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生活化作文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作文的现状
  
  1、不说自己,专写别人
  作文通篇目看不到作者自我的存在,没有个体、没有灵魂。不是立足现实生活的大地,而是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充斥着政治口号以及圣人,哲人的教诲。某年江苏高考千万人拥护在一起,共同图解“凤头、猪肚、豹尾”。你说“凤头”好,我就陈述李白的铁杵磨针;你说“锗肚”好,我就陈述司马迁的无韵离骚;你说“豹尾”好,我就陈述项羽的乌江自刎,如此等等,想象和创造被无情地湮没了!
  2、缺少积累,内容空洞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吸收知识,再加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或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因此,他们缺少积累,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缺乏语感,写作时无话可写,内容十分空洞,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一些高中、高中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文章内容荒唐,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3、脱离生活,胡编乱造
  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说自己的话……”但目前学生的写作内容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严重脱离生活,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笑话连篇。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矫情现象,所表现的情感虚假,所写的经历、故事或引用的材料过于庸俗或缺乏个人的生活体验。
  4、不重生活,只重模式
  作文的核心是什么?是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真诚的情感流露。有的老师为学生的作文打造“完美”“精致”的作文模式,玩弄“文化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强制学生牢牢地框定在教师设定的模式里,谈何真诚,谈何思想,谈何创新呢?这样的模式,谁能保证个个不会“千篇一律”呢?“模式”只能造就一批如:零件般雷同的活在生活门外的人。
  5、心存侥幸,乱用范文
  历年高考,有些考生考前背了不少范文,预备一上考场就把它们搬出来,以为这是“锦囊妙计”。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试题毫不相干的考场作文;“聪明”一点的考生,会“穿靴戴帽”,修改了范文的开头与结尾;更有甚者,个别考生直接抄录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
  6、字数可怜,不成文章
  高中作文一般要求学生写800字左右。如果写到700来字,结构完整,问题基本讲清楚,主要毛病还只是“内容不够充实”。只写了四五百字,甚至是两三百字,哪里还能算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少数作文虽然写够了800字,但是全文没有结尾,故事没有说完,这也不成为文章。这往往是平时不注重生活,不提炼生活的结果。
  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状,要求高中作文教学应当走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蔡元培说:“生活实践是获得经验的唯一途径。”
  2、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生活化,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3、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曾及生活中的人和事。泰戈尔说:“写作不是语言的堆砌,是生活的提炼,情感的升华。”
  4、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
  新课标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辨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资源。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感受捕捉。
  5、以人本主义的要求为指导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些基本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所谓人本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人本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成为真正的自我”;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内在意识经验,如:动机、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强调意识自我的重要性;人本主义还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想保存、提高和再造自己的倾向,相信人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此外,在人本主义看来,人应该保持真实性,人是自由、自主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
  6、以写作的本质意义为指导
  写作的本质体现的是心灵的智慧,而非抽象的观点,更非语言的游戏。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意识、审美情感转化为文章的一处精神劳动,而这种精神劳动,而这种精神劳动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和生活化性。高中生在作文过程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活动,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立意取材到谋篇定体,从选用表达方式到遣词造语,无不渗透着创造的特性;同时,这种精神劳动是高中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物质化过程,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如果我们背离写作的本质意义,对高中生的作文干预太多、限制太死,势必造成事实上高中生不是在作他们自己的文,而是在替成人作文。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
  
  三、生活化作文的定义
  
  生活化作文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生活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的一种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与生活的结合为核心的符合作文本原的新的作文方式。
  【参考文献】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走生活化作文的道路》费国英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朱国锋
  《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瓦师附小 牛 明
  《作文生活化的有益尝试》陈玉琨 启喜
  《多维的角度生花的妙笔》董秋娟
  《高中作文的几点反思及其对策》怀 宁
  《2005年高考作文弊端概述》唐惠忠
  《高考应试作文弊端谈》杨学彦
  《刍议高中生作文个性化评价的若干原则》解正宝杨永明
  (作者单位:322302浙江省磐安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面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培育创新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正日益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教育价值。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当然创新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一言堂,因为从小学到中学,许多教师墨守成规使用这一教学方法,而学生回答问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造条件,寻找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期刊
寿光市教育局下发了十个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通知,各学校纷纷响应。这下留吕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了一笔小小的“存款”,虽这笔“存款”不能兑换成一分钱的现金,但却是同学们天天带在身边的宝贝。这是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开展的活动。星卡是用五个奥运福姓的形象设计印制的,分别为红色星卡“妮妮”、绿色星卡(又分为学习星“欢欢”、行为星“迎迎”、活动星“贝贝”)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学生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远兴衰,民族昌盛。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直接肩负着这托起新世纪太阳的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就是要切实把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努力培养青少年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
期刊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新的课程理念使得《思品》课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更加体现了课程的生活性。那么,在思品教学中应该实现哪些目标,才能实现思品教学的生活性,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总是沿着“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思想去教书育人,课堂上采用灌输式,一言堂,填鸭式等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正逐步渗透于教育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教师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地变静为动,才能适应时代
期刊
一、背景    一直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精彩的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的孜孜以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设的精彩,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偶然事件,要么是外界干扰,要么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貌岸然而弛,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是千变万化的,需要动态生成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不可预设的,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这些现象和时机只有被
期刊
教学观念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教学改革实践的前导,我们的思维有一定势,那就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而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无可辨别的事实告诉我们,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更新,正是以先进思想、创新理念为先导,才一次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同样也需要不断引进新观念,新思想,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课改鲜明的指出:“改变课程过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