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形态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培养传承人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论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价值。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把发展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要求联系起来,通过自身不断的变革,对时代课题作出及时应答。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1-02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指示。由此,文化育人成了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它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处世意识和行为准则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形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共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赋予了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现阶段,综合运用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其专业教育价值进行解读。
一、宏观文化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已经形成比其它领域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的今天,我们更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种理念。体育全球化并非单一化的现代竞技体育唯我独尊,而是多元体育文化的和平共处,共同构成世界体育文化的新体系。这既是由世界各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客观决定的,也是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文化意识的基本要求。“只有本土化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才会引起世界的侧目与惊喜。”太极拳和龙舟在世界的流行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如果说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基本逻辑,那么,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现代化无疑就是一种趋势。民族传统体育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都发生了变化,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也必然发生变化,抱残守缺和企图保持原汁原味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点,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不断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方式,完善已有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也是提高国民体质、适应社会的内在需求。
二、中观国家实力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从民族共同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出现了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的包括政治、文化、体育等的全球化趋势,首先在欧美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西方民族传统体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扩张而传遍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一个民族是否屹立于民族之林,民族体育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却剧激萎缩,特别是在城市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目前主要在以农业经济为主要基础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生存。那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过几千年的光辉岁月后,为什么在这场冲突和共存中处于劣势呢?我们应该看到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潜力,重新审视和思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作为文化的一项内容,西方兵操以系统的方式伴随着“洋务运动”传入,开中国近代体育之先声。随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变法维新”、提倡西学、废科举、兴学校,为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教材内容、教师技能、教学思想都被西方体育项目所主宰,学校体育运动会成了“小小奥运会”。由于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教育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健身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我国要成为经济大国,首先要成为文化大国。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宏扬、宣传、推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它能在世界领域留下更多的中国文化特色,打下更多的东方烙印。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视野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这项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来提升国家在当代世界的文化竞争力,彰显我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
三、微观人才培养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并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人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具有融传统知识与技艺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带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量和质的变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能完全承担起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不能在建设体育学科的事业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大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系统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保证它本身的良性发展,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碰撞和冲击,原有的一些要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全球化和市场化在实践和理论上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提出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建设这样的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把发展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要求联系起来,通过自身不断变革,对时代课题作出及时应答。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回归应有的发展轨迹,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不断壮大,实现“国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阐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DB/OL].(2006-07-21).http://www.gmw.cn/01gmrb/2006-07/21/content_452982.htm.
[2]赵书.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意味[J].中国民族,2002,(07).
[3]崔乐泉.中国体育史话[M].中华书局.1998.
[4]摩之中.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J].教育研究,1992(10).
[5]姜惠.关于武术流派形成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6]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11).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HEYP5030)
作者简介:薛欣(1973-),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教育;杨光(1982-),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散打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1-02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指示。由此,文化育人成了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它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处世意识和行为准则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形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共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赋予了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现阶段,综合运用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其专业教育价值进行解读。
一、宏观文化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已经形成比其它领域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的今天,我们更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种理念。体育全球化并非单一化的现代竞技体育唯我独尊,而是多元体育文化的和平共处,共同构成世界体育文化的新体系。这既是由世界各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客观决定的,也是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文化意识的基本要求。“只有本土化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才会引起世界的侧目与惊喜。”太极拳和龙舟在世界的流行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如果说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基本逻辑,那么,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现代化无疑就是一种趋势。民族传统体育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都发生了变化,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也必然发生变化,抱残守缺和企图保持原汁原味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点,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不断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方式,完善已有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也是提高国民体质、适应社会的内在需求。
二、中观国家实力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从民族共同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出现了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的包括政治、文化、体育等的全球化趋势,首先在欧美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西方民族传统体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扩张而传遍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一个民族是否屹立于民族之林,民族体育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却剧激萎缩,特别是在城市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目前主要在以农业经济为主要基础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生存。那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过几千年的光辉岁月后,为什么在这场冲突和共存中处于劣势呢?我们应该看到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潜力,重新审视和思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作为文化的一项内容,西方兵操以系统的方式伴随着“洋务运动”传入,开中国近代体育之先声。随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变法维新”、提倡西学、废科举、兴学校,为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教材内容、教师技能、教学思想都被西方体育项目所主宰,学校体育运动会成了“小小奥运会”。由于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教育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健身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我国要成为经济大国,首先要成为文化大国。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宏扬、宣传、推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它能在世界领域留下更多的中国文化特色,打下更多的东方烙印。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视野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这项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来提升国家在当代世界的文化竞争力,彰显我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
三、微观人才培养视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并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人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具有融传统知识与技艺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带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量和质的变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能完全承担起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不能在建设体育学科的事业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大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系统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保证它本身的良性发展,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碰撞和冲击,原有的一些要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全球化和市场化在实践和理论上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提出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建设这样的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把发展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与要求联系起来,通过自身不断变革,对时代课题作出及时应答。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回归应有的发展轨迹,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不断壮大,实现“国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阐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DB/OL].(2006-07-21).http://www.gmw.cn/01gmrb/2006-07/21/content_452982.htm.
[2]赵书.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意味[J].中国民族,2002,(07).
[3]崔乐泉.中国体育史话[M].中华书局.1998.
[4]摩之中.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J].教育研究,1992(10).
[5]姜惠.关于武术流派形成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6]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11).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HEYP5030)
作者简介:薛欣(1973-),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教育;杨光(1982-),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散打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