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连贯;高年级着重写成篇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由低年级的写话要有内容,中年级写片段的内容要真实具体,高年级写成篇的文章要有中心、有条理。可见,写好一篇作文都离不开观察。
一、通过观察,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做到“情感辞发”。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感受美,就必须通过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的感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观察的对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的源泉。如何观察,发现美呢?
1、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相结合,感受自然美和生活美。世界是个万花筒,教师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感受和发现林木的葱郁、花草的缤纷、溪水的流淌、海天的辽阔等美的景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样,市场的繁华,上下班的人潮,邻里的和睦,山村的变化,校园的欢乐等也能给学生一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平时积累的表象就能浮现在脑海,再通过进一步的联想,这些印象就成为写景、状物、记事文章的材料。
2、定向观察和随意观察相结合,感受事物美的特征。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学生除了平时养成的随意观察习惯中发现的事物特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定向观察。如校园里发生的小事,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上学放学见到的事,等各种活动各件事不同人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这样,写起作文来,定能不落俗套。此外,还要间接观察和想象观察相结合,这样才具备使用文字美的能力。
二、仔细观察,文章才能言之有物。
教学写作时,教师应先布置观察任务,讲明写作内容和要求,紧接着要带领学生多场合观察,如田园风光、公园一角、名胜古迹、繁华街市等,没有条件的可采用表演法、创设意境法模拟有关场面。然后通过看、说、评,体会彼事彼景的感受。但是观察不是随便、无意识地看,观察要仔细,写后文章才能具体,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何指导观察呢?首先看全貌,从整体上感知优美的风光、场合的气氛。如观察市场一角,教师可以发问:市场里人们怎么样?学生就很容易说出来“市场里人很多。”接着,教师再提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观察细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繁华,再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这样也就避免了文章“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现象。
三、观察有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
语文教学中,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占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指导何种事物,都应该注意观察顺序。观察顺序是写作的思路、文章的条理。一般说,观察静态的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也可按方位顺序,还可以按构成事物的各物体顺序或按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观察动态的事物,一般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权值不能平均分配,必须有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事物、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顺序进行观察,其目的就是把事物、景物看清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写作服务。如六年制第七册课本第四组的四篇课文观察顺序各不相同:《观潮》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先从整体观察皂荚树的大和茂盛,接着到部分——叶子的形状,而后按一年四季时间变化观察。《海滨小城》则是按空间位置的转换观察的,第一部分也包含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方法。写作时一般是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观察仔细的详细写,简单的略写或不写,这当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清楚了。
四、观察抓特点,文章才能有特色。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说过: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阅读习作时,经常见到这样“中等身材,和蔼可亲,两眼炯炯有神‘我’的老师的形象。”造成学生写作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原因就是观察时没有抓住特点。如在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特别是人物细微的差异要观察入微,对景物的观察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区别,如“猫”一天时间眼睛的变化。齐白石老人画虾堪称一绝,小小的虾能在三尺素纸上画得形神兼备是与画家的观察入微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要观察特点,还必须克服“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毛病,要善于“小处着眼”。
当然,学生仅仅会观察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还需要多方面的指导和引导。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可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
一、通过观察,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做到“情感辞发”。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感受美,就必须通过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的感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观察的对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的源泉。如何观察,发现美呢?
1、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相结合,感受自然美和生活美。世界是个万花筒,教师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感受和发现林木的葱郁、花草的缤纷、溪水的流淌、海天的辽阔等美的景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样,市场的繁华,上下班的人潮,邻里的和睦,山村的变化,校园的欢乐等也能给学生一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平时积累的表象就能浮现在脑海,再通过进一步的联想,这些印象就成为写景、状物、记事文章的材料。
2、定向观察和随意观察相结合,感受事物美的特征。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学生除了平时养成的随意观察习惯中发现的事物特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定向观察。如校园里发生的小事,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上学放学见到的事,等各种活动各件事不同人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这样,写起作文来,定能不落俗套。此外,还要间接观察和想象观察相结合,这样才具备使用文字美的能力。
二、仔细观察,文章才能言之有物。
教学写作时,教师应先布置观察任务,讲明写作内容和要求,紧接着要带领学生多场合观察,如田园风光、公园一角、名胜古迹、繁华街市等,没有条件的可采用表演法、创设意境法模拟有关场面。然后通过看、说、评,体会彼事彼景的感受。但是观察不是随便、无意识地看,观察要仔细,写后文章才能具体,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何指导观察呢?首先看全貌,从整体上感知优美的风光、场合的气氛。如观察市场一角,教师可以发问:市场里人们怎么样?学生就很容易说出来“市场里人很多。”接着,教师再提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观察细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繁华,再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这样也就避免了文章“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现象。
三、观察有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
语文教学中,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占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指导何种事物,都应该注意观察顺序。观察顺序是写作的思路、文章的条理。一般说,观察静态的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也可按方位顺序,还可以按构成事物的各物体顺序或按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观察动态的事物,一般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权值不能平均分配,必须有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事物、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顺序进行观察,其目的就是把事物、景物看清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写作服务。如六年制第七册课本第四组的四篇课文观察顺序各不相同:《观潮》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先从整体观察皂荚树的大和茂盛,接着到部分——叶子的形状,而后按一年四季时间变化观察。《海滨小城》则是按空间位置的转换观察的,第一部分也包含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方法。写作时一般是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观察仔细的详细写,简单的略写或不写,这当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清楚了。
四、观察抓特点,文章才能有特色。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说过: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阅读习作时,经常见到这样“中等身材,和蔼可亲,两眼炯炯有神‘我’的老师的形象。”造成学生写作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原因就是观察时没有抓住特点。如在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特别是人物细微的差异要观察入微,对景物的观察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区别,如“猫”一天时间眼睛的变化。齐白石老人画虾堪称一绝,小小的虾能在三尺素纸上画得形神兼备是与画家的观察入微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要观察特点,还必须克服“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毛病,要善于“小处着眼”。
当然,学生仅仅会观察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还需要多方面的指导和引导。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可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