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夫在诗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课余多思考,做好新课引入,搞好教学设计。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上课效率。
在我最初上本节内容的公开课时,曾受到有关专家的严厉批评(也是准备欠充分),说我只讲知识点,没有体现素质教育;说我操作不规范,将烧杯拿到了手里;说我……。这次公开课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不是一蹴而就的,“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平时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打磨,才可能提高。对于本节,我冥思苦想改进,最终确定下稿并付诸了实践。
就《温度计》一节,我先以猜谜语引入新课:笔直一条河,风吹不起波;冬天河水少,夏天河水多(打一测量仪器)。学生很容易猜到是温度计,接着我问:为什么它夏天河水多些,冬天河水多些?學生心明口不明,或者说得不全,这正达到了我的目的---设计探究实验:学生桌上放有两杯子,分别装有温水和冷水,先用温度计测温水的温度,要学生观察液柱的变化,再测冷水,观察情况。(我巡回用手机拍出少数同学的温度计碰底和碰壁以及拿出来读数等不规范操作的图片)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液体受热就膨胀,遇冷就收缩,从而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了让学生记住,我讲一故事:老师要学生举一例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某学生说“我爸爸夏天睡觉的时候,四脚张开,仰巴拉叉(是不是方言?);而他冬天睡觉时却缩成一团,像个刺猬。”学生哄堂大笑,兴趣盎然,于笑声中掌握了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对于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规则,我用希沃授课助手投屏,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图片传到白板上(尽量别拍到人,只有温度计碰到底或壁、不等稳定就读数、拿出读数、视线歪斜的图片,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去看被拍的人,被拍到的学生也会羞愧,可能伤害其自尊心),师生共同分析错误所在,总结出正确的使用方法。再让操作正确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让其他同学找不足,最后形成共识。总结并板书:伸中间,不碰底,不碰壁;留液间,待稳定,视线平(朗朗上口,好懂易记)。
要引入到学习体温计,我问学生:这么长的温度计方便测体温吗?为什么不能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太长了,有的学生说不需要那么大的量程,有的学生说一离开人体,温度计示数会下降,误差大(学生的回答让我惊讶,千万不要小看学生,只有你老师激发得当)。其实对于体温计,学生较熟悉(感冒后常用到),但对于“缩口”(很细的管)及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理不明白。我这样处理:通过动画演示水银遇热上升,遇冷却不下降。然后讲解水银遇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像血栓一样堵住了水银的回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问:体温计量程为什么是35┄42℃?为什么不是0┄100℃?(学生自然会想到人体体温范围,若想不到,教师可提示你感冒高烧最多达多少摄氏度)又问:体温计的分度值为何是0.1℃?而不是实验用温度计的1℃或2℃?(学生自然会想到分度值越小,读数越精确,教师可以开玩笑说:人是高等动物,测个温度要求准确哦),再问:医生给你测体温之前,为什么甩几下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要甩吗?能甩吗?(这又回到了缩口处堵住水银的问题,至于惯性学生还没学,综合复习可以提及;实验用温度计无缩口,不需要甩,也不能甩,易断)最后就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及使用规则总结:三五四二零点一,只升不降离人体;特殊构造小缩口,用前要甩才不错。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使用时,要注意规范的方法的培养。在使用前,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便于能及时准确地读数。在使用温度计时,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本节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学生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总结……,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整节课思路清晰明了,学生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了四十五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效率高。本节比起以前“失败”的公开课,那是天和地的区别。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课余多下功夫,发挥创造性,定会有生动高效的课堂。
在我最初上本节内容的公开课时,曾受到有关专家的严厉批评(也是准备欠充分),说我只讲知识点,没有体现素质教育;说我操作不规范,将烧杯拿到了手里;说我……。这次公开课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不是一蹴而就的,“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平时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打磨,才可能提高。对于本节,我冥思苦想改进,最终确定下稿并付诸了实践。
就《温度计》一节,我先以猜谜语引入新课:笔直一条河,风吹不起波;冬天河水少,夏天河水多(打一测量仪器)。学生很容易猜到是温度计,接着我问:为什么它夏天河水多些,冬天河水多些?學生心明口不明,或者说得不全,这正达到了我的目的---设计探究实验:学生桌上放有两杯子,分别装有温水和冷水,先用温度计测温水的温度,要学生观察液柱的变化,再测冷水,观察情况。(我巡回用手机拍出少数同学的温度计碰底和碰壁以及拿出来读数等不规范操作的图片)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液体受热就膨胀,遇冷就收缩,从而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了让学生记住,我讲一故事:老师要学生举一例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某学生说“我爸爸夏天睡觉的时候,四脚张开,仰巴拉叉(是不是方言?);而他冬天睡觉时却缩成一团,像个刺猬。”学生哄堂大笑,兴趣盎然,于笑声中掌握了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对于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规则,我用希沃授课助手投屏,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图片传到白板上(尽量别拍到人,只有温度计碰到底或壁、不等稳定就读数、拿出读数、视线歪斜的图片,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去看被拍的人,被拍到的学生也会羞愧,可能伤害其自尊心),师生共同分析错误所在,总结出正确的使用方法。再让操作正确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让其他同学找不足,最后形成共识。总结并板书:伸中间,不碰底,不碰壁;留液间,待稳定,视线平(朗朗上口,好懂易记)。
要引入到学习体温计,我问学生:这么长的温度计方便测体温吗?为什么不能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太长了,有的学生说不需要那么大的量程,有的学生说一离开人体,温度计示数会下降,误差大(学生的回答让我惊讶,千万不要小看学生,只有你老师激发得当)。其实对于体温计,学生较熟悉(感冒后常用到),但对于“缩口”(很细的管)及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理不明白。我这样处理:通过动画演示水银遇热上升,遇冷却不下降。然后讲解水银遇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像血栓一样堵住了水银的回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问:体温计量程为什么是35┄42℃?为什么不是0┄100℃?(学生自然会想到人体体温范围,若想不到,教师可提示你感冒高烧最多达多少摄氏度)又问:体温计的分度值为何是0.1℃?而不是实验用温度计的1℃或2℃?(学生自然会想到分度值越小,读数越精确,教师可以开玩笑说:人是高等动物,测个温度要求准确哦),再问:医生给你测体温之前,为什么甩几下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要甩吗?能甩吗?(这又回到了缩口处堵住水银的问题,至于惯性学生还没学,综合复习可以提及;实验用温度计无缩口,不需要甩,也不能甩,易断)最后就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及使用规则总结:三五四二零点一,只升不降离人体;特殊构造小缩口,用前要甩才不错。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使用时,要注意规范的方法的培养。在使用前,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便于能及时准确地读数。在使用温度计时,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本节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学生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总结……,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整节课思路清晰明了,学生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了四十五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效率高。本节比起以前“失败”的公开课,那是天和地的区别。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课余多下功夫,发挥创造性,定会有生动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