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其中主观原因有法制意识淡薄、自主意识缺乏、合作意识不足以及权利责任意识缺乏;而客观原因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文化方面等。
关键词:农民政治参与;制约因素
政治参与是公民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①,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的政治特征决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因此,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就是指我国农民参与政治生活、试图影响各级部门的干部及其决策的行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觉醒,相对广泛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仍然较低;基本上是手段性参与,而不是目标性参与,形式比较单调;大部分农民对合法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认知程度较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待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不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危险。
鉴于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政治参与中的不足,本文特分析其原因,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主观因素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要分析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原因首先应该从内因来分析。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自主意识缺乏、合作意识不足以及权利责任意识缺乏这些都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
(一)缺乏法制观念
“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禁锢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还较普遍的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的行政人员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属,而广大村民也习惯接受“上级”领导,即使侵犯了自身政治权利,也很少感到有什么不对,即使感觉到了也能容忍。
(二)缺乏自主意识
村民自治是国家对村民的一种民主承诺。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旨在逐步实现农民自主、自立参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及管理,使农民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种种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各项义务。但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农民基本上是“自治”的被动接受者.对自己的政治角色认知不清,缺乏作为一个政治人应有的自主意识。
(三)缺乏合作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呈现出封闭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在这种小农经济模式下生长的农民最大的特点是善分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超家庭的社会、经济等联合体。当他们面对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时,意识不到广泛合作参与是增强自己影响力的有效办法。
(四)缺乏权利责任意识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目标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对选举等政治层面的参与活动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人作为公民,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之权利。大部分农民缺乏强烈权利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不能正确利用国国家赋予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善于、不敢于用法律抗拒来自乡政府或宗族的种种不合理要求,默默的忍受种种不公。农民缺乏独立人格,进而缺乏充分的民主权利意识,使得奠基于政治参与基础之上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失去了内源性动力。
二、客观因素
内因虽然是根本原因,但外因即客观原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
(一)经济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因而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②。因此,经济因素对人们的政治参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呈正的相关关系,因为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财富增多了,教育程度提高,为公民提供了在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就业的机会。也会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同时,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杜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利益。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毫不例外地要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农民政治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的(谈不上目标性的,即把政治参与本身当作一种实现自我需求),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而参与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状况占主要的部分。经济情况好的群众,为了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也会很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反之,经济状况差一些的群众就可能会很少关心政治。而且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为生计而忙碌,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去打工,无闲、无钱参与政治,因为政治参与有个参与成本问题。严重贫困的群众,根本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的信息,无法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
还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即封闭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呈现出封闭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状态。近乎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家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劳动。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活动也几乎均局限于村落之中。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民都是将多余的农作物卖掉,换得现金用于缴纳税费、给孩子交学费、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物资等等。农闲时节,农民们走亲访友,打听消息,简单的娱乐集会,这些活动也都基本上局限于自家附近的村镇。在这样封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上,农民追求的是“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自觉政治离自己很远,政治参与缺乏内源性动力。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很多问题: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制约着政治水平。
(二)政治原因
农民的政治参与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我国已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许多基本政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载体。但是,实践中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与完善。
1.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还不很完善,比如上访、投诉、法律诉讼等还不是很完善。虽然这些都是农民通过合法的渠道向上级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大多是关于村干部的贪污、浪费以及对待农民不公等行为的,但这些诉求往往被乡干部忽视、误解或错误对待,从而使得农民必须以法律手段来捍卫。这些利益诉求活动对农民来说是有着巨大代价的,他们往往要付出相当多的物质财富,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便如此,能达到满足农民合法正当利益要求的结果所占的比率还是比较小的。“官官相护”的传统可能是对此的一个解释,这就意味着乡镇干部甚至县干部已经与相当多的村干部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对乡村民主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2.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发展:一是为乡镇行政集权体制所影响,相当一部分基层人大难以发挥其吸纳、整合、回应农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应有功能,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也缺乏制度化的联系和沟通机制。二是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划分十分抽象,一些乡镇政府基于以往惯例仍将村民自治组织视作行政下属单位,甚至直接干预村民自治的选举工作,致使村民委员会的自主权限大幅缩减,农民自治性政治参与受到很大局限。三是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农民没有自己的中介组织。而像工会、工商联等以阶层为主体的社团通过人大、政协等制度途径则发挥了重要的集体参与功能。与之相比,农民的个体参与成本过高,参与的实际效果也并不明显。四是由于监督制度不健全及激励机制的欠缺,一些乡镇干部的行为带有明显的短期性和逐利性,官僚作风严重,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文化因素
思想决定行动,一定的文化下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史的国家,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无形中会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
1.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家庭意识、乡土意识、重礼节而不重法制,对权力既崇拜又疏远的心理状态、胆小怕事和盲目顺从等等,这种文化积淀对今天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多数情况下,农民若是有了政治要求或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往往不会去求助于政治机构,通过正常的制度渠道解决问题,而是更倾向于“拽关系”、“靠人情”、“个人结交”和“请客进礼”等各种人格化参与。
2.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受家族制度的影响。家族制度在中国农村从来没有真正绝迹过,甚至在文革意识形态色彩极浓的时期,家族制度的某些基本特征仍有其存在的迹象。作为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家族宗族势力的介入很难在分散的农民中间形成一定的权威或权力中心,在相当多的农村,家族势力的强弱、人数的多少基本决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即便由于乡镇政权和村党组织的介入,家族的政治代表未能进入村委会,其仍是一个能够对村委会成员发起潜在挑战的非正式权力中心。
总上所述,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政治参与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有利于解决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矛盾,有助于保持全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转。找出了原因,有待于更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注释: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5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H].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H].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5][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H].中华书局。1992。
[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计军恒,王立梅:《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5。
