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起,小学语文已全部使用统编版教材(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的解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等问题,成为各层级教师教材培训、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学现状如何?为促进教学与研究,中山市石岐区于2019年12月初举办了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经过校赛选拔,共13位老师参赛。老中青三代同台,任教未超三年半的新教师占了一半。每一位参赛老师的背后,都有一个研究团队,从对教材的分析,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设计等各环节,代表着学校研究水平。本文试以此次比赛为例,透视新教材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一、低年段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低年段阅读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喜欢又有兴趣,参赛老师能从低年段学生的视觉出发,围绕教材单元目标,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带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词、句、段、篇,同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悟情、想象,想方设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一个感性的世界,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人与自然的美,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
如,蔡老师执教的《开满鲜花的小路》,为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第二个课时。蔡老师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帮忙破案,找到真相。老师先用生动有趣的微课,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案情(复习课文1-5自然段),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接下来就来破案:鼹鼠先生收到的礼物是什么?推断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老师顺势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课文6-12自然段: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动笔找关键词、句……同桌讨论,汇报交流等,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品词、品句、画路线图、读一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读出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说一说等,每个学生都饶有兴味参与其中,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处于愉悦的学习状态中。在回顾案情,找线索,破案的过程中,老师引领着学生们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同桌对话,有时还与自己对话,让他们感受着春天的美好,美好的礼物带给人快乐。
林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第二课时,在朗读表演中理解春天的样子,在师生的玩乐中找到春天,从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可为什么学生“读不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老师的朗读基本功很好,体态语言很丰富,如果能适时地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还学生一个自主、自悟的过程,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才会提高,他们以文本的对话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拓展练习就会自然生发:“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可惜年轻的老师没能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掐断了学生们的链接,匆忙地去完成预设的内容。学生们的阅读就会是浅层的,阅读兴趣从中就打了折扣。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精心的设计,还需要把握住课堂的生成,这是年轻老师需要历练的。
二、中高年段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每个年级的阅读都有具体的要求,统编版新教材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有清晰的指引,从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例,从教材要求——单元学习要求——课后练习三段目标的构建,都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阅读的策略,以达成学法习得与迁移的过程,即体现了语用活动的过程。
黄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的第25课《好的故事》,属于第八单元,第八单元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人其事的。虽然学生在前面的24课,已初步感知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少年闰土》,但《好的故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与文本间的距离还是太远了。黄老师采取了主题学习策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老师用“1 X”的方法,即以1段带多段的方法,补充学习资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的片段,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补充的文段(相对文本而言较易理解),找出描写景物的重点词、句、段,体会鲁迅先生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从而感受其中的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的第五自然段,“三读”(自读、共读、引读)此段,边读边想,找、品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理解感悟课文中美丽、优雅、有趣的梦中之境。到第七自然段的学习,自然是用学法迁移的方法……借助资料,以文学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梦境之美。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知识又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延伸。
郑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就选择了这样的策略:一是讲故事,上课伊始老师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利用自身语言优美生动的优势,引入学习;最后,学生讲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二是反复诵读,学生试读——老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这样有梯度的朗读设计,让学生自主自悟,习得古文怎么读,从而会停顿,熟读课文。三是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真正读懂成诵(知情节、能背诵)。如,找人物,故事里都有谁?找事件,他们都做了什么?学生在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过程中,老师扶放适度。这些策略的恰当运用,达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有味,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课例,老师在下课前都向学生推荐了关联的课外读物,意图是要建构起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可见老师的阅读意识明显增强了。可课外读物怎样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待研究、解決的课题。
三、教学中的倾听与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可能,首先在于倾听。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说:教学实践的重点,就是倾听儿童的声音;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笔者认为,一个能认真倾听孩子声音的老师,一定也会是一个注重孩子倾听习惯养成的老师。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声音(读书、交流、汇报等),就会清晰地知道他们对文本理解得怎样,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怎样,又会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地给予回应;学生们之间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及回应。这样的课堂一定不会是热热闹闹的,师生都会很专注,回答问题同样会很积极。
如,龙老师上的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在学习生字词时,老师设计了闯关环节,听读音(老师的、同学的、录音的)、读准音,会读生字词(独立的、随文的),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了这一任务,倾听、正音,特别是对多音字,儿化音、后鼻音等。在指导朗读第一次分奶酪时,狐狸说:“这个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两半。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狐狸说这话时表情是怎么样的呀?孩子们思考了一下,陆续有孩子说:“很坏,很得意,狂笑,假笑……”老师听懂了学生们的心声:不喜欢狐狸,也听出了孩子们正在故事中。老师马上追问:“如果狐狸是这样笑的,结果会怎样?”有学生答:“会被发现”,也有学生说:“也许不会”。老师及时引导孩子们回到文本中,“如果发现,熊哥哥和熊弟弟就不会让狐狸分奶酪了?”“如果发现了,狐狸就没有奶酪吃了”,学生答。老师再问:“狐狸真的是友善的笑吗?”“那是假装的,为了不被发现,为了能吃到奶酪”。这一过程就是架构起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联系。学生们在认真倾听老师及同学的言语后,引发思考与表达;同时教师的倾听和提问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通过相互间的倾听与对话,去引发学习,推进教学。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课堂,老师因为要忙于完成预设好的各种教学环节,而忽视了认真倾听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发言;或老师似乎在倾听,可学生们不会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双向倾听与对话。教学本源性的追问与回归,教材的深度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目标的达成就难以正真实现。
