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
关键词:教学反思;生物教学;运用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3.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进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实现“教学反思”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对形状、显(隐)性基因、显(隐)性形状等知识,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要立即想法去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3.谱心研究,调整反思: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在体内的分布”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自身的观点,将人体各器官与自身分裂开来,所以在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学。例如,认识胃在腹腔中的部位,不能直接提问,应该提醒学生“当你吃饭以后,哪里有饱腹感?指给老师看看。这个部位是在腹腔的哪里?”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积极参与。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4.同行交流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自我进行的反思,还可以借助同事、专家等的指导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做可以打破反思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同行教师经常互相听课,其实上课教师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听课可以发现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并未意识到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问题:从听课中发现大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很一般。但是生物课的有些内容通过媒体的宣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时,用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片断;有位教师在讲述受精作用时放映了一个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过程的视频。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根据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思考。
实践表明,教学反思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关键词:教学反思;生物教学;运用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3.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进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实现“教学反思”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对形状、显(隐)性基因、显(隐)性形状等知识,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要立即想法去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3.谱心研究,调整反思: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在体内的分布”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自身的观点,将人体各器官与自身分裂开来,所以在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学。例如,认识胃在腹腔中的部位,不能直接提问,应该提醒学生“当你吃饭以后,哪里有饱腹感?指给老师看看。这个部位是在腹腔的哪里?”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积极参与。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4.同行交流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自我进行的反思,还可以借助同事、专家等的指导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做可以打破反思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同行教师经常互相听课,其实上课教师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听课可以发现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并未意识到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问题:从听课中发现大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很一般。但是生物课的有些内容通过媒体的宣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时,用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片断;有位教师在讲述受精作用时放映了一个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过程的视频。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根据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思考。
实践表明,教学反思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