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地充实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但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面临的问题
1.教育理念需不断更新。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其想和观念被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所禁锢,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高;教育改革步伐滞后,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制度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
2.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资金缺乏或管理者的认识不够,信息化建设局限于添置简单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能交互结合,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有能力、有积极性的教师没有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
3.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不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不能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途径开展教学。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但使用信息的主要方式仅仅是信息资源的检索使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手段仍然十分欠缺。
4.教学手段存在盲目性。有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合理,在原本不需要多媒体演示的课堂上“大肆渲染”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本来生动、严密的推导演算过程显得机械、呆板,不仅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反而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5.课件制作偏离其使用价值。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音像、视频和投影齐上阵,琳琅满目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有的教师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认识和直观观察上,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没有足够时间深入地思考,限制了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策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堂,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同时,学校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3.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而应依课堂环节是否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定。毋庸置疑,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通过规定多媒体教学课节数、建立研讨制度等机制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不必每堂课都一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选择和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好的课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应满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促进思维,问题典型,善于引导;其次应满足科学性要求,内容符合逻辑,动画合情合理,操作简单;再次应满足艺术性要求,创意新颖,图像清晰,声音清楚,文字醒目,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应满足经济性要求,如投资合理、使用周期长等。
5.以人为本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是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使用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优先培训信息技术教育骨干,让这些骨干教师帮助其他教师逐步学会使用光盘,学会从卫星收视系统下载资源,学会操作计算机并逐步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在信息技术方面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办法和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面临的问题
1.教育理念需不断更新。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其想和观念被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所禁锢,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高;教育改革步伐滞后,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制度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
2.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资金缺乏或管理者的认识不够,信息化建设局限于添置简单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能交互结合,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有能力、有积极性的教师没有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
3.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不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不能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途径开展教学。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但使用信息的主要方式仅仅是信息资源的检索使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手段仍然十分欠缺。
4.教学手段存在盲目性。有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合理,在原本不需要多媒体演示的课堂上“大肆渲染”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本来生动、严密的推导演算过程显得机械、呆板,不仅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反而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5.课件制作偏离其使用价值。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音像、视频和投影齐上阵,琳琅满目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有的教师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认识和直观观察上,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没有足够时间深入地思考,限制了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策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堂,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同时,学校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3.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而应依课堂环节是否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定。毋庸置疑,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通过规定多媒体教学课节数、建立研讨制度等机制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不必每堂课都一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选择和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好的课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应满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促进思维,问题典型,善于引导;其次应满足科学性要求,内容符合逻辑,动画合情合理,操作简单;再次应满足艺术性要求,创意新颖,图像清晰,声音清楚,文字醒目,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应满足经济性要求,如投资合理、使用周期长等。
5.以人为本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是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使用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优先培训信息技术教育骨干,让这些骨干教师帮助其他教师逐步学会使用光盘,学会从卫星收视系统下载资源,学会操作计算机并逐步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在信息技术方面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办法和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