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静”如同“阴阳”,本是一物之两极,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融合,能同时极致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及其作品之中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笔者选择作曲家瞿小松的原因。因为,这一“动”一“静”两面不仅存在于瞿小松的音乐之中,更存在于瞿小松的音乐之外,所以,要“先观其人”,而“后听其音”。
  瞿小松的两部作品《MengDong》和《行草》,则是这一“动”一“静”的极致代表作品。
  《MengDong》是瞿小松于1984年完成的作品,至今还被经常提起,并被认为是最符合作曲家气质的代表作之一。《MengDong》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史前文明的悬崖壁画,那是些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刻画在悬崖上的图案,这些图案显然已经不属于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文明”了。之所以选择这一体载,与其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瞿小松出生在山多水多的贵州,从小在“放养”的环境下长大,后来知青上山下乡当了几年农民,再后来回到城里无意中听到了所谓的“音乐”,而这时他已经快二十岁了,也就是说在作曲家瞿小松的前二十年生命中是在完全没有“音乐”,甚至不知“音乐为何物”的环境中“野”着长大的。而当史前崖画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那个最原始的“冲动”被唤醒了,这是他前二十多年里最深的记忆,也是他一生中最“野”最“快乐”的经历。正因如此,当世界上大多数艺术家标新立异、勇往直前的时候,瞿小松却反其道而为之,去探求“现代文明”之外的那个“存在”,去寻找“人”作为生命最原始的那个“冲动”,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我们所认识的那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作曲家”瞿小松。
  《MengDong》的一开始就是一段没有小节和节拍的独唱,其创作过程是作曲家先唱出来,然后再记录下来,所以看似很复杂的段唱其实是一个感性的甚至是带有即兴成分有感而发的神来之笔(见谱例1)。虽然,作曲家在乐曲的一些细节上仍然运用了传统作曲技法,但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感觉到全曲在曲式结构、和声布局、节奏运用等很多方面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法的束缚,经常让人既感到意外又惊奇,而一切又都在作品的情理和逻辑之中。整个作品完整统一,自成一体。那么,作曲家是用什么办法来构架这个作品,并让全曲保持完整统一的呢?“答案”就是那个生命最原始的“冲动”。《MengDong》是作曲家在看到“史前崖画”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所有声部的总谱创作。由此可见,尽管作品在细节上运用了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但这些技巧却被很好的隐藏和笼罩在了那个巨大的“原始冲动”之下了。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东西方的音乐评论家都很难将《MengDong》之分门别类,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个音乐门派。但是,听众又会感觉到这个作品“似曾相识”,因为这个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既在作曲家瞿小松的“心底”,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谱例1
  如果说《MengDong》体现了作曲家瞿小松“动”的一面,那么他为四位演奏家(一个大提琴演奏者和三个打击乐演奏者)创作的《行草》则是“静”的一面的极致体现了。作品是2000—2001年为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委约而作,与《MengDong》仅用一周一挥而就相反,作曲家写《行草》却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是数易其稿。所以,如果说《MengDong》的创作过程是感性而冲动的,那《行草》就是理性而内敛的;如果说《MengDong》的音乐是原始而狂野的,那《行草》就是安静而平缓的。
  《行草》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全曲共分为九段:I.吐纳;II.默;III.小草千字文;IV.吐纳;V.梦笔;VI.吐纳;VII.醉;VIII.大草千字文;IX.吐纳。全曲的四次“吐纳”犹如《图画展览会》中的“行进主题”贯穿始终,且它和“醉”的音乐速度都是每分钟四十拍。尽管这已经是常规音乐节拍器很慢的速度了,然而,在《行草》的其他段落“默”和“梦笔”中的速度却更是达到了每分钟三十六拍。纵观全曲,只有以节奏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小草千字文”和“大草千字文”中的速度标记达到了每分钟九十六拍。而除了这两个以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为主的段落之外,其他各段的节奏音型又多是以“安静之极”的长线条的持续音和大量的休止为主。
  《行草》是作曲家在《MengDong》15年之后创作完成的,这十五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从感性到理性,由外而内,由动到静的转变,也是作曲家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但是,这个转变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还经历了其音乐风格转变中最重要的《寂》系列的创作。从1990年创作的《寂I》开始经过了《寂》系列七首不同编制室内乐作品的创作,这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也在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直到2001年《行草》的问世。而这个由“动”到“静”的转变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瞿小松是如何通过音乐作品来表现其个人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转换,感性和理性的博弈和平衡伴随着作曲家的不断成长和经历,这“阴阳”两面也在此消彼长中相互转换。
  但是,无论如何转变与转换,这一阴一阳都同时存在于作曲家的心底。从《MengDong》到《寂》系列,再到《行草》,虽然表面上是由“动”到“静”的彻底改变,但在《寂》和《行草》“静”的下面却依然涌动着那《MengDong》式“原始冲动”的暗流,那不安的、原始的、灵魂深处的“冲动”经常会让音乐在没有任何预兆和过度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以极端的强力度演奏的“吓人一跳”的音响。相反,在《MengDong》狂野原始的律动背后也流淌着那条“平静的小溪”,有着那份深深的“静”。有多大的“感性”,就需要多大的“理性”去掌控它;有多大的“理性”,就需要多大的“感性”去平衡它;有多强烈的“动”,就需要有多深的“静”;有多深的“静”,也需要有多强烈的“动”,这便是音乐中的“守恒定律”。
  《行草》之后瞿小松又将走向何方呢?
