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本文主要围绕“小学语文习作语境中核心素养的设置”,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小学写作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对如何有效设置习作中的语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写作;语境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失的环节。写作是特定语境的具体语篇,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是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背景时空、具体的写作目的和功能的书面表达行为。课堂作文教学之所以走入“格式化”“机械化”,主要原因就在于习作“语境”的缺失,忽视了语言活动的实践特性和发展规律,忽略了学生在习作中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语境”设置的依据、原则是什么。那么,如何有效设置习作的“语境”呢?
一、小学语文习作中的核心素养
(一)语言的积累和构建。语言的运用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词汇的积累与句式的构建。通过观察、阅读和记忆等方式,丰富自身的见闻,开阔自身的眼界。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生活活动中去,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或者在上活动课时,带领学生到户外,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景物等方面来教学生学会观察景色,从而提高学生对观察事物的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去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为写作积累美好的素材。
(二)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例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到校园里找春天。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来感受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春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有最真实的体会,还有强烈地表达欲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提高自身的认知。
(三)审美的培养和提升。学习一门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样不可以忽视。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文字的美,学会自己尝试组织语言,描述心中美的事物。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赏析能力需要时间的沉淀,学生只有吸收的多,才能输出的多,所以日常读书交流、鉴赏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并把这种美用文字很好地诠释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如何自己组织美的语言,创造美,添加内心的真情实感,真情流露。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境设置
语篇的形成是写者观念、品格、气质、学识、爱好、修养的综合因素体现和张扬。期望学生能达到“我手写我心”“信笔所之”的境界,学生的写作素养不是生而具备的。张绍滔在《试论影响语体变化的语境因素》中指出“语境决定着使用语言的艺术,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组织方式。”说明了小学习作教学,不但有必要设置适切的语境,而且语境的设置要基于儿童的立场,遵循学生良好素养形成的规律。
(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习作任务的布置应有意识地将写作语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效利用身边的“活资源”,在写作之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向身边经历体验的人询问,寻求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习作主旨的感悟,提高学习兴趣,亦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小英雄雨来》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布置续写任务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让学生采访家乡的祖辈,听他们讲述抵抗外侵略的英雄故事,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形成形象化的语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效果。
(二)注重语境的营造和引导
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的不足,习作时应注重语境的营造和引导,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进行片断习作练习时,开头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借助文本,将学生带入一个“时间飞逝,事物循環”的语境中,进行师生对话:
师:运用排比句式描写的是什么?
生:描绘这些春天的景物,它们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师:你们还发现了生活中哪些事物有轮回的现象。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生: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
(三)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我们可以这样巧设学习过程:首先情景导入,播放收集的全家看电视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图片上哪些人在看电视,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比较自己家看电视的情景与图片上看电视的情景相似之处。其次,带领学生在每一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的原因,发现“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总结出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
(四)作文评价需切中语境
传统的习作评价往往止于一些表象化因素,如“语句生动”“结构完整”等,不顾作者、读者,也不顾写作训练的目标,难以发挥其总结、反馈、拓展、延伸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习作评价,应把习作“回放”到相应的语境当中去,例如,在一次关于写一个小伙伴的习作教学中,一个学生写道:
我们班的小旭,长得很怪,总让人觉得他很“傻”。瞧,胳膊像嫩藕,胖乎乎的脸上,眼睛被挤成了两道弯弯的曲线,当别人夸奖他的时候,总是咧着那两片墩厚的嘴唇“傻傻”地笑起来。(节选)
学生们的评价:1.他长得真古怪;2.他长得难看;3.他是个“傻子”!……
真是群情热烈、莫衷一是。再看看此时的小作者,已满脸通红;再看看小旭,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此时,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停留在片言只语的理解,肯定不得要领,而且极端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入情入景读完“他提着一桶水,吃力地走进教室,不时用手背擦额上渗出的汗珠……”“他来了个大早,看见教室里脏兮兮的,就自告奋勇地打扫起来……”这些精彩的描写时,还有谁会说他“傻”呢?
三、结语
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观照习作中语境设置,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设或让学生以场景表演的形式营造习作语境,在图像、声音等直观因素的作用下,让学生在接近真实情境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和积累语言,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马洪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8(01):147.
[2]付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J].写作(下旬刊),2017(10):6-7.
