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节令绝句虽写狂欢,实则幽怨。传统佳节,既是欢娱之时,也是落寂之时,既是浪漫的所在,也是感伤的由来,既有节日的欢庆,也有欢庆之余的惆怅,属于在无限的狂欢之中生无端的幽怨。
关键词:节令绝句 欢愉 落寂
节令绝句绝句对所表现的时间进行自我约束与限制,不可能鸿篇巨制,只能简笔勾勒。画面时间短暂,恰如快门按下瞬间的一帧照片,注重时间节限,让时间定格在美丽瞬间,却又呈现出一种单纯又丰富画面的审美效果,有精粹之美。试看传统节令绝句之效:
一.春节与元宵
春节、元宵的主题是喜庆氛围和浪漫气质。皆属新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企盼团圆和祝福吉祥,是永恒的话题。春节,亦称新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除旧迎新为常题。除旧者,清代黄景仁有《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诗人在一岁将阑之时,“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感慨深沉,缺少喜庆,多了一份无名忧患。迎新者,王安石有《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亦可成一副春联:爆竹一声除岁,桃符万户更新。王安石力推新政,作诗也有破旧立新情怀。屠苏酒,亦和压岁钱(今称“红包”)一样,成为了春节的靓点和焦点。常时饮酒,先长后幼。而屠苏酒却恰恰相反,得小孩先喝,老人后喝。为何如此?晋代董劭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也就是说,小孩过新年是长一岁,值得庆贺;老人过一年是与死亡靠近一步,有啥值得欢庆呢?这种以老让新的欢娱与感怀,顾况在《岁日作》中亦有: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春节过后喜庆在,正月十五是元宵,花灯绽放夜如昼。放花灯是元宵节的彩头,写元宵夜的热闹,张祜有《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真可谓万人空巷,热闹空前,好一派恢弘气势。唐代苏味道也写出了大唐帝京元宵夜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花灯璀璨,尽情狂欢。
二.寒食与清明
寒食、清明的主题是幽约情愫和慎终追远。寒食,亦称“禁烟节”或“冷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禁烟火,主要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绵山焚身,纪念先贤,绵延两千余年。追思王朝命运,有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作是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特权昭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最后青烟袅袅,飘散的不仅仅是火烛,更是一个王朝的背影。遥想故乡诸弟,韦应物有《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禁火,万户无烟,萧索;空斋独处,阴雨连绵,凄凉;却寄想象于故乡寒食景色,萧索凄凉间愈见手足情深,可谓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喟叹己身凛坎,孟云卿有《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士遇寒食,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却也寓诙谐于端庄。寒士日熄火以纪念子推,自己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费神,落得轻松。轻松中不免有一种攫人心魄的悲哀,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清明,也叫踏青节,主要活动是祭祖和扫墓。清明时,兴味跃然者,有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诗描绘清明,俊逸优美。通俗的语言,清新的景致,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却显得诗情跃然。“纷纷”一词,是状春雨之态?还是绘行人之形?还是表情绪之神?抑或三者兼具。情在景中,景即是情,一种迷蒙,一份凄清,一丝怅惘,余韵邈然,胜境已臻。烟雨迷蒙中、杏花掩映处,此诗也多了几许深微与奥秘。清明时,兴味萧然者,有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雨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时节,凸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清”贫与“明”志。清贫者,因贫困而剥夺了插柳赏花、踏青饮酒的欢乐,清苦得像荒山野寺的苦行僧;明志者,既无福消受这大好春光,暂作一个高雅的读书人,乐得自在。
三.七夕与中秋
