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重現
2012年9月16日,一家名爲「嘉宜美」的家居連鎖超市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開業。而這家新開的家居連鎖企業,無論從裝修到産品陳列,都像極了宜家。實際上這家企業的創辦者——黑龍江耐力木葉,曾爲宜家代工16年。2009年,與宜家分道揚鑣之後,耐力木業組建了一個全新的家居連鎖企業「嘉宜美」,匯聚了大量曾為「宜家」代工的企業(資料顯示,有10多家宜家代工廠近年與宜家解除了合作),在前期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和知識産權法規的框架內,精選了最好賣的4000種產品,數量約為「宜家」單品總量四分之一,其品質與「宜家」產品完全相同。
耐力木葉董事局主席曹躍偉稱,「嘉宜美」採取特許連鎖加盟的拓展方式,佈局「宜家」市場空缺的二三線城市,預計未來3年內將在大陸開設200家大型家居商超。除了已經開業的牡丹江店外,目前昆明、哈爾濱等地的嘉宜美店正在籌建當中。
事實上,品牌商與供應商的矛盾在業內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但是像宜家這樣,鬧到十幾家供應商「揭竿起義」,另起爐灶再造一個「宜家」,與宜家針鋒相對,還實屬少見。這家頭頂著北歐家居之光的跨國企業,是如何惹怒這些任勞任怨的大陸供應商們的?
低價背後
衆所週知,宜家的策略是低價競爭。「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的經營理念是提供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用品,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追求産品美觀實用的基礎上要保持低價格策略。」宜家中國地區(零售業務)總裁吉麗安(GillianDrakeford)表示,「優勢在於,我們控制了供應鏈的所有環節,能使每個環節都有效地降低成本,使其貫穿於從産品設計到造型 、選材、OEM廠商的選擇/管理、物流設計、賣場管理的整個流程。」
與傳統的成本定價法不同,宜家至今能保持其特殊的「逆向定價」戰略。吉麗安表示,「我們最先設計的是價簽。」即設計師在設計産品之前,宜家就已經爲該産品設定了比較低的銷售價格及成本,然後在此價格框架之內,盡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實用,以便在同行中保持價格優勢。
的確,據宜家提供的數據,其在大陸市場,產品的銷售價格平均每年需降低2%~3%,過去10多年,宜家曾成功將全部産品的價格降低了超過20%。2011財年,其產品價格降幅亦達到2.6%。雖然價格一再降低,但並非所有人都為之叫好。宜家供應商認爲,宜家的低價是建立在對供應商壓榨的基礎之上。
一份券商數據顯示,大陸爲宜家代工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在5%左右,而非代工企業利潤率高的在40%以上,低的也差不多在15%左右,宜家確實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壓到了極致。曾在宜家採購部門工作的人表示,與供應商談判時,在成本分析表上,宜家只能讓你在利潤一欄填5%。「相同材質的窗簾,10年前,他們給我們的採購價是82元(人民幣,下同)/平方米。現在成本漲了那麽多,採購價却縮水到了50元/平方米。」曹躍偉說,「10年間,木材價格翻了3倍,人工成本翻了10倍,這樣的訂單誰接誰虧本。」另一位供應商透露,前年國家對外貿出口企業實行退稅政策的第二天,宜家採購部門就通知代工企業,因爲退稅政策,價格還得下降。「我們90%以上的産能爲宜家服務,但包括退稅在內的利潤還不到5%。」
老拿IWAY說事
除了沒完沒了的降價,IWAY(The IKEA way on Purchasing Home Furnishing Products,簡稱IWAY。是宜家向供應商頒佈的有關合法用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爲準則)也正在變成供應商的噩夢。
