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中,应以专业引领作指导,以合作互动为平台,以同课异构为方法,以教学反思作辅助。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教师;课例研究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形势下的学生和课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如何让广大教师尽快走进课改?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利用城区的区域优势,联片持续开展了六年的课例研究,使它成为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
一、课改呼唤:课例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例研究的背景。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学生怎样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一个发展的教师,才能更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是否顺利实施,关键也在教师。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对教师教育明确提出了基本于校本的教师培训要求,换言之,教师教育这项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了学校,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需要直接对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负责。那么,基于校本的教师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就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论证,取得了共识:课例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因此,作为增强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
2.课例研究的意义。(1)增长知识、增强能力。课例研究是教师一起讨论、辩论、交流、研讨教学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重视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与整合,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和反思性实践,不仅能够使个人的智慧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2)突显主体性。由于课例研究的主体是由具有共同到理想和远景规划的教师群体所组成的,它重视自下而上的教师自主自律的管理,突显教师的主体性,因此在课例研究的形成与展开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成就感。(3)共享专业资源。教师互助合作是课例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课例研究的每个成员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从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二、三年探索: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专业引领,导课例研究之航向。(1)力求县、市教研室教研员及全国著名专家的指导。每次较为重大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都会诚请县乃至市小幼室教研员的亲临指导,让我们的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切磋教学问题,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获取邻近县市有关专家报告会的信息后,积极组织教师前往参加,我们不仅组织教师到宁化、龙岩参加专家的专题报告会,还组织他们到厦门、上海、湖南等教改先进地区实地参观学习。这些指导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在高品位上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2)培本固源,造就“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具有经常性、广泛性的专业引领队伍应该是校本化的,培植本校骨干乃至专家队伍是教师发展的关键之举,新课程的推进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感受到它的紧迫性。我校“名师工程”的实施,相关业务竞赛的开展,各类交流对话活动的展开,无疑为“本土化”专业骨干的培养铺设了台阶。校级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使学校成为研究的场所也有了实质性的内涵。
2.合作互动,添课例研究之虎力。(1)教师之间。课例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体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做到以活动为载体,创合作互动之平台。学校每学期都非常注重三项活动的正常开展。①备课组活动。每周一定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专题进行活动。②教研组活动。逢双周定两节课时间作为教研活动时间。主要开展“说、看、评”系列研讨课活动。③开放周活动。中心校每年开展两次开放周活动,上学期为中区承办,下学期为其他学校轮流承办。每次开放周活动,围绕一个教研专题,上好三、四节观摩课,组织一场研讨活动,汇编典型课例或论文集。(2)校际之间。①构建课例研究校际合作网。我们构建了两个层次的合作网络。一是中心校所属各小学组成的合作网;一是由城区实小、附小、腾飞希望小学和中区小学组成的协作网。这两种合作网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课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②创建课例研究校际合作机制。中心校所属小学合作网做到周周有活动,校校有任务,次次有主题,课改实验教师人人参与。城区协作网做到一学年一活动,有分管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活动中,代表们围绕某一教研专题互相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教研策略,互相讨论教研内容,最终达成一些教研共识。③倡导课例研究校际合作精神。校际合作中,我们积极倡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促进的团队合作精神。
3.同课异构,创课堂教学之精彩。(1)开展同课一人异构。即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课题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具体做法是:①选定参与课堂实践的教师,一般是年轻教师,由其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②开展教研组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③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④二次的反思交流,寻找成功之处,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三次进行课堂实践。如此“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同课一人多轮异构,对培养青年教师,效果明显。(2)开展同课多人异构。同课多人异构就是有效利用教师差异这个资源,让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做法是:①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课题(关注教师的研究需求与参与度)。②分头查找资料,初定个人教学方案(关注教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③交流学习,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④亲身体验,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关注教学经历与体验)。⑤交流反思,改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省,都避免了指导教学的盲目性,既达到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又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4.教学反思,促课例研究之发展。(1)形成反思的意识。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使教师认识到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例研究深入发展的保证。教师在学习讨论和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理念。(2)执行反思的制度。学校课例研究制度明确要求每个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必须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案例,对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反省、探索。(3)指导反思的方法。学校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让教师们知道反思什么,如何进行反思。(4)定期交流,互相促进。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会,分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实践与理论的吻合程度以及教育方法的适切性;及时发现研究中的成功事例,并提炼、推广,一旦发现问题,则对教学行为、研究计划及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发展;教师;课例研究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形势下的学生和课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如何让广大教师尽快走进课改?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利用城区的区域优势,联片持续开展了六年的课例研究,使它成为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