  2012年,也就是作品《行草》问世的11年以后,第十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委约作品: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古调》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动-静”之间。   如果说极致“动”的《MengDong》和极致“静”的《行草》都是需要人绷紧神经或屏气冥神去聆听的话,那么“动-静”之间的《古调》就是作曲家的“返璞归真”。《古调》的主要素材是作曲家原样引用的一个没有“黑键”变化音,只有“白键”自然音的英国13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朴素的旋律(混合利底亚调式),以此来告别“前卫”和“先锋”。
  笔者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带着《古调》的谱子与作曲家瞿小松见面,而这次交谈与会面却无意中让作曲家改动了《古调》原来的谱子:原来《古调》的开始部分比现在长十六个小节,而整个十六个小节的素材只有一个G持续音,分别由不同的乐器组合来演奏(乐曲开始单簧管,然后单簧管加小提琴,最后是四件乐曲一起),力度上都是由ppp进入,然后逐渐渐强(第一次到达p;第二次到达mp;第三次到达mf),随后再回到ppp的力度,然后逐渐淡出。这样的“开场白”是作曲家以往创作中惯用的标志性手法。我想,如同一个作品的“引子”,让乐手和观众在其中慢慢静下来,进入一种禅定的状态,然后才开始真正的主题。就在我们讨论快要结束的时候,瞿小松突然对我说:“把开头的那个引子拿掉,乐曲直接从第17小节开始,也就是那个13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旋律开始的地方。”(见谱例2)随后,他又补了一句:“这样更自然。”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他刚刚删减掉的恰恰是自己多年来创作音乐的一种“惯性”,甚至已经是具有标签式的一种“瞿小松风格”了!然而,现在他放弃了,否定了自己,为什么?
  因为作曲家瞿小松在他先天的“动”和后天的“静”之间,一直在寻找着那第三种可能性,那个在动静之间的“平衡之点”以及内心深处的“和平”。所以,他在改变和完善着自己。这也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融合,不用再相互博弈和对抗,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去写音乐听音乐。不是极端的“静”,也不是极端的“动”,不是极端的“强”,也不是极端的“弱”,不要任何人为的刻意和矫揉造作,“放松”“流畅”“简单”“自然”成了《古调》的最高原则,在一切“顺其自然”中走向内心那真正永恒的“平静”。
  力度方面:全曲的力度极限出现在第65小节,单簧管和大提琴声部的mf,而且全曲仅此一次,其他时候都是在mp的力度范围以下。而且,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部分时候,只是在段落的开始处给出一个力度标记p,之后的强弱对比主要是根据旋律本身的起伏和乐手的自然反应所做出的强弱变化。这与作曲家在过去创作的作品中那极致的力度对比与反差以及那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力度标记相比,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吧。全曲中,作曲家甚至要求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家始终不用揉弦演奏,以故意去除任何的人为的“矫揉造作”和“煽情”。
  速度方面:贯穿全曲只有一个速度:每分钟六十拍。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音型,为了让音乐尽可能地保持匀速和流畅,从而有意避免作曲家过去在其他作品中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极端的快慢反差和节奏对比的音乐处理和表达方式。在这里没有特别快速的音符,也没有特别慢速的音符(除了原谱中的引子),一切都匀速自然前行。
  曲式结构:全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排练号A(开始)到排练号B(第20小节),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八度齐奏了这个完整的13世纪的旋律;第二部分——从排练号B(第21小节)到第41小节,单簧管由前一部分结束时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长音G接续过来,第25小节处长笛进入,与单簧管形成一个简单、有着卡农特点的对位,之后小提琴和大提琴同时进入(第27小节)与木管声部(长笛和单簧管)做简单的对位和填空,同时,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也做着卡农式的进行。这样,在两个乐器组之间和各自的内部就都形成了对位进行。构成第二部分中四个对位声部所有的音都来自圣咏旋律,没有添加任何新的音,这也是作者想要的“朴素”和“本真”。随着第二部分的结尾处休止符的进入,旋律时断时续,休止越来越多,音越来越少,音乐自然地进入到了乐曲的第三部分(尾声,从第42小节到第66小节)。从第42小节的整拍休止开始,乐曲由之前的四八拍变成了四四拍……当音乐缓缓地结束在一个长音(第66小节)之时,观众准备鼓掌时,出现了全曲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画外音”——舞台上的四个演奏家在随后三个小节的时间里放下乐器一起说:“拜拜啦您啦,前卫!”(第67—69小节),然后全曲方告结束(见谱例4)。
  这是作曲家瞿小松的“心声”,也是作曲家瞿小松的“态度”,更是作曲家瞿小松的“宣言”。正是这最后一句话的“宣言”却恰恰说明了:无论是“安静”的《寂》系列,“静”之极致的《行草》,还是“朴素”的《古调》,在其“安静”和“朴素”的下面,却依然涌动着那条“原始冲动”的“暗流”,依然还是那个写《MengDong》时的瞿小松,那个“本来”的瞿小松。“听其音,观其人”:作曲家瞿小松是一个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真诚的作曲家。因为,他一直真诚的面对着自己的内心,他写下的每一个音符和休止都是一次直面内心“去伪求真”的过程。他用“声音”去感知和认知这个“世界”,用“声音”去表达和传达自己的“内心”,也用“声音”去完善自我和寻找自己,这更是他追求“真理”和追寻“信仰”的方式和途径。