七夕、中秋的主题是离散时刻和人伦关怀。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愛情传说,只不过被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爱情信念,又被秦观所消释,附上了一份浓浓的慰藉。七夕,此时此夕,遥对鹊桥织女,人情各异。权德舆是“喜”,杜牧和徐凝是感受到“凉”和“怅”,而杨朴则是另发新声,体味“巧”意。七夕之“喜”,权德舆有《七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鹊桥相会时,佳人有约拜望中。天上云骈相会,人间男女相约,“应非脉脉与迢迢”,既是对一年一度牛郎织女相会的恭贺,也是对自己与恋人相思的宽慰,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克服了时间流逝的“脉脉”与空间阻隔的“迢迢”,喜悦万端。七夕之“凉”,杜牧有《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有作《秋夕》,亦有作《宫词》,诗写一个失意宫女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天阶夜色凉如水”,七夕之时,遥望天宫,着一“凉”字,暗淡与幽冷俱在,孤独与凄凉兼有。“凉”字极具色感、质感和温度感。色感上,天阶夜色亦凉,与人间无异,“银烛秋光冷画屏”,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质感上,人与景相似,“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属荒凉所在,轻罗小扇本夏天挥风取凉之用,到秋天可捐弃,古常以秋扇喻弃妇,二者皆所被冷落遭遗弃对象,与宫女处境与心情相似。温度感上,“凉”属秋色,也是宫女凄凉生活写照,更是天阶夜色的温度,她却想用小扇在扇,她是否想驱赶包围着她的阴冷、寂寞与凄凉呢?七夕之“怅”,徐凝有《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河鼓星,传说牛郎及其一双子女的化身。诗人在“怅”:不如“河鼓星”,七夕之时,织女会迈着款款脚步,走上鹊桥与牛郎相会,自己却与情人经年离别,一年复一年难聚首,真是人间羡煞天上。七夕之“巧”,杨朴有《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亦叫乞巧节,古代妇女借此机会祭拜织女,向织女乞求女红技巧,学会穿针引线,弄梭织锦。杨朴在宋代属草根诗人,号“东野逸民”,淡泊名利,活得“有尊严”,故七夕时于“乞巧”有别样感受,“巧”出人意。第三句中“巧”指技巧,女红技巧,第四句中“巧”指巧诈,人心机巧,两“巧”褒贬不一。诗人“巧”作诗篇,借以表达对普遍存在的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的不满,亦是自己对生活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巧”妙表达。
中秋,亦称团圆节,以赏月为主,有俗语云: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十五日望月,月圆而人未圆,思家念亲是诗人经常吟咏的主题。思家,王建有《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所见所闻所感皆为离散时刻倾诉人伦关怀。所见地白,银月清辉,洒落人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沉浸于清美之中,由月亮的凄清引发入骨的相思,一“落”字妥帖而明确,意寓别人在望无秋思,此情只应一人有,属我家,无理至极而含蓄蕴藉,营造了一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悠然境界。念亲,苏轼有《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读此语令人有岁月飘忽之感,确生好景不长、盛事难再之慨。
四.重陽与冬至
重阳、冬至的主题是岁月流逝和感伤情调。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以登高赏菊为事。菊花,成为诗人的心理情结,一为故乡的代名词,菊花成为或怀家或思乡的安慰;一为过时的标志物,谓“明日黄花”。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行军思家,岑参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长安风物知多少,独有菊花作代表。此际,菊花,已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了诗人忧患战争纷乱的同情,昭示了渴望平定战乱的殷切。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乡间摘菊,白居易有《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闲居故乡渭北下邽,思念在川东梓州军中任职的三弟白行简,可惜兄弟天各一方,只得遥望弟弟以慰思念,希望弟弟亦如此,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同杼之趣。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乡情浓郁,叶绍翁有《九日呈真直院》: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此为叶绍翁献诗给他的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真德秀的,希望得到其帮助。以种黄花为由,借同乡之谊,希企荐引,巧思独运,精妙无比。黄花,在李白时诗下,却是萧飒之状,遭罪之形。李白遇赦还江陵,重阳节游龙山赋黄花,有《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以及《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登高、饮酒、赏花、赋诗,抒发的是诗人心中的失意愤懑和旷达洒脱。“黄花”与“逐臣”相似,“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借花自惜,花遭两次重阳,李白一生遭两大蹭蹬:赐金放还和夜郎流放。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寒温交替,阴阳转换,人们都希望来年交好运,有新意。王建在意“明年称意身”,有《冬至后招于秀才》: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权德舆倾注“明日生百福”,有《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隔寒宵。
参考文献
