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民生新闻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其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主要包括原有的社会新闻中关系到市民衣食住行等各种与城市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党报;民生新闻;故事化;贴近生活
2003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中央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李长春指出,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思想战线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民生新闻就是要报道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要捕捉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就是要展示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人性的崇高美[1]。
2010年,人民日报在第14版开设《连线基层》新闻版,进一步落实"三贴近"原则,巩固扩版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此,在保持报纸版面总体格局的同时,加大对来自基层鲜活新闻的报道,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新闻可以故事化,但不能像文学作品的故事一样进行虚构。新闻故事化是使用一切可运用的采访技巧、编辑手法、情节安排等手段把客观新闻故事化。于是,"情景再现"被大量运用在新闻,特别是故事化的民生新闻当中,用作者生动的笔触借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特征,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故事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故事化新聞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如就业、升学、看病等。枯燥乏味的工作简报、不值一提的会议消息等会被这一标准拦截在新闻门槛之外……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因而在娱乐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1]
民生新闻讲述的百姓身边的故事,历来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如《吉林日报》2013年春节前夕,派出几路记者分别前往松原、白城、辽源等多地,对春运期间客车超载情况进行暗访,在记者配合交警抓违规车辆的时候,让观众切实体验到了事件的现场感;堵车的冲击性,交警和司机对立关系的矛盾性,不仅给观众以故事样的可看性,还宣传了交通法规,一举两得。
在《百姓心声》一则新闻中记者报道了在一个住宅区附近有一些大树,在从树根以上一米左右的位置都没有了树皮,而且有一些已经枯死。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几十棵大树没有了树皮,让人有些奇怪,不免要问,树皮那里去了?总不能是自己脱了衣服晒太阳浴吧,带着疑问故事开始了,走访附近居民,大家几句话敷衍了事,故事讲到这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故事的谜底从孩子的口中出来,孩子说是大人怕树高了,挡住屋子采光,才在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剥的树皮。同样的话到了成人口中又成了外一个样子,"是孩子们没事淘气的恶作剧"。几厘米厚的树皮用斧头砍坏尚且不容易,更不要说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了。故事讲到这,自然收住,这给观众留下辨别是非的空间。
民生新闻看似选题简单,大多来自街头巷尾,但是要从琐碎的街头巷议中找出有新闻价值、有故事性又不媚俗的新闻线索,其实是相当有难度的。
社会新闻千变万化,使得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众生活中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的乱收费、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等等都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民生新闻正式通过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力图呈现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也满足了部分观众尤其是中下层观众受到关注和得到话语空间的愿望。
新闻的报道方式多种多样,有好事里面再提意见的,有坏事里面找经验道理的,也有从多种角度、各个方面进行报道的,可以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也可以大处着手,小处发现问题。就比如:同样是报道"党代会",不同的节目宣传方式就大不一样。《吉林日报》在会议期间除了场面宏大的宣传方针政策,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申明意义之外,还专门策划了一个专题《民生面面观》,把一个专题分成教育、食品安全、城市公共交通、环保等几个部分,分发传单,随机的街头采访,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入手,以小见大,使党代会更有厚度,更显示出为人民某福利的宗旨。
"故事化的民生新闻通常把人作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2]
在报道党代会时,根据会议进程,报道代表们所提出的最新的民生议题,采访参会代表感言,又结合热点民生话题,采访市民心声,传递市民观点,如关注校园安全、净化校园环境、促进专项立法:包括校园暴力、非法网吧、非法旅店出租屋等问题;关注城市交通、建议加快道路规划:城市车辆急速增加、早晚高峰路面压力极大、路面拥堵、能否计划增加高架桥、部分拥挤路口能否增设限行;建议增建政府半公益机构:能否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政府出资的公益廉价医院以及面向特殊人群的公益廉租公寓;关注初高中教育资源:建议政府限制规范择校费和快慢班费用、均衡教育资源、减轻家长的压力和负担;关注供热质量:普及热量温度测量设备、目前的测温程序烦琐复杂、多数用户在供热质量不佳时、难以获得准确的室温权威数据;药品价格高居不下、虽然部分药品大副降价、但多数药品仍然利润空间巨大、超出百姓承受能力。从百姓视角关注百姓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君昌,王玮.传媒精品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李世成.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