总的来看,此次比赛,可以看出石岐区语文教师对新教材阅读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一、低年段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低年段阅读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喜欢又有兴趣,参赛老师能从低年段学生的视觉出发,围绕教材单元目标,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带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词、句、段、篇,同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悟情、想象,想方设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一个感性的世界,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人与自然的美,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
如,蔡老师执教的《开满鲜花的小路》,为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第二个课时。蔡老师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帮忙破案,找到真相。老师先用生动有趣的微课,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案情(复习课文1-5自然段),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接下来就来破案:鼹鼠先生收到的礼物是什么?推断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老师顺势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课文6-12自然段: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动笔找关键词、句……同桌讨论,汇报交流等,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品词、品句、画路线图、读一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读出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说一说等,每个学生都饶有兴味参与其中,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处于愉悦的学习状态中。在回顾案情,找线索,破案的过程中,老师引领着学生们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同桌对话,有时还与自己对话,让他们感受着春天的美好,美好的礼物带给人快乐。
林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第二课时,在朗读表演中理解春天的样子,在师生的玩乐中找到春天,从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可为什么学生“读不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老师的朗读基本功很好,体态语言很丰富,如果能适时地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还学生一个自主、自悟的过程,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才会提高,他们以文本的对话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拓展练习就会自然生发:“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可惜年轻的老师没能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掐断了学生们的链接,匆忙地去完成预设的内容。学生们的阅读就会是浅层的,阅读兴趣从中就打了折扣。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精心的设计,还需要把握住课堂的生成,这是年轻老师需要历练的。
二、中高年段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每个年级的阅读都有具体的要求,统编版新教材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有清晰的指引,从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例,从教材要求——单元学习要求——课后练习三段目标的构建,都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阅读的策略,以达成学法习得与迁移的过程,即体现了语用活动的过程。
黄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的第25课《好的故事》,属于第八单元,第八单元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人其事的。虽然学生在前面的24课,已初步感知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少年闰土》,但《好的故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与文本间的距离还是太远了。黄老师采取了主题学习策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老师用“1 X”的方法,即以1段带多段的方法,补充学习资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的片段,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补充的文段(相对文本而言较易理解),找出描写景物的重点词、句、段,体会鲁迅先生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从而感受其中的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的第五自然段,“三读”(自读、共读、引读)此段,边读边想,找、品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理解感悟课文中美丽、优雅、有趣的梦中之境。到第七自然段的学习,自然是用学法迁移的方法……借助资料,以文学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梦境之美。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知识又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延伸。
郑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就选择了这样的策略:一是讲故事,上课伊始老师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利用自身语言优美生动的优势,引入学习;最后,学生讲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二是反复诵读,学生试读——老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这样有梯度的朗读设计,让学生自主自悟,习得古文怎么读,从而会停顿,熟读课文。三是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真正读懂成诵(知情节、能背诵)。如,找人物,故事里都有谁?找事件,他们都做了什么?学生在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过程中,老师扶放适度。这些策略的恰当运用,达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有味,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课例,老师在下课前都向学生推荐了关联的课外读物,意图是要建构起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可见老师的阅读意识明显增强了。可课外读物怎样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待研究、解決的课题。
三、教学中的倾听与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可能,首先在于倾听。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说:教学实践的重点,就是倾听儿童的声音;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笔者认为,一个能认真倾听孩子声音的老师,一定也会是一个注重孩子倾听习惯养成的老师。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声音(读书、交流、汇报等),就会清晰地知道他们对文本理解得怎样,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怎样,又会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地给予回应;学生们之间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及回应。这样的课堂一定不会是热热闹闹的,师生都会很专注,回答问题同样会很积极。
如,龙老师上的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在学习生字词时,老师设计了闯关环节,听读音(老师的、同学的、录音的)、读准音,会读生字词(独立的、随文的),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了这一任务,倾听、正音,特别是对多音字,儿化音、后鼻音等。在指导朗读第一次分奶酪时,狐狸说:“这个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两半。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狐狸说这话时表情是怎么样的呀?孩子们思考了一下,陆续有孩子说:“很坏,很得意,狂笑,假笑……”老师听懂了学生们的心声:不喜欢狐狸,也听出了孩子们正在故事中。老师马上追问:“如果狐狸是这样笑的,结果会怎样?”有学生答:“会被发现”,也有学生说:“也许不会”。老师及时引导孩子们回到文本中,“如果发现,熊哥哥和熊弟弟就不会让狐狸分奶酪了?”“如果发现了,狐狸就没有奶酪吃了”,学生答。老师再问:“狐狸真的是友善的笑吗?”“那是假装的,为了不被发现,为了能吃到奶酪”。这一过程就是架构起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联系。学生们在认真倾听老师及同学的言语后,引发思考与表达;同时教师的倾听和提问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通过相互间的倾听与对话,去引发学习,推进教学。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课堂,老师因为要忙于完成预设好的各种教学环节,而忽视了认真倾听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发言;或老师似乎在倾听,可学生们不会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双向倾听与对话。教学本源性的追问与回归,教材的深度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目标的达成就难以正真实现。
总的来看,此次比赛,可以看出石岐区语文教师对新教材阅读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