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文既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我们可以整理出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文言字词。2.感受文言文的“语辞世界”。3.对某一些文化传统的渗透。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文言字词的文言文助学作业设计,以《狼》为例
1.目標的确定
(1)确认体式。《狼》选自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文章的体裁是小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2)文本解读。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1679年定名为《聊斋志异》。作品很多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狼》作为一篇文言文,第一课时,我们重点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所以不做过多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3)学情分析。课文被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一的学生之前接触过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但还不是很熟悉。但好在《狼》这篇文言文,作为一篇小说,一个寓言故事,它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4)目标确定。①熟读全文,疏通文意。②积累文言词汇。
2.助学作业的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的设计。收集有关狼的故事和成语。
(2)课堂助学作业的设计。
①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一步,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第二步,小组讨论,互帮互助
第三步,提出疑问,老师解惑
②借助成语,掌握实词。
腹背受敌(恐前后受其敌)、瞻前顾后(顾也有麦场)
卧薪尝胆(场主积薪其中)、倚马千言(屠乃奔倚其下)
张弛有度(弛担持刀)、顿足不前(狼不敢前)
③归纳整理常用虚词(找一找文中“其”“以”“之”“于”“乃”等虚词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课后助学作业的设计。用“添油加醋”的方式,讲讲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的助学作业设计,重在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字词,所以没有对内容进行过细的分析。而是采用借助成语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重点实词,采用归类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虚词。老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熟知的成语跟文言字词联系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阅读助学作业设计,以《人琴俱亡》为例
1.目标的确定
(1)确认体式。“文言文的诵读,不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每一篇小古文都是一小段历史。古文是帮助学生打开历史之门的通道。也许记录的文字只有短短几行,可那些人在历史中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所以一定是丰盈饱满的。通过学习一篇小古文,我们可以阅读到一段历史,可以认识到一位古人,更能窥探一个时代,从而学习到一种文化。
(2)文本解读。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人琴俱亡》从单元主题来讲,编者把本课安排在这一单元是比较贴切妥当的。但如果把这篇文言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就显得肤浅、缺乏深度。在教学这篇短文时,一定要“知人论世”,准确而又深刻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3)学情分析。《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古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如果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教学,其实很不妥当,因为学生是很难领会王子猷的“不哭”到“因恸绝良久”的。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阅读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补充资料的办法来实现我的教学。
(4)目标确定。①理解了王氏兄弟深厚的情谊。②局部认识魏晋那个时代的社会。
2.助学作业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课堂助学作业的设计。①熟读课文,重在读通读顺,理解文意。②王子猷为什么听说弟弟去世都不哭?王子猷到底是什么人物?③王子猷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3)课后助学作业的设计。写一篇小作文,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认识。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收集教学资料,熟悉魏晋这个时代,熟悉魏晋这个时代的人物,从而认识王子猷,明白王子猷在弟弟去世后为什么不哭,不悲?学生从扑面而来的大量资料的阅读中,其实已经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实现文化渗透。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文“语辞世界”的助学作业设计,以《木兰诗》为例
1.目标的确定
(1)确认体式。《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由古至今,《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得到了历代人民的喜爱,木兰故事相传甚广,并被改编为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木兰诗》就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科书几经修订,但这首北朝民歌却始终留有一席之地,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上的重要地位。
(2)文本解读。有关《木兰诗》的主题研究颇多,笔者认为如果只是研究《木兰诗》的主题是没有意义的。《木兰诗》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它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3)学情分析。《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学生第一次接触。在预习中,通过反复阅读,学生能够感受本文语言的朗朗上口,记诵起来很容易。所以这首民歌其实特别适合朗诵,哪怕老师什么都不教,学生好好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也就足够了。
(4)目标确定。感受乐府民歌的语辞之美。
2.助学作业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设计。学生自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律之美。
(2)课堂助学作业设计。①大声朗读,感受民歌的朗朗上口,感受民歌的语辞之美。②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从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3)课后助学作业设计。背诵诗歌,体会句式之美。