[3]蔡雪芬.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课堂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7(49):127.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写作;语境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失的环节。写作是特定语境的具体语篇,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是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背景时空、具体的写作目的和功能的书面表达行为。课堂作文教学之所以走入“格式化”“机械化”,主要原因就在于习作“语境”的缺失,忽视了语言活动的实践特性和发展规律,忽略了学生在习作中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语境”设置的依据、原则是什么。那么,如何有效设置习作的“语境”呢?
一、小学语文习作中的核心素养
(一)语言的积累和构建。语言的运用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词汇的积累与句式的构建。通过观察、阅读和记忆等方式,丰富自身的见闻,开阔自身的眼界。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生活活动中去,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或者在上活动课时,带领学生到户外,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景物等方面来教学生学会观察景色,从而提高学生对观察事物的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去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为写作积累美好的素材。
(二)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例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到校园里找春天。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来感受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春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有最真实的体会,还有强烈地表达欲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提高自身的认知。
(三)审美的培养和提升。学习一门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样不可以忽视。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文字的美,学会自己尝试组织语言,描述心中美的事物。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赏析能力需要时间的沉淀,学生只有吸收的多,才能输出的多,所以日常读书交流、鉴赏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并把这种美用文字很好地诠释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如何自己组织美的语言,创造美,添加内心的真情实感,真情流露。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境设置
语篇的形成是写者观念、品格、气质、学识、爱好、修养的综合因素体现和张扬。期望学生能达到“我手写我心”“信笔所之”的境界,学生的写作素养不是生而具备的。张绍滔在《试论影响语体变化的语境因素》中指出“语境决定着使用语言的艺术,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组织方式。”说明了小学习作教学,不但有必要设置适切的语境,而且语境的设置要基于儿童的立场,遵循学生良好素养形成的规律。
(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习作任务的布置应有意识地将写作语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效利用身边的“活资源”,在写作之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向身边经历体验的人询问,寻求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习作主旨的感悟,提高学习兴趣,亦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小英雄雨来》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布置续写任务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让学生采访家乡的祖辈,听他们讲述抵抗外侵略的英雄故事,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形成形象化的语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效果。
(二)注重语境的营造和引导
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的不足,习作时应注重语境的营造和引导,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进行片断习作练习时,开头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借助文本,将学生带入一个“时间飞逝,事物循環”的语境中,进行师生对话:
师:运用排比句式描写的是什么?
生:描绘这些春天的景物,它们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师:你们还发现了生活中哪些事物有轮回的现象。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生: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
(三)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我们可以这样巧设学习过程:首先情景导入,播放收集的全家看电视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图片上哪些人在看电视,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比较自己家看电视的情景与图片上看电视的情景相似之处。其次,带领学生在每一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的原因,发现“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总结出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
(四)作文评价需切中语境
传统的习作评价往往止于一些表象化因素,如“语句生动”“结构完整”等,不顾作者、读者,也不顾写作训练的目标,难以发挥其总结、反馈、拓展、延伸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习作评价,应把习作“回放”到相应的语境当中去,例如,在一次关于写一个小伙伴的习作教学中,一个学生写道:
我们班的小旭,长得很怪,总让人觉得他很“傻”。瞧,胳膊像嫩藕,胖乎乎的脸上,眼睛被挤成了两道弯弯的曲线,当别人夸奖他的时候,总是咧着那两片墩厚的嘴唇“傻傻”地笑起来。(节选)
学生们的评价:1.他长得真古怪;2.他长得难看;3.他是个“傻子”!……
真是群情热烈、莫衷一是。再看看此时的小作者,已满脸通红;再看看小旭,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此时,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停留在片言只语的理解,肯定不得要领,而且极端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入情入景读完“他提着一桶水,吃力地走进教室,不时用手背擦额上渗出的汗珠……”“他来了个大早,看见教室里脏兮兮的,就自告奋勇地打扫起来……”这些精彩的描写时,还有谁会说他“傻”呢?
三、结语
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观照习作中语境设置,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设或让学生以场景表演的形式营造习作语境,在图像、声音等直观因素的作用下,让学生在接近真实情境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和积累语言,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马洪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8(01):147.
[2]付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J].写作(下旬刊),2017(10):6-7.
[3]蔡雪芬.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课堂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7(4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