[1]余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霍松林.唐诗鉴赏举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小学)
关键词:节令绝句 欢愉 落寂
节令绝句绝句对所表现的时间进行自我约束与限制,不可能鸿篇巨制,只能简笔勾勒。画面时间短暂,恰如快门按下瞬间的一帧照片,注重时间节限,让时间定格在美丽瞬间,却又呈现出一种单纯又丰富画面的审美效果,有精粹之美。试看传统节令绝句之效:
一.春节与元宵
春节、元宵的主题是喜庆氛围和浪漫气质。皆属新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企盼团圆和祝福吉祥,是永恒的话题。春节,亦称新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除旧迎新为常题。除旧者,清代黄景仁有《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诗人在一岁将阑之时,“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感慨深沉,缺少喜庆,多了一份无名忧患。迎新者,王安石有《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亦可成一副春联:爆竹一声除岁,桃符万户更新。王安石力推新政,作诗也有破旧立新情怀。屠苏酒,亦和压岁钱(今称“红包”)一样,成为了春节的靓点和焦点。常时饮酒,先长后幼。而屠苏酒却恰恰相反,得小孩先喝,老人后喝。为何如此?晋代董劭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也就是说,小孩过新年是长一岁,值得庆贺;老人过一年是与死亡靠近一步,有啥值得欢庆呢?这种以老让新的欢娱与感怀,顾况在《岁日作》中亦有: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春节过后喜庆在,正月十五是元宵,花灯绽放夜如昼。放花灯是元宵节的彩头,写元宵夜的热闹,张祜有《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真可谓万人空巷,热闹空前,好一派恢弘气势。唐代苏味道也写出了大唐帝京元宵夜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花灯璀璨,尽情狂欢。
二.寒食与清明
寒食、清明的主题是幽约情愫和慎终追远。寒食,亦称“禁烟节”或“冷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禁烟火,主要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绵山焚身,纪念先贤,绵延两千余年。追思王朝命运,有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作是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特权昭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最后青烟袅袅,飘散的不仅仅是火烛,更是一个王朝的背影。遥想故乡诸弟,韦应物有《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禁火,万户无烟,萧索;空斋独处,阴雨连绵,凄凉;却寄想象于故乡寒食景色,萧索凄凉间愈见手足情深,可谓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喟叹己身凛坎,孟云卿有《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士遇寒食,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却也寓诙谐于端庄。寒士日熄火以纪念子推,自己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费神,落得轻松。轻松中不免有一种攫人心魄的悲哀,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清明,也叫踏青节,主要活动是祭祖和扫墓。清明时,兴味跃然者,有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诗描绘清明,俊逸优美。通俗的语言,清新的景致,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却显得诗情跃然。“纷纷”一词,是状春雨之态?还是绘行人之形?还是表情绪之神?抑或三者兼具。情在景中,景即是情,一种迷蒙,一份凄清,一丝怅惘,余韵邈然,胜境已臻。烟雨迷蒙中、杏花掩映处,此诗也多了几许深微与奥秘。清明时,兴味萧然者,有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雨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时节,凸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清”贫与“明”志。清贫者,因贫困而剥夺了插柳赏花、踏青饮酒的欢乐,清苦得像荒山野寺的苦行僧;明志者,既无福消受这大好春光,暂作一个高雅的读书人,乐得自在。
三.七夕与中秋
