成的问题。相反如果预习效果差,上课时间将可能更多地被浪费在基础的史实上,最终可能因课堂容量太小从而影响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在导学案上让学生预习出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将自主预习环节设置成关键词填空的方式,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并呈现出课本基本知识和重难点。
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在第一个子目“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里,为了让学生更好预习,笔者将内容安排如下:
一、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 _____—— )
1.原因
①政治: 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具体表现在:推翻两千多年的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建立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政府颁布 ______政策的一系列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热情; 纷纷涌现和 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②社会: 运动的推动,如1915年因反对 而掀起 运动;
③思想:“ ”思潮的有力推动;
④外因: 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
② 业和 业发展迅速。
3.特点
基本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①结构: 发展较快、重工业的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分布:范围扩大、由沿海扩展到沿江的通商口岸,但地区分布仍不平衡;
③时间:发展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后 __________,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通过以上预习安排,学生在自习时便知道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要掌握原因、表现以及特点。另外,关键词填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知识点上。
三、知识拓展环节:拓宽视野,把握横向与纵向联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非仅仅要求学生记住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并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是意识到历史事件在空间上的横向联系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这才能让学生拥有比较完整的时空观念。
然而,仅凭教材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与纵向发展的。在历史教材中,中国史往往和世界史分离成不同模块,这导致学生很难将某个历史事件的中外因素有效对接,因此横向联系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历史事件往往与之前的某段历史有联系,又难以避免对之后的历史造成影响,但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往往只能择其中片段加以记载,这就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课本无法完整地了解史实的发展过程。 导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个环节可以将课本没有提及的知识点补充完整,从而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念。可以通过历史比较,或是创设空间联系等方式让学生加强横向联系能力,也可以通过因果分析,或是延续时间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纵向联系能力,
例如,《民國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笔者在知识拓展中补充了两个概念——改革币制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①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发行“法币”;②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币制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你那增加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
了解这两个概念,学生便能更好理解为何中国民族工业在1927-1936年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结合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萧条),便不难理解为何要防止白银外流,并且谋求关税自主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历史地图也是不可多得的工具。地图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确切,有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无论是在知识拓展环节采用历史比较还是历史联系的方式,都有利于让学生全面看待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本质。
四、合作探究环节:创设情境,锻炼和检测时空链接能力
合作探究,即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是一举多得的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如果能精心挑选题目,利用好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合作探究有这样一道题目:
合作探究:阅读我国近代主要经济成份发展趋势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⑴曲线①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⑵曲线②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⑶曲线③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⑷曲线④代表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⑸曲线③代表的经济成分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
这个题目从材料到设问都很简单,却考查了学生对近代经济结构变迁的知识,把本课内容和上节课内容相结合,融合了时间和空间观念。学生的时空观有没有达到要求,这个题目便可分辨。
由此可见,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发展体系框架,让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之下认识历史的本质。
五、知识梳理环节:学生自主画出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是丰富无边的,历史事件从数量来看更是不计其数,要求学生逐一记忆是不科学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我们往往强调构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将无数个点串成线,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而建立时空坐标,形成时空观念。
在导学案上,笔者也时刻注重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在每节课导学案上,笔者都会在最后留出一个空位,供学生自主画出本课知识线索,梳理时空信息。这个环节笔者鼓励学生以任何自由到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图表还是思维导图,笔者都会收上来批改,加上评语或建议。这个操作可以检查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程度,有时也开阔了笔者的眼界,得到启发和进步。
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有学生画了以下知识结构图:
以前在梳理本课知识脉络时,笔者最推崇采用折线图的形式,因为它非常直观和明确地呈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同学的结构图却加入国际因素,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史结合在一起,一下子展现了大历史、大时空的观念,这个做法对于培养时空观念实在是妙极。
六、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开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定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时空观念作为其中最基础的一环,也必将更为受到重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是可操作性强、教学效率佳的实践。以上尝试仅仅是笔者教学实践的一点反思,接下来笔者将继续探索、接挑战,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把控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激发学生历史兴趣,让学生真正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刚.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8):41-44.
[2]田伟.浅议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文科技期刊,2017(3):291.
[3]田源.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时空意识培养[J].渤海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