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nimaquba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地充实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但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面临的问题
  
  1.教育理念需不断更新。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其想和观念被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所禁锢,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高;教育改革步伐滞后,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制度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
  2.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资金缺乏或管理者的认识不够,信息化建设局限于添置简单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能交互结合,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有能力、有积极性的教师没有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
  3.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不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不能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途径开展教学。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但使用信息的主要方式仅仅是信息资源的检索使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手段仍然十分欠缺。
  4.教学手段存在盲目性。有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合理,在原本不需要多媒体演示的课堂上“大肆渲染”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本来生动、严密的推导演算过程显得机械、呆板,不仅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反而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5.课件制作偏离其使用价值。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音像、视频和投影齐上阵,琳琅满目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有的教师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认识和直观观察上,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没有足够时间深入地思考,限制了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策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堂,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同时,学校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3.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而应依课堂环节是否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定。毋庸置疑,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通过规定多媒体教学课节数、建立研讨制度等机制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不必每堂课都一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选择和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好的课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应满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促进思维,问题典型,善于引导;其次应满足科学性要求,内容符合逻辑,动画合情合理,操作简单;再次应满足艺术性要求,创意新颖,图像清晰,声音清楚,文字醒目,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应满足经济性要求,如投资合理、使用周期长等。
  5.以人为本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是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使用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等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优先培训信息技术教育骨干,让这些骨干教师帮助其他教师逐步学会使用光盘,学会从卫星收视系统下载资源,学会操作计算机并逐步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在信息技术方面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办法和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其他文献
○《邓小平文选》,邓小平著,人民出版社  ○《新概念英语》,(英国)亚历山大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金庸作品集》,金庸著,三联书店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  ○《数字化生存》,(美国)尼葛洛庞蒂著,海南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奥地利)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  ○《傅雷家书》,傅雷著,三联书店  ○《第三次浪潮》,(美国)托夫勒著,三联书店  ○《时间简史》,(英国)霍金著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文综考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因此,要搞好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当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联结,才能为能力的提
期刊
1901年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他的诗歌作品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完美艺术的代表,并且罕有地结合了心灵与智慧  1902年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在其不朽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法国诗人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忠实地反映了其民
期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鹅之歌》(1826)等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
期刊
当今教学的评估观念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看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思维想象以及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迁移达到自学课本外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所谓的“一拖三”(教一学二考三)现在教育界已认识到迁移现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摒弃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上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环节,让学生按着教师的思路
期刊
一、调查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且是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他们是否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呢?为了了解甘肃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状况,以便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我们对甘肃省白银市的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
期刊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应用的背景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提高综合国力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已不是主要问题,最关键是
期刊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和过程都有了新的突破,教师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做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教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因而,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学习,科学地锻炼
期刊
自从武威市农村实施课改以来,笔者在近三年共赴实验区听课近300节,通过看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我欣喜地看到了武威市农村课改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农村一线教师有较强烈的课改意识。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的教师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形象化手段(CAI课件、VCD、电视、小黑板、各种自制图片、剪纸、音乐等),创设了一堂堂课改氛围浓厚
期刊
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低效    农村教师群体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专业成长有着特殊的规律。然而目前教师培训城市化现象比较突出——定位过高,其培训方式偏离教师的实际工作,造成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相对缓慢的局面。  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较少,且分散在各个学校,学校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也比较单一,再加上教师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教研活动因此缺乏深度,很难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能靠学校管理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