伊格尔顿强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如果把《木兰诗》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教学,一字一句地去翻译理解意思,那就糟糕了。除了《木兰诗》,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文言文教学,我们一定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文言字词的文言文助学作业设计,以《狼》为例
1.目標的确定
(1)确认体式。《狼》选自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文章的体裁是小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2)文本解读。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1679年定名为《聊斋志异》。作品很多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狼》作为一篇文言文,第一课时,我们重点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所以不做过多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3)学情分析。课文被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一的学生之前接触过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但还不是很熟悉。但好在《狼》这篇文言文,作为一篇小说,一个寓言故事,它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4)目标确定。①熟读全文,疏通文意。②积累文言词汇。
2.助学作业的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的设计。收集有关狼的故事和成语。
(2)课堂助学作业的设计。
①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一步,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第二步,小组讨论,互帮互助
第三步,提出疑问,老师解惑
②借助成语,掌握实词。
腹背受敌(恐前后受其敌)、瞻前顾后(顾也有麦场)
卧薪尝胆(场主积薪其中)、倚马千言(屠乃奔倚其下)
张弛有度(弛担持刀)、顿足不前(狼不敢前)
③归纳整理常用虚词(找一找文中“其”“以”“之”“于”“乃”等虚词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课后助学作业的设计。用“添油加醋”的方式,讲讲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的助学作业设计,重在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字词,所以没有对内容进行过细的分析。而是采用借助成语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重点实词,采用归类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虚词。老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熟知的成语跟文言字词联系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阅读助学作业设计,以《人琴俱亡》为例
1.目标的确定
(1)确认体式。“文言文的诵读,不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每一篇小古文都是一小段历史。古文是帮助学生打开历史之门的通道。也许记录的文字只有短短几行,可那些人在历史中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所以一定是丰盈饱满的。通过学习一篇小古文,我们可以阅读到一段历史,可以认识到一位古人,更能窥探一个时代,从而学习到一种文化。
(2)文本解读。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人琴俱亡》从单元主题来讲,编者把本课安排在这一单元是比较贴切妥当的。但如果把这篇文言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就显得肤浅、缺乏深度。在教学这篇短文时,一定要“知人论世”,准确而又深刻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3)学情分析。《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古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如果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教学,其实很不妥当,因为学生是很难领会王子猷的“不哭”到“因恸绝良久”的。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阅读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补充资料的办法来实现我的教学。
(4)目标确定。①理解了王氏兄弟深厚的情谊。②局部认识魏晋那个时代的社会。
2.助学作业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课堂助学作业的设计。①熟读课文,重在读通读顺,理解文意。②王子猷为什么听说弟弟去世都不哭?王子猷到底是什么人物?③王子猷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3)课后助学作业的设计。写一篇小作文,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认识。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收集教学资料,熟悉魏晋这个时代,熟悉魏晋这个时代的人物,从而认识王子猷,明白王子猷在弟弟去世后为什么不哭,不悲?学生从扑面而来的大量资料的阅读中,其实已经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实现文化渗透。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文“语辞世界”的助学作业设计,以《木兰诗》为例
1.目标的确定
(1)确认体式。《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由古至今,《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得到了历代人民的喜爱,木兰故事相传甚广,并被改编为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木兰诗》就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科书几经修订,但这首北朝民歌却始终留有一席之地,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上的重要地位。
(2)文本解读。有关《木兰诗》的主题研究颇多,笔者认为如果只是研究《木兰诗》的主题是没有意义的。《木兰诗》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它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3)学情分析。《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学生第一次接触。在预习中,通过反复阅读,学生能够感受本文语言的朗朗上口,记诵起来很容易。所以这首民歌其实特别适合朗诵,哪怕老师什么都不教,学生好好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也就足够了。
(4)目标确定。感受乐府民歌的语辞之美。
2.助学作业设计
(1)课前助学作业设计。学生自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律之美。
(2)课堂助学作业设计。①大声朗读,感受民歌的朗朗上口,感受民歌的语辞之美。②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从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3)课后助学作业设计。背诵诗歌,体会句式之美。
伊格尔顿强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如果把《木兰诗》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教学,一字一句地去翻译理解意思,那就糟糕了。除了《木兰诗》,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文言文教学,我们一定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