七夕、中秋的主题是离散时刻和人伦关怀。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愛情传说,只不过被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爱情信念,又被秦观所消释,附上了一份浓浓的慰藉。七夕,此时此夕,遥对鹊桥织女,人情各异。权德舆是“喜”,杜牧和徐凝是感受到“凉”和“怅”,而杨朴则是另发新声,体味“巧”意。七夕之“喜”,权德舆有《七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鹊桥相会时,佳人有约拜望中。天上云骈相会,人间男女相约,“应非脉脉与迢迢”,既是对一年一度牛郎织女相会的恭贺,也是对自己与恋人相思的宽慰,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克服了时间流逝的“脉脉”与空间阻隔的“迢迢”,喜悦万端。七夕之“凉”,杜牧有《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有作《秋夕》,亦有作《宫词》,诗写一个失意宫女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天阶夜色凉如水”,七夕之时,遥望天宫,着一“凉”字,暗淡与幽冷俱在,孤独与凄凉兼有。“凉”字极具色感、质感和温度感。色感上,天阶夜色亦凉,与人间无异,“银烛秋光冷画屏”,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质感上,人与景相似,“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属荒凉所在,轻罗小扇本夏天挥风取凉之用,到秋天可捐弃,古常以秋扇喻弃妇,二者皆所被冷落遭遗弃对象,与宫女处境与心情相似。温度感上,“凉”属秋色,也是宫女凄凉生活写照,更是天阶夜色的温度,她却想用小扇在扇,她是否想驱赶包围着她的阴冷、寂寞与凄凉呢?七夕之“怅”,徐凝有《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河鼓星,传说牛郎及其一双子女的化身。诗人在“怅”:不如“河鼓星”,七夕之时,织女会迈着款款脚步,走上鹊桥与牛郎相会,自己却与情人经年离别,一年复一年难聚首,真是人间羡煞天上。七夕之“巧”,杨朴有《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亦叫乞巧节,古代妇女借此机会祭拜织女,向织女乞求女红技巧,学会穿针引线,弄梭织锦。杨朴在宋代属草根诗人,号“东野逸民”,淡泊名利,活得“有尊严”,故七夕时于“乞巧”有别样感受,“巧”出人意。第三句中“巧”指技巧,女红技巧,第四句中“巧”指巧诈,人心机巧,两“巧”褒贬不一。诗人“巧”作诗篇,借以表达对普遍存在的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的不满,亦是自己对生活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巧”妙表达。
中秋,亦称团圆节,以赏月为主,有俗语云: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十五日望月,月圆而人未圆,思家念亲是诗人经常吟咏的主题。思家,王建有《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所见所闻所感皆为离散时刻倾诉人伦关怀。所见地白,银月清辉,洒落人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沉浸于清美之中,由月亮的凄清引发入骨的相思,一“落”字妥帖而明确,意寓别人在望无秋思,此情只应一人有,属我家,无理至极而含蓄蕴藉,营造了一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悠然境界。念亲,苏轼有《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读此语令人有岁月飘忽之感,确生好景不长、盛事难再之慨。
四.重陽与冬至
重阳、冬至的主题是岁月流逝和感伤情调。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以登高赏菊为事。菊花,成为诗人的心理情结,一为故乡的代名词,菊花成为或怀家或思乡的安慰;一为过时的标志物,谓“明日黄花”。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行军思家,岑参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长安风物知多少,独有菊花作代表。此际,菊花,已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了诗人忧患战争纷乱的同情,昭示了渴望平定战乱的殷切。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乡间摘菊,白居易有《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闲居故乡渭北下邽,思念在川东梓州军中任职的三弟白行简,可惜兄弟天各一方,只得遥望弟弟以慰思念,希望弟弟亦如此,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同杼之趣。重阳菊花,故乡的代名词,乡情浓郁,叶绍翁有《九日呈真直院》: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此为叶绍翁献诗给他的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真德秀的,希望得到其帮助。以种黄花为由,借同乡之谊,希企荐引,巧思独运,精妙无比。黄花,在李白时诗下,却是萧飒之状,遭罪之形。李白遇赦还江陵,重阳节游龙山赋黄花,有《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以及《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登高、饮酒、赏花、赋诗,抒发的是诗人心中的失意愤懑和旷达洒脱。“黄花”与“逐臣”相似,“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借花自惜,花遭两次重阳,李白一生遭两大蹭蹬:赐金放还和夜郎流放。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寒温交替,阴阳转换,人们都希望来年交好运,有新意。王建在意“明年称意身”,有《冬至后招于秀才》: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权德舆倾注“明日生百福”,有《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隔寒宵。
参考文献
[1]余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霍松林.唐诗鉴赏举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