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从而全面地分解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和谐 民主 合作
农村中学,特别是“普九”后的乡镇中学,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他们不仅年龄相差大(5至6岁),基础相悬更是天文数字(0分到满分)。要在这样的学生中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新形式下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本人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认真把握课程改革的重点,狠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既保住了“尖子生”,又提高了“学困生”,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营造和谐氛围
基于学生基础的极大相悬,初一开始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他们结对子、找朋友、跟“小老师”,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数学课堂中一视同仁,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当然,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种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求,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悦纳。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独特的判断,特别是其中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教师要加以珍视,摒弃求全责备,多提建议、少作评断,多用寄予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的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这课时,让小组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他们当中有的想到:为什么车轮总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的图形呢?如果是这些形状的车轮,车子会怎么走呢?组内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有利于学生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采用多种形式合作,培养协作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往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感到:任何一个成功,都必须依靠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久而久之会产生“小集体主义”倾向。所以,应经常更换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很好,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地达到。
三、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培养合作能力
分组学习讨论,就要人人参与,就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开始时,往往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好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学生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他们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优秀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开始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混合编组,小组成员暂时相对固定,帮他们确定好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当然,小组长应该由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伶俐的同学担任。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不要固定一个人。这样,无论是谁,都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管是谁,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们。如此,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集体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开放性”知识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外角和”时,我创设情景: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呢?你能在小组里动手演示一下吗(老师给学生每人发下一张三角形纸片)?学生纷纷动手剪拼,最后各组代表将拼合方法放在投影仪上(出现了五种拼图方法)。接着再发问: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的通过量角器测量,有的把∠A、∠C放在∠CBA一侧、两旁等,都得出了结论。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引入新知: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又是多少呢?老师将画有△ABC的外角∠1、∠2、∠3的图形投影在黑板上,让学生再动手试拼。学生有的度量,有的剪出∠1、∠2、∠3相拼,有的利用外角性质,有的利用邻补角性质等等,再通过小组交流推导说理方法,达到全班的共识,最后进入练习巩固反思,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双向的,而且存在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交流。同时,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争论和冲突中,达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师参与,培养师生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只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样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总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收获将更丰硕。
【关键词】和谐 民主 合作
农村中学,特别是“普九”后的乡镇中学,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他们不仅年龄相差大(5至6岁),基础相悬更是天文数字(0分到满分)。要在这样的学生中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新形式下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本人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认真把握课程改革的重点,狠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既保住了“尖子生”,又提高了“学困生”,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营造和谐氛围
基于学生基础的极大相悬,初一开始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他们结对子、找朋友、跟“小老师”,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数学课堂中一视同仁,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当然,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种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求,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悦纳。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独特的判断,特别是其中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教师要加以珍视,摒弃求全责备,多提建议、少作评断,多用寄予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的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这课时,让小组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他们当中有的想到:为什么车轮总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的图形呢?如果是这些形状的车轮,车子会怎么走呢?组内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有利于学生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采用多种形式合作,培养协作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往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感到:任何一个成功,都必须依靠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久而久之会产生“小集体主义”倾向。所以,应经常更换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很好,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地达到。
三、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培养合作能力
分组学习讨论,就要人人参与,就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开始时,往往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好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学生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他们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优秀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开始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混合编组,小组成员暂时相对固定,帮他们确定好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当然,小组长应该由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伶俐的同学担任。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不要固定一个人。这样,无论是谁,都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管是谁,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们。如此,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集体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开放性”知识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外角和”时,我创设情景: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呢?你能在小组里动手演示一下吗(老师给学生每人发下一张三角形纸片)?学生纷纷动手剪拼,最后各组代表将拼合方法放在投影仪上(出现了五种拼图方法)。接着再发问: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的通过量角器测量,有的把∠A、∠C放在∠CBA一侧、两旁等,都得出了结论。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引入新知: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又是多少呢?老师将画有△ABC的外角∠1、∠2、∠3的图形投影在黑板上,让学生再动手试拼。学生有的度量,有的剪出∠1、∠2、∠3相拼,有的利用外角性质,有的利用邻补角性质等等,再通过小组交流推导说理方法,达到全班的共识,最后进入练习巩固反思,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双向的,而且存在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交流。同时,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争论和冲突中,达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师参与,培养师生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只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样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总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收获将更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