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阅读经典名著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学习经典文化并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经典名篇;语文课堂;创设;学生;情操
那么,作为经典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该怎样把握好经典名篇的教学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从经典名篇的传承中得以拓展呢?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中要把握好经典名篇创设的背景和意境。
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作者人生经历的不同,每一篇经典名作都有着特定的创设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机械地让学生们去背诵经典名句,而是先把经典名作的创设背景给学生讲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诞生的这篇经典名作,教师可以通过多方的渠道指导学生去捕获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是贬谪还是激进?是旷达还是忧郁?在这样的一个心情之下又营造出一种怎样的艺术意境。只有学生知晓了背景之后才会更好地走进经典,去深挖其中的精髓。例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首先介绍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说他们一同参加科考,一同入朝做官,只是性格的不同他们所经历的人生阅历也不尽相同,但正是由于苏轼的旷达不羁才卷入一场官场的漩涡,以致于让他降职远调,仕途失意,在一个明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七年未曾谋面的弟弟,于是在这样的情怀之下创作了这首经典名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名句。学生们在这样的意境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情怀,感受到他在这首词中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欣赏到这首经典名词带给我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格调,如果单纯地去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词也就显得淡而无味了。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每一篇经典名篇的创作背景,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中抓住经典名篇中的精髓对学生做拓展延伸。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众人的推崇,并且能够与读者达成一种心境上的共鸣,每一篇经典篇章的背后必有经典的语句,每一句经典名句的背后必有经典的词语,由此创设出经典的意境。我们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们传授经典文学时,首先要抓住这篇经典的中心句、中心词,这就好比抓住了命脉,抓住了灵魂,对于我们语文的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抓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让学生想象,我们平时是怎样描写雪景的,你见过的雪景是怎样的,然后再联系本句,看看诗人是如何把一片塞外的雪景展现给我们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学着写一段描写雪景的句子,再对比一下,看看能否与原文产生共鸣,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如我们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一首诗时,完全可以抓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让学生洞察其中写景的妙处,看看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学生在领会中心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加以引导,这样就把整首诗的内容呈现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握好经典名篇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初中时期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学生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达到了一个初步的水准,我們语文教师应该在经典文学的熏陶下,让学生达到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搬到现实中来,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该摒弃时空和年代的隔阂,让学生在经典文学的诵读中感受到做人的准则。在我们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体现作者道德情操的小短文,他们犹如经典艺术中璀璨的繁星,绽放出时代的光芒。我们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感受到君子的人格魅力,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欣赏到生活的优雅,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每一篇精美的短文都可以当做学生树立人生观的最好教材,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子的翻译上,
总之,经典名篇的教学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名篇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经典名篇时变机械地背诵为主动的感知,这样,既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语文素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很好的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辛凤妹.经典名篇教学的“创生”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9):46-47.
关键词:经典名篇;语文课堂;创设;学生;情操
那么,作为经典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该怎样把握好经典名篇的教学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从经典名篇的传承中得以拓展呢?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中要把握好经典名篇创设的背景和意境。
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作者人生经历的不同,每一篇经典名作都有着特定的创设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机械地让学生们去背诵经典名句,而是先把经典名作的创设背景给学生讲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诞生的这篇经典名作,教师可以通过多方的渠道指导学生去捕获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是贬谪还是激进?是旷达还是忧郁?在这样的一个心情之下又营造出一种怎样的艺术意境。只有学生知晓了背景之后才会更好地走进经典,去深挖其中的精髓。例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首先介绍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说他们一同参加科考,一同入朝做官,只是性格的不同他们所经历的人生阅历也不尽相同,但正是由于苏轼的旷达不羁才卷入一场官场的漩涡,以致于让他降职远调,仕途失意,在一个明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七年未曾谋面的弟弟,于是在这样的情怀之下创作了这首经典名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名句。学生们在这样的意境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情怀,感受到他在这首词中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欣赏到这首经典名词带给我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格调,如果单纯地去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词也就显得淡而无味了。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每一篇经典名篇的创作背景,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中抓住经典名篇中的精髓对学生做拓展延伸。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众人的推崇,并且能够与读者达成一种心境上的共鸣,每一篇经典篇章的背后必有经典的语句,每一句经典名句的背后必有经典的词语,由此创设出经典的意境。我们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们传授经典文学时,首先要抓住这篇经典的中心句、中心词,这就好比抓住了命脉,抓住了灵魂,对于我们语文的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抓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让学生想象,我们平时是怎样描写雪景的,你见过的雪景是怎样的,然后再联系本句,看看诗人是如何把一片塞外的雪景展现给我们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学着写一段描写雪景的句子,再对比一下,看看能否与原文产生共鸣,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如我们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一首诗时,完全可以抓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让学生洞察其中写景的妙处,看看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学生在领会中心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加以引导,这样就把整首诗的内容呈现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握好经典名篇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初中时期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学生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达到了一个初步的水准,我們语文教师应该在经典文学的熏陶下,让学生达到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搬到现实中来,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该摒弃时空和年代的隔阂,让学生在经典文学的诵读中感受到做人的准则。在我们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体现作者道德情操的小短文,他们犹如经典艺术中璀璨的繁星,绽放出时代的光芒。我们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感受到君子的人格魅力,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欣赏到生活的优雅,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每一篇精美的短文都可以当做学生树立人生观的最好教材,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子的翻译上,
总之,经典名篇的教学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名篇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经典名篇时变机械地背诵为主动的感知,这样,既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语文素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很好的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辛凤妹.经典名篇教学的“创生”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