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参加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相关数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一切数学实践活动和经验的积累都应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科学、有趣的活动丰富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性思维。
一、认真研读教材,基于问题张扬个性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认真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养成勤于动脑、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树叶中的比”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和统计的知识解决书中所描述的树叶的简单规律,根据教材编排,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即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本,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片,探求其规律;第二步是探索实践,即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完成测量和计算树叶的实验,最终算相互比值,得出规律;最后一步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是否完整、科学,进行不断反思、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课堂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依照教材,而是挖掘最有价值的信息,解决本质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回归现实生活,基于活动发展整体
在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重视赋予了课程更多的含义。课程,传统的思想认为,是单一、静态的,是教材的载体,是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理念随着社会和知识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含义。课程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课程成为新知识延伸和拓展的通道,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动态学习和构建过程。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对学习的影响,把生活经验融于对应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对习得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掌握透彻。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纸和剪刀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一步步拼剪,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直接的关系。又如认识长方体这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最常见的一件物体,如土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长方体有了更直接、深刻的了解,不会搞混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重视知识的主动建构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知识,这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不断被激发,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挖掘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知结构,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而参与实践活动是构建知识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为例,教师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即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所学课题。首先让学生准备好探究活动的学具,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最终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紧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圆柱形物体,让学生测量之后计算出体积,每一个小组都完成得非常好。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四、借助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手和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勤于动手可以拓展思维,综合发展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加入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将学生的手和脑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若教师只是完全依照书本进行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而他们往往对直观、形象的物体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学具,如让学生数小棒或摆放小棒,具体理解数的概念;而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认识分数;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学具,在课堂上和大家交流,并和其他同学交换学具,相互猜彼此间的物体是什么。动手操作是数学实践活动中常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江苏】
一、认真研读教材,基于问题张扬个性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认真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养成勤于动脑、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树叶中的比”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和统计的知识解决书中所描述的树叶的简单规律,根据教材编排,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即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本,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片,探求其规律;第二步是探索实践,即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完成测量和计算树叶的实验,最终算相互比值,得出规律;最后一步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是否完整、科学,进行不断反思、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课堂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依照教材,而是挖掘最有价值的信息,解决本质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回归现实生活,基于活动发展整体
在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重视赋予了课程更多的含义。课程,传统的思想认为,是单一、静态的,是教材的载体,是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理念随着社会和知识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含义。课程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课程成为新知识延伸和拓展的通道,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动态学习和构建过程。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对学习的影响,把生活经验融于对应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对习得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掌握透彻。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纸和剪刀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一步步拼剪,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直接的关系。又如认识长方体这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最常见的一件物体,如土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长方体有了更直接、深刻的了解,不会搞混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重视知识的主动建构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知识,这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不断被激发,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挖掘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知结构,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而参与实践活动是构建知识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为例,教师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即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所学课题。首先让学生准备好探究活动的学具,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最终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紧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圆柱形物体,让学生测量之后计算出体积,每一个小组都完成得非常好。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四、借助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手和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勤于动手可以拓展思维,综合发展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加入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将学生的手和脑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若教师只是完全依照书本进行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而他们往往对直观、形象的物体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学具,如让学生数小棒或摆放小棒,具体理解数的概念;而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认识分数;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学具,在课堂上和大家交流,并和其他同学交换学具,相互猜彼此间的物体是什么。动手操作是数学实践活动中常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