  “声音”改变着“心”,“心”也指引着“声音”,一切发于心,行于心,又归于心。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明确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审视当下独立学院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改革建议,以期为探索独立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提供些许借鉴,推动改革进程,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  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课的特点  独立学院基于生源质量特点、大众文化人才培养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摘要:新课改的“新”,我认为是强调教、学方式转变之后的“新”。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这样一种极具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一节李白诗歌阅读指导课为例谈谈诗歌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及感受。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研究”化;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
摘要: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中,应以专业引领作指导,以合作互动为平台,以同课异构为方法,以教学反思作辅助。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教师;课例研究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形势下的学生和课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如何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探究;激发;间接;规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采用“CSMP”四型性格,对教学对象性格分析,扬长避短、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针对专业不同,“着眼将来”为兴趣点、启发思考、“授人以渔”地传授知识。  关键词:环境激素;公共选修课;生殖健康;CSMP  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干扰人或动物性腺发育相关过程的物质,具有广泛的危害。目前已经被确认的环境激素有70多种,其中除了Cd、
摘要:以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其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4-03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是第二类国家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形态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培养传承人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论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价值。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把发展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要求联系起来,通过自身不断的变革,对时代课题作出及时应答。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武术与民族传统
姜夔教授的父母给予了他与宋代词人一样的名字,似乎也昭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他们一样热爱音乐,也都曾漂泊经年。只不过,宋人姜夔于文字一途颇有成就,精研音乐与文字的配合;而今人姜夔则着迷于数字,思考音乐与数字的关系。当其他律学研究者投身于浩繁的典籍中,探讨中国古代律制时,他却将目光投向听觉,企图使传承悠久的律学摆脱无声的困境。  传统的律学研究重视律数的计算,却忽略了其同音乐及声响之间的关联,
摘要: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民族团结。本文以云南省姚安县葡萄小学为个案,对该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做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边远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偏远地区;民族小学;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
摘要:在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计算机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成为了可能。本文将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利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