一、课改呼唤:课例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例研究的背景。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学生怎样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一个发展的教师,才能更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是否顺利实施,关键也在教师。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对教师教育明确提出了基本于校本的教师培训要求,换言之,教师教育这项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了学校,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需要直接对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负责。那么,基于校本的教师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就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论证,取得了共识:课例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因此,作为增强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
2.课例研究的意义。(1)增长知识、增强能力。课例研究是教师一起讨论、辩论、交流、研讨教学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重视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与整合,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和反思性实践,不仅能够使个人的智慧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2)突显主体性。由于课例研究的主体是由具有共同到理想和远景规划的教师群体所组成的,它重视自下而上的教师自主自律的管理,突显教师的主体性,因此在课例研究的形成与展开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成就感。(3)共享专业资源。教师互助合作是课例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课例研究的每个成员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从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二、三年探索: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专业引领,导课例研究之航向。(1)力求县、市教研室教研员及全国著名专家的指导。每次较为重大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都会诚请县乃至市小幼室教研员的亲临指导,让我们的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切磋教学问题,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获取邻近县市有关专家报告会的信息后,积极组织教师前往参加,我们不仅组织教师到宁化、龙岩参加专家的专题报告会,还组织他们到厦门、上海、湖南等教改先进地区实地参观学习。这些指导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在高品位上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2)培本固源,造就“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具有经常性、广泛性的专业引领队伍应该是校本化的,培植本校骨干乃至专家队伍是教师发展的关键之举,新课程的推进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感受到它的紧迫性。我校“名师工程”的实施,相关业务竞赛的开展,各类交流对话活动的展开,无疑为“本土化”专业骨干的培养铺设了台阶。校级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使学校成为研究的场所也有了实质性的内涵。
2.合作互动,添课例研究之虎力。(1)教师之间。课例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体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做到以活动为载体,创合作互动之平台。学校每学期都非常注重三项活动的正常开展。①备课组活动。每周一定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专题进行活动。②教研组活动。逢双周定两节课时间作为教研活动时间。主要开展“说、看、评”系列研讨课活动。③开放周活动。中心校每年开展两次开放周活动,上学期为中区承办,下学期为其他学校轮流承办。每次开放周活动,围绕一个教研专题,上好三、四节观摩课,组织一场研讨活动,汇编典型课例或论文集。(2)校际之间。①构建课例研究校际合作网。我们构建了两个层次的合作网络。一是中心校所属各小学组成的合作网;一是由城区实小、附小、腾飞希望小学和中区小学组成的协作网。这两种合作网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课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②创建课例研究校际合作机制。中心校所属小学合作网做到周周有活动,校校有任务,次次有主题,课改实验教师人人参与。城区协作网做到一学年一活动,有分管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活动中,代表们围绕某一教研专题互相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教研策略,互相讨论教研内容,最终达成一些教研共识。③倡导课例研究校际合作精神。校际合作中,我们积极倡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促进的团队合作精神。
3.同课异构,创课堂教学之精彩。(1)开展同课一人异构。即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课题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具体做法是:①选定参与课堂实践的教师,一般是年轻教师,由其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②开展教研组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③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④二次的反思交流,寻找成功之处,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三次进行课堂实践。如此“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同课一人多轮异构,对培养青年教师,效果明显。(2)开展同课多人异构。同课多人异构就是有效利用教师差异这个资源,让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做法是:①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课题(关注教师的研究需求与参与度)。②分头查找资料,初定个人教学方案(关注教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③交流学习,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④亲身体验,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关注教学经历与体验)。⑤交流反思,改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省,都避免了指导教学的盲目性,既达到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又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4.教学反思,促课例研究之发展。(1)形成反思的意识。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使教师认识到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例研究深入发展的保证。教师在学习讨论和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理念。(2)执行反思的制度。学校课例研究制度明确要求每个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必须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案例,对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反省、探索。(3)指导反思的方法。学校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让教师们知道反思什么,如何进行反思。(4)定期交流,互相促进。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会,分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实践与理论的吻合程度以及教育方法的适切性;及时发现研究中的成功事例,并提炼、推广,一旦发现问题,则对教学行为、研究计划及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