2007年,宜家全球的IWAY通過比例是7 1 %,大陸僅為3 . 4 %。是年年底,為大陸供應商設計的IWAY入門級標準(IWAY MUST)强勢出台。
沒有話語權
有供應商抱怨,在擠壓成本的同時達到IWAY標準是否現實,「我就不相信哪個廠家真的按照IWAY嚴格執行『幹七天休息一天或兩天』,很多老闆偷偷摸摸連軸轉趕工期,工人也願意多掙這一天的錢」。再往後,積怨慢慢轉化為猜忌,他們開始懷疑IWAY的目的:「一個産品暢銷的時候,宜家對相關標準的執行就松了;一旦滯銷,對相關標準的執行就異常嚴格。貨不好賣,他們就用這些小伎倆逼迫工廠停產。」
有不少和宜家決裂的供應商表示,讓他們感到不習慣的是宜家採購的强勢文化——決定權永遠在宜家。曾在宜家採購部工作過7年的Max He稱,宜家進行品質檢測的是一家叫做SGS第三方驗貨機構,驗貨費用由大陸供應商承擔,而驗貨標準是由宜家提供的,「很多供貨商不滿意這種霸王條款式的檢測方式。」
宜家超過50%的採購來自大陸,80%的單品在大陸都有製造商,在大陸的東北、長三角等地區有大批靠宜家生存的代工企業。這些企業就如天上的風箏,命運時刻掌握在宜家的手裏,沒有安全感。一旦宜家的採購戰略發生轉移,而供應商不能够跟上宜家的變化時,他們隨時都會被拋弃。「我們希望能與宜家建立朋友般商業夥伴的關係,但它只願意當家長。」一名大陸供應商說,「當企業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供應商也有謀求更好發展的需求。他們需要有更多的對話空間,需要企業有更強的抗風險的能力。但作爲一家單純的宜家供應商,這些要求都很難實現。」
供應商「用腳投票」
於是,不少供應商尋找新的路徑。床墊企業「喜臨門」的成長,可能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給宜家做OEM的同時,「喜臨門」創建了幾個不同定位的床墊品牌,並在大陸開出了約800家零售門店,同時還直接找到了大量的四五星級酒店作爲B2B的客戶。「現在OEM業務只占我們整體業務的30%。」「喜臨門」副總裁王珺華稱,宜家的訂單對他們企業依舊很重要,這塊利潤雖然偏低,但却是長期穩定的。而隨著自己在設計、工藝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持續改進,宜家對他們的依賴程度也在加大。
以耐力木業爲代表的一部分供應商則選擇了與宜家徹底分手,成立新家居品牌嘉宜美。當然,嘉宜美才剛剛開業不久,未來的發展現在還很難定論。但是未來不論發展的怎麽樣希望都對宜家有所警醒:雖然大陸還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想成爲宜家的供應商,對於宜家來說損失幾家供應商也許算不上什麽,但是在一個健康的産供關係中,雙方至少是本著公平、誠信、信任的合作宗旨,如果品牌方一味的强勢施壓,導致供應商長期處於不公平待遇中,早晚還會有更多的供應商出逃,到時宜家損失的恐怕不僅僅是尋找供應商的時間成本、在市場上樹立更多的競爭對手,會更多地傷及其品牌形象,抹黑自己。
2012年9月16日,一家名爲「嘉宜美」的家居連鎖超市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開業。而這家新開的家居連鎖企業,無論從裝修到産品陳列,都像極了宜家。實際上這家企業的創辦者——黑龍江耐力木葉,曾爲宜家代工16年。2009年,與宜家分道揚鑣之後,耐力木業組建了一個全新的家居連鎖企業「嘉宜美」,匯聚了大量曾為「宜家」代工的企業(資料顯示,有10多家宜家代工廠近年與宜家解除了合作),在前期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和知識産權法規的框架內,精選了最好賣的4000種產品,數量約為「宜家」單品總量四分之一,其品質與「宜家」產品完全相同。
耐力木葉董事局主席曹躍偉稱,「嘉宜美」採取特許連鎖加盟的拓展方式,佈局「宜家」市場空缺的二三線城市,預計未來3年內將在大陸開設200家大型家居商超。除了已經開業的牡丹江店外,目前昆明、哈爾濱等地的嘉宜美店正在籌建當中。
事實上,品牌商與供應商的矛盾在業內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但是像宜家這樣,鬧到十幾家供應商「揭竿起義」,另起爐灶再造一個「宜家」,與宜家針鋒相對,還實屬少見。這家頭頂著北歐家居之光的跨國企業,是如何惹怒這些任勞任怨的大陸供應商們的?