【关键词】党报;民生新闻;故事化;贴近生活
2003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中央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李长春指出,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思想战线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民生新闻就是要报道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要捕捉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就是要展示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人性的崇高美[1]。
2010年,人民日报在第14版开设《连线基层》新闻版,进一步落实"三贴近"原则,巩固扩版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此,在保持报纸版面总体格局的同时,加大对来自基层鲜活新闻的报道,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新闻可以故事化,但不能像文学作品的故事一样进行虚构。新闻故事化是使用一切可运用的采访技巧、编辑手法、情节安排等手段把客观新闻故事化。于是,"情景再现"被大量运用在新闻,特别是故事化的民生新闻当中,用作者生动的笔触借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特征,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故事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故事化新聞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如就业、升学、看病等。枯燥乏味的工作简报、不值一提的会议消息等会被这一标准拦截在新闻门槛之外……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因而在娱乐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1]
民生新闻讲述的百姓身边的故事,历来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如《吉林日报》2013年春节前夕,派出几路记者分别前往松原、白城、辽源等多地,对春运期间客车超载情况进行暗访,在记者配合交警抓违规车辆的时候,让观众切实体验到了事件的现场感;堵车的冲击性,交警和司机对立关系的矛盾性,不仅给观众以故事样的可看性,还宣传了交通法规,一举两得。
在《百姓心声》一则新闻中记者报道了在一个住宅区附近有一些大树,在从树根以上一米左右的位置都没有了树皮,而且有一些已经枯死。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几十棵大树没有了树皮,让人有些奇怪,不免要问,树皮那里去了?总不能是自己脱了衣服晒太阳浴吧,带着疑问故事开始了,走访附近居民,大家几句话敷衍了事,故事讲到这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故事的谜底从孩子的口中出来,孩子说是大人怕树高了,挡住屋子采光,才在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剥的树皮。同样的话到了成人口中又成了外一个样子,"是孩子们没事淘气的恶作剧"。几厘米厚的树皮用斧头砍坏尚且不容易,更不要说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了。故事讲到这,自然收住,这给观众留下辨别是非的空间。
民生新闻看似选题简单,大多来自街头巷尾,但是要从琐碎的街头巷议中找出有新闻价值、有故事性又不媚俗的新闻线索,其实是相当有难度的。
社会新闻千变万化,使得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众生活中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的乱收费、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等等都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民生新闻正式通过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力图呈现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也满足了部分观众尤其是中下层观众受到关注和得到话语空间的愿望。
新闻的报道方式多种多样,有好事里面再提意见的,有坏事里面找经验道理的,也有从多种角度、各个方面进行报道的,可以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也可以大处着手,小处发现问题。就比如:同样是报道"党代会",不同的节目宣传方式就大不一样。《吉林日报》在会议期间除了场面宏大的宣传方针政策,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申明意义之外,还专门策划了一个专题《民生面面观》,把一个专题分成教育、食品安全、城市公共交通、环保等几个部分,分发传单,随机的街头采访,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入手,以小见大,使党代会更有厚度,更显示出为人民某福利的宗旨。
"故事化的民生新闻通常把人作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2]
在报道党代会时,根据会议进程,报道代表们所提出的最新的民生议题,采访参会代表感言,又结合热点民生话题,采访市民心声,传递市民观点,如关注校园安全、净化校园环境、促进专项立法:包括校园暴力、非法网吧、非法旅店出租屋等问题;关注城市交通、建议加快道路规划:城市车辆急速增加、早晚高峰路面压力极大、路面拥堵、能否计划增加高架桥、部分拥挤路口能否增设限行;建议增建政府半公益机构:能否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政府出资的公益廉价医院以及面向特殊人群的公益廉租公寓;关注初高中教育资源:建议政府限制规范择校费和快慢班费用、均衡教育资源、减轻家长的压力和负担;关注供热质量:普及热量温度测量设备、目前的测温程序烦琐复杂、多数用户在供热质量不佳时、难以获得准确的室温权威数据;药品价格高居不下、虽然部分药品大副降价、但多数药品仍然利润空间巨大、超出百姓承受能力。从百姓视角关注百姓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君昌,王玮.传媒精品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李世成.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