[8]封福霖:《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探析》,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6。
关键词:农民政治参与;制约因素
政治参与是公民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①,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的政治特征决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因此,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就是指我国农民参与政治生活、试图影响各级部门的干部及其决策的行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觉醒,相对广泛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仍然较低;基本上是手段性参与,而不是目标性参与,形式比较单调;大部分农民对合法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认知程度较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待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不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危险。
鉴于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政治参与中的不足,本文特分析其原因,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主观因素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要分析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原因首先应该从内因来分析。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自主意识缺乏、合作意识不足以及权利责任意识缺乏这些都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
(一)缺乏法制观念
“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禁锢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还较普遍的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的行政人员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属,而广大村民也习惯接受“上级”领导,即使侵犯了自身政治权利,也很少感到有什么不对,即使感觉到了也能容忍。
(二)缺乏自主意识
村民自治是国家对村民的一种民主承诺。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旨在逐步实现农民自主、自立参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及管理,使农民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种种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各项义务。但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农民基本上是“自治”的被动接受者.对自己的政治角色认知不清,缺乏作为一个政治人应有的自主意识。
(三)缺乏合作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呈现出封闭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在这种小农经济模式下生长的农民最大的特点是善分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超家庭的社会、经济等联合体。当他们面对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时,意识不到广泛合作参与是增强自己影响力的有效办法。
(四)缺乏权利责任意识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目标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对选举等政治层面的参与活动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人作为公民,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之权利。大部分农民缺乏强烈权利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不能正确利用国国家赋予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善于、不敢于用法律抗拒来自乡政府或宗族的种种不合理要求,默默的忍受种种不公。农民缺乏独立人格,进而缺乏充分的民主权利意识,使得奠基于政治参与基础之上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失去了内源性动力。
二、客观因素
内因虽然是根本原因,但外因即客观原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
(一)经济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因而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②。因此,经济因素对人们的政治参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呈正的相关关系,因为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财富增多了,教育程度提高,为公民提供了在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就业的机会。也会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同时,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杜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利益。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毫不例外地要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农民政治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的(谈不上目标性的,即把政治参与本身当作一种实现自我需求),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而参与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状况占主要的部分。经济情况好的群众,为了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也会很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反之,经济状况差一些的群众就可能会很少关心政治。而且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为生计而忙碌,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去打工,无闲、无钱参与政治,因为政治参与有个参与成本问题。严重贫困的群众,根本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的信息,无法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
还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即封闭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呈现出封闭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状态。近乎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家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劳动。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活动也几乎均局限于村落之中。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民都是将多余的农作物卖掉,换得现金用于缴纳税费、给孩子交学费、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物资等等。农闲时节,农民们走亲访友,打听消息,简单的娱乐集会,这些活动也都基本上局限于自家附近的村镇。在这样封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上,农民追求的是“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自觉政治离自己很远,政治参与缺乏内源性动力。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很多问题: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制约着政治水平。
(二)政治原因
农民的政治参与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我国已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许多基本政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载体。但是,实践中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与完善。
1.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还不很完善,比如上访、投诉、法律诉讼等还不是很完善。虽然这些都是农民通过合法的渠道向上级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大多是关于村干部的贪污、浪费以及对待农民不公等行为的,但这些诉求往往被乡干部忽视、误解或错误对待,从而使得农民必须以法律手段来捍卫。这些利益诉求活动对农民来说是有着巨大代价的,他们往往要付出相当多的物质财富,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便如此,能达到满足农民合法正当利益要求的结果所占的比率还是比较小的。“官官相护”的传统可能是对此的一个解释,这就意味着乡镇干部甚至县干部已经与相当多的村干部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对乡村民主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2.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发展:一是为乡镇行政集权体制所影响,相当一部分基层人大难以发挥其吸纳、整合、回应农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应有功能,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也缺乏制度化的联系和沟通机制。二是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划分十分抽象,一些乡镇政府基于以往惯例仍将村民自治组织视作行政下属单位,甚至直接干预村民自治的选举工作,致使村民委员会的自主权限大幅缩减,农民自治性政治参与受到很大局限。三是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农民没有自己的中介组织。而像工会、工商联等以阶层为主体的社团通过人大、政协等制度途径则发挥了重要的集体参与功能。与之相比,农民的个体参与成本过高,参与的实际效果也并不明显。四是由于监督制度不健全及激励机制的欠缺,一些乡镇干部的行为带有明显的短期性和逐利性,官僚作风严重,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文化因素
思想决定行动,一定的文化下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史的国家,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无形中会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
1.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家庭意识、乡土意识、重礼节而不重法制,对权力既崇拜又疏远的心理状态、胆小怕事和盲目顺从等等,这种文化积淀对今天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多数情况下,农民若是有了政治要求或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往往不会去求助于政治机构,通过正常的制度渠道解决问题,而是更倾向于“拽关系”、“靠人情”、“个人结交”和“请客进礼”等各种人格化参与。
2.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受家族制度的影响。家族制度在中国农村从来没有真正绝迹过,甚至在文革意识形态色彩极浓的时期,家族制度的某些基本特征仍有其存在的迹象。作为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家族宗族势力的介入很难在分散的农民中间形成一定的权威或权力中心,在相当多的农村,家族势力的强弱、人数的多少基本决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即便由于乡镇政权和村党组织的介入,家族的政治代表未能进入村委会,其仍是一个能够对村委会成员发起潜在挑战的非正式权力中心。
总上所述,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政治参与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有利于解决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矛盾,有助于保持全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转。找出了原因,有待于更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注释: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5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H].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H].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5][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H].中华书局。1992。
[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计军恒,王立梅:《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5。
[8]封福霖:《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探析》,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