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连贯;高年级着重写成篇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由低年级的写话要有内容,中年级写片段的内容要真实具体,高年级写成篇的文章要有中心、有条理。可见,写好一篇作文都离不开观察。
  一、通过观察,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做到“情感辞发”。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感受美,就必须通过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的感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观察的对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的源泉。如何观察,发现美呢?
  1、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相结合,感受自然美和生活美。世界是个万花筒,教师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感受和发现林木的葱郁、花草的缤纷、溪水的流淌、海天的辽阔等美的景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样,市场的繁华,上下班的人潮,邻里的和睦,山村的变化,校园的欢乐等也能给学生一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平时积累的表象就能浮现在脑海,再通过进一步的联想,这些印象就成为写景、状物、记事文章的材料。
  2、定向观察和随意观察相结合,感受事物美的特征。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学生除了平时养成的随意观察习惯中发现的事物特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定向观察。如校园里发生的小事,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上学放学见到的事,等各种活动各件事不同人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这样,写起作文来,定能不落俗套。此外,还要间接观察和想象观察相结合,这样才具备使用文字美的能力。
  二、仔细观察,文章才能言之有物。
  教学写作时,教师应先布置观察任务,讲明写作内容和要求,紧接着要带领学生多场合观察,如田园风光、公园一角、名胜古迹、繁华街市等,没有条件的可采用表演法、创设意境法模拟有关场面。然后通过看、说、评,体会彼事彼景的感受。但是观察不是随便、无意识地看,观察要仔细,写后文章才能具体,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何指导观察呢?首先看全貌,从整体上感知优美的风光、场合的气氛。如观察市场一角,教师可以发问:市场里人们怎么样?学生就很容易说出来“市场里人很多。”接着,教师再提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观察细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繁华,再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这样也就避免了文章“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现象。
  三、观察有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
  语文教学中,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占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指导何种事物,都应该注意观察顺序。观察顺序是写作的思路、文章的条理。一般说,观察静态的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也可按方位顺序,还可以按构成事物的各物体顺序或按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观察动态的事物,一般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权值不能平均分配,必须有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事物、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顺序进行观察,其目的就是把事物、景物看清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写作服务。如六年制第七册课本第四组的四篇课文观察顺序各不相同:《观潮》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先从整体观察皂荚树的大和茂盛,接着到部分——叶子的形状,而后按一年四季时间变化观察。《海滨小城》则是按空间位置的转换观察的,第一部分也包含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方法。写作时一般是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观察仔细的详细写,简单的略写或不写,这当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清楚了。
  四、观察抓特点,文章才能有特色。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说过: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阅读习作时,经常见到这样“中等身材,和蔼可亲,两眼炯炯有神‘我’的老师的形象。”造成学生写作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原因就是观察时没有抓住特点。如在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特别是人物细微的差异要观察入微,对景物的观察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区别,如“猫”一天时间眼睛的变化。齐白石老人画虾堪称一绝,小小的虾能在三尺素纸上画得形神兼备是与画家的观察入微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要观察特点,还必须克服“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毛病,要善于“小处着眼”。
  当然,学生仅仅会观察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还需要多方面的指导和引导。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可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既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喜欢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
【摘要】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句子方法训练  纵观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字→词→句→段→篇”这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由此可见句子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经验间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可见,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对新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近,我有幸聆听了我区优质课比赛中某教室执教的《比的认识》一课,由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意义的做法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个教学的片段:  
教师是课堂的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在设
【摘要】被誉为“交响曲和室内乐之父”的海顿,他的音乐就象他的为人一样,充满朴实,真挚的情感:幽默,乐观的性格.他给我们带来善良,诚恳和友爱.有人把他的音乐比作早春,晴朗的天空,温和的阳光沐浴大地.他被尊为幽默,乐观派的代表。  【关键词】音乐风格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感,有如壮丽的日出前后的颂歌.正如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的,我把欢乐注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2、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  3、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熟记并应用每个月的天数,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多张,2—3
作业不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并不加反思。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是自己的事,对错与否是老师的事,与自己不相干,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适当的评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有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因此,要倡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也依赖于同学的自我的评价。  【关键词】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  以下两个片段是我在听市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其中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值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游戏中,幼儿习得知识、获得经验,汲取着成长所需的良好品德、正确习惯和健康态度等。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不少幼儿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如事先安排游戏的角色,将材料摆放得整整齐齐,设定一个个游戏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幼儿,使幼儿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这种做法显然与《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相悖。新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