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80年,我国就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应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兴起和加强。然而,正当我国技术人才总量求大于供,高级技术人才奇缺的前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却出现了萧条和萎缩局面。生源的短缺,导致一些职校停办,只有个别学校因政府行为仍在苦苦支撑。尽管职校的办学条件在逐渐改善,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国家出台诸多优惠政策,但职中招生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观。许多学校为了挖生源,不惜花上血本。
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招生难,生源数量少且质量堪忧,毕业生就业难度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了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高校扩招等。当然,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是否存在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将中职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把中职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本人虽未从事职业教育,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年来配合宣传职业教育,对导致农村职校招生走入困境的原因尚有过长期观察和冷静的思考,仍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们交流。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尚未提高
实践证明,旧的教育观念仍在禁锢着家长及学生的头脑,在农村,走独木桥,“上高中,考大学”仍成为人们唯一的夙愿和追求,考不上大学则意味着山穷水尽,别无出路。
如果应试教育仍成为左右我国教育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长和学生不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现状,那么他们的思想认识仍然不会提高,他们仍然会鄙视职业教育。
二、家长及孩子的“近视”效应,导致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入职校
在打工潮流不断在农村掀起的背景下,许多人看到外出打工挣回沓沓的票子,分外眼红。于是他们认为,不进入职校学习,照样能搞到钱。他们没有看到孩子学到技术是长期立足社会的利刃,而无技术的打工者,只能成为一个靠力气吃饭的、与社会签订了短期合同的廉价劳动者。
三、招生学校本身的缺陷
(1)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职校所设专业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早已过时。有的职校有专业而无专业教师,影响教育质量,进一步影响学校办学声誉。
(2)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校教师满员甚至超编,而真正专业对口,能胜任教学或技术指导的并不多。学生掌握不了知识和技术,或中途退学,或就业无门。
(3)硬件不足,设备落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掌握专业技术是学生求学的宗旨。而有不少学校挂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牌子,只能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及设备。学生无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走向社会后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4)学校管理欠科学。
上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后进生或双后进生,思想素质不高,行为散漫,而有的职校对这些学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其他学生无安全感,无安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只能一走了之。走出去的学生对该校进行反面宣传,这种宣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职校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有的职校不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工作无特色。还有的过分依赖政府,认为办好办坏都有政府担着。这都会影响办学声誉,影响招生效率。
(5)就业率低下,就业信誉差。
这是导致生源枯竭的要害。一些学校在招生时信誓旦旦,承诺安排就业,但学生毕业后却无法保证就业,或就业者寥寥无几。有的虽然安排了,但劳动量大而工资待遇极低,与学生的愿望相差太远。
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进而影响生源。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不少学生是带着不情愿或自卑的心理入学的,思想跑门儿,加上对功课的接受能力差,于是就浑天度日,得过且过,最终不学无术,就业结果可想而知。仍然给学校办学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增强其生命力,除了政府要大力扶持外,还要依靠社会力量,要大力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歪曲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技术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彻底改变自身弊病,才能走出招生困境。
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发展同步。我们要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并扩大办学规模。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超越常规进行跨越性的发展,它要求管理者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具有不怕失败,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建立市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中职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招生难,生源数量少且质量堪忧,毕业生就业难度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了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高校扩招等。当然,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是否存在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将中职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把中职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本人虽未从事职业教育,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年来配合宣传职业教育,对导致农村职校招生走入困境的原因尚有过长期观察和冷静的思考,仍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们交流。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尚未提高
实践证明,旧的教育观念仍在禁锢着家长及学生的头脑,在农村,走独木桥,“上高中,考大学”仍成为人们唯一的夙愿和追求,考不上大学则意味着山穷水尽,别无出路。
如果应试教育仍成为左右我国教育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长和学生不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现状,那么他们的思想认识仍然不会提高,他们仍然会鄙视职业教育。
二、家长及孩子的“近视”效应,导致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入职校
在打工潮流不断在农村掀起的背景下,许多人看到外出打工挣回沓沓的票子,分外眼红。于是他们认为,不进入职校学习,照样能搞到钱。他们没有看到孩子学到技术是长期立足社会的利刃,而无技术的打工者,只能成为一个靠力气吃饭的、与社会签订了短期合同的廉价劳动者。
三、招生学校本身的缺陷
(1)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职校所设专业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早已过时。有的职校有专业而无专业教师,影响教育质量,进一步影响学校办学声誉。
(2)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校教师满员甚至超编,而真正专业对口,能胜任教学或技术指导的并不多。学生掌握不了知识和技术,或中途退学,或就业无门。
(3)硬件不足,设备落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掌握专业技术是学生求学的宗旨。而有不少学校挂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牌子,只能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及设备。学生无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走向社会后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4)学校管理欠科学。
上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后进生或双后进生,思想素质不高,行为散漫,而有的职校对这些学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其他学生无安全感,无安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只能一走了之。走出去的学生对该校进行反面宣传,这种宣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职校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有的职校不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工作无特色。还有的过分依赖政府,认为办好办坏都有政府担着。这都会影响办学声誉,影响招生效率。
(5)就业率低下,就业信誉差。
这是导致生源枯竭的要害。一些学校在招生时信誓旦旦,承诺安排就业,但学生毕业后却无法保证就业,或就业者寥寥无几。有的虽然安排了,但劳动量大而工资待遇极低,与学生的愿望相差太远。
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进而影响生源。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不少学生是带着不情愿或自卑的心理入学的,思想跑门儿,加上对功课的接受能力差,于是就浑天度日,得过且过,最终不学无术,就业结果可想而知。仍然给学校办学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增强其生命力,除了政府要大力扶持外,还要依靠社会力量,要大力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歪曲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技术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彻底改变自身弊病,才能走出招生困境。
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发展同步。我们要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并扩大办学规模。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超越常规进行跨越性的发展,它要求管理者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具有不怕失败,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建立市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中职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