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选手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设计了多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一位学生的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这是鼓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新课程改革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自然的进入角色,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我在讲授苏科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在新课导入时,我特地做了一个多媒体Flash课件,从学生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展开,然后展示汉城公园的的湖波荡漾,小船、松树、蝴蝶——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和优美的画面中进入角色中,从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人的眼睛、头脑、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他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我侧重于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设计了大量的便于学生操作的活动,目的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性质时,让学生用火柴棒搭建若干个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在概率与统计内容上,让学生收集数据、动手实验,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摸球游戏——当然能借助动手操作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去挖掘,但毕竟是短短的45分钟课堂,我们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②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比如我在教 “轴对称图形”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松树、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讨论其性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由于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都加重了开放性试题的分量,所以在教学中还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开放性问题,以便培养其创造力。
3.鼓励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比如我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活动,首先提出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看搭建2个、3个、……、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进而探索搭建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在探索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各小组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所以归纳出来的表达式也是不同的,如4+3(x-1)、x+x+(x+1)、1+3x、4x-(x-1),我没有急于评价各小组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母的神奇,更加强了其创造力。
三、开设社会实践活动,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数学不只在课堂上、考场中,学生还要走出课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在听取新闻“汶川大地震”后,我适时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有多少人生活受到影响?大约需要多少顶帐篷?需要多少吨粮食?山体滑坡,道路阻塞,用什么方法将募集的生活物质运往灾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校园,一方面感受数学中的数,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一下“世界充满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实现了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新课程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大胆突破,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时给自己充电,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因为新的课程在呼唤着我们——创新的天空,我们一起飞。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自然的进入角色,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我在讲授苏科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在新课导入时,我特地做了一个多媒体Flash课件,从学生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展开,然后展示汉城公园的的湖波荡漾,小船、松树、蝴蝶——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和优美的画面中进入角色中,从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人的眼睛、头脑、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他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我侧重于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设计了大量的便于学生操作的活动,目的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性质时,让学生用火柴棒搭建若干个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在概率与统计内容上,让学生收集数据、动手实验,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摸球游戏——当然能借助动手操作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去挖掘,但毕竟是短短的45分钟课堂,我们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②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比如我在教 “轴对称图形”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松树、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讨论其性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由于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都加重了开放性试题的分量,所以在教学中还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开放性问题,以便培养其创造力。
3.鼓励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比如我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活动,首先提出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看搭建2个、3个、……、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进而探索搭建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在探索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各小组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所以归纳出来的表达式也是不同的,如4+3(x-1)、x+x+(x+1)、1+3x、4x-(x-1),我没有急于评价各小组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母的神奇,更加强了其创造力。
三、开设社会实践活动,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数学不只在课堂上、考场中,学生还要走出课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在听取新闻“汶川大地震”后,我适时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有多少人生活受到影响?大约需要多少顶帐篷?需要多少吨粮食?山体滑坡,道路阻塞,用什么方法将募集的生活物质运往灾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校园,一方面感受数学中的数,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一下“世界充满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实现了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新课程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大胆突破,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时给自己充电,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因为新的课程在呼唤着我们——创新的天空,我们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