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教师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介绍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进行人格熏陶教学
课堂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身心愉悦。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适时给予心理教育。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清是非》中《面对诱惑》的课堂教学中,我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诱惑呀?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考第一名”,有的说“吃羊肉串”,甚至还有同学说“玩电脑游戏”……我又问他们:“这些诱惑你们能抗拒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不说话,我就教育他们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面临着各种诱惑,有的诱惑是好的、积极向上的,而有的诱惑却是不好的,有可能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克服各种不良诱惑,让自己健康成长。”同学们听了非常有感触,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不讲究吃穿,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坚决实行自信教育
学生的人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加强;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再单一,内容广泛而又多变。思想品德课堂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仅仅培养“听话的孩子”的现象,允许孩子人格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如: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这样,一次又一次,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培养人格
首先,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思想基础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找准合适的土壤。学生的人格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人格。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有几框几点,这几框几点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基础融为一体,才能产生重大作用。因此,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在书上勾画条条点点,而应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基础,然后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上的理论加以点拨,让思想品德课的理论在学生思想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人格之果。
其次,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体验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增强无穷的力量。人的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的个人世界之中,他们所产生的爱与恨、乐与忧、喜与愁、甜与苦等情感体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基础,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理论去点燃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构建高尚的情操,形成崇高的人格。
再次,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品德行为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导向护航。思想品德课的最终效果不是用通常意义上的“考试”能检验出来的,而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品德行为才能有效地鉴定清楚。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情”和“理”,更要落实于“行”与“实”。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品德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效应,完成学生的人格培养。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更加重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功能,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熏陶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学生,让学生自信起来;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本课程在思想疏导方面的优势,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
一、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进行人格熏陶教学
课堂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身心愉悦。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适时给予心理教育。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清是非》中《面对诱惑》的课堂教学中,我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诱惑呀?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考第一名”,有的说“吃羊肉串”,甚至还有同学说“玩电脑游戏”……我又问他们:“这些诱惑你们能抗拒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不说话,我就教育他们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面临着各种诱惑,有的诱惑是好的、积极向上的,而有的诱惑却是不好的,有可能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克服各种不良诱惑,让自己健康成长。”同学们听了非常有感触,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不讲究吃穿,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坚决实行自信教育
学生的人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加强;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再单一,内容广泛而又多变。思想品德课堂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仅仅培养“听话的孩子”的现象,允许孩子人格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如: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这样,一次又一次,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培养人格
首先,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思想基础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找准合适的土壤。学生的人格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人格。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有几框几点,这几框几点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基础融为一体,才能产生重大作用。因此,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在书上勾画条条点点,而应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基础,然后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上的理论加以点拨,让思想品德课的理论在学生思想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人格之果。
其次,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体验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增强无穷的力量。人的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的个人世界之中,他们所产生的爱与恨、乐与忧、喜与愁、甜与苦等情感体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基础,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理论去点燃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构建高尚的情操,形成崇高的人格。
再次,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品德行为密切融合,可以为培养学生人格导向护航。思想品德课的最终效果不是用通常意义上的“考试”能检验出来的,而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品德行为才能有效地鉴定清楚。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情”和“理”,更要落实于“行”与“实”。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品德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效应,完成学生的人格培养。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更加重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功能,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熏陶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学生,让学生自信起来;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本课程在思想疏导方面的优势,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