低價背後
衆所週知,宜家的策略是低價競爭。「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的經營理念是提供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用品,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追求産品美觀實用的基礎上要保持低價格策略。」宜家中國地區(零售業務)總裁吉麗安(GillianDrakeford)表示,「優勢在於,我們控制了供應鏈的所有環節,能使每個環節都有效地降低成本,使其貫穿於從産品設計到造型 、選材、OEM廠商的選擇/管理、物流設計、賣場管理的整個流程。」
與傳統的成本定價法不同,宜家至今能保持其特殊的「逆向定價」戰略。吉麗安表示,「我們最先設計的是價簽。」即設計師在設計産品之前,宜家就已經爲該産品設定了比較低的銷售價格及成本,然後在此價格框架之內,盡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實用,以便在同行中保持價格優勢。
的確,據宜家提供的數據,其在大陸市場,產品的銷售價格平均每年需降低2%~3%,過去10多年,宜家曾成功將全部産品的價格降低了超過20%。2011財年,其產品價格降幅亦達到2.6%。雖然價格一再降低,但並非所有人都為之叫好。宜家供應商認爲,宜家的低價是建立在對供應商壓榨的基礎之上。
一份券商數據顯示,大陸爲宜家代工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在5%左右,而非代工企業利潤率高的在40%以上,低的也差不多在15%左右,宜家確實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壓到了極致。曾在宜家採購部門工作的人表示,與供應商談判時,在成本分析表上,宜家只能讓你在利潤一欄填5%。「相同材質的窗簾,10年前,他們給我們的採購價是82元(人民幣,下同)/平方米。現在成本漲了那麽多,採購價却縮水到了50元/平方米。」曹躍偉說,「10年間,木材價格翻了3倍,人工成本翻了10倍,這樣的訂單誰接誰虧本。」另一位供應商透露,前年國家對外貿出口企業實行退稅政策的第二天,宜家採購部門就通知代工企業,因爲退稅政策,價格還得下降。「我們90%以上的産能爲宜家服務,但包括退稅在內的利潤還不到5%。」
老拿IWAY說事
除了沒完沒了的降價,IWAY(The IKEA way on Purchasing Home Furnishing Products,簡稱IWAY。是宜家向供應商頒佈的有關合法用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爲準則)也正在變成供應商的噩夢。
2007年,宜家全球的IWAY通過比例是7 1 %,大陸僅為3 . 4 %。是年年底,為大陸供應商設計的IWAY入門級標準(IWAY MUST)强勢出台。
沒有話語權
有供應商抱怨,在擠壓成本的同時達到IWAY標準是否現實,「我就不相信哪個廠家真的按照IWAY嚴格執行『幹七天休息一天或兩天』,很多老闆偷偷摸摸連軸轉趕工期,工人也願意多掙這一天的錢」。再往後,積怨慢慢轉化為猜忌,他們開始懷疑IWAY的目的:「一個産品暢銷的時候,宜家對相關標準的執行就松了;一旦滯銷,對相關標準的執行就異常嚴格。貨不好賣,他們就用這些小伎倆逼迫工廠停產。」
有不少和宜家決裂的供應商表示,讓他們感到不習慣的是宜家採購的强勢文化——決定權永遠在宜家。曾在宜家採購部工作過7年的Max He稱,宜家進行品質檢測的是一家叫做SGS第三方驗貨機構,驗貨費用由大陸供應商承擔,而驗貨標準是由宜家提供的,「很多供貨商不滿意這種霸王條款式的檢測方式。」
宜家超過50%的採購來自大陸,80%的單品在大陸都有製造商,在大陸的東北、長三角等地區有大批靠宜家生存的代工企業。這些企業就如天上的風箏,命運時刻掌握在宜家的手裏,沒有安全感。一旦宜家的採購戰略發生轉移,而供應商不能够跟上宜家的變化時,他們隨時都會被拋弃。「我們希望能與宜家建立朋友般商業夥伴的關係,但它只願意當家長。」一名大陸供應商說,「當企業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供應商也有謀求更好發展的需求。他們需要有更多的對話空間,需要企業有更強的抗風險的能力。但作爲一家單純的宜家供應商,這些要求都很難實現。」
供應商「用腳投票」
於是,不少供應商尋找新的路徑。床墊企業「喜臨門」的成長,可能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給宜家做OEM的同時,「喜臨門」創建了幾個不同定位的床墊品牌,並在大陸開出了約800家零售門店,同時還直接找到了大量的四五星級酒店作爲B2B的客戶。「現在OEM業務只占我們整體業務的30%。」「喜臨門」副總裁王珺華稱,宜家的訂單對他們企業依舊很重要,這塊利潤雖然偏低,但却是長期穩定的。而隨著自己在設計、工藝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持續改進,宜家對他們的依賴程度也在加大。
以耐力木業爲代表的一部分供應商則選擇了與宜家徹底分手,成立新家居品牌嘉宜美。當然,嘉宜美才剛剛開業不久,未來的發展現在還很難定論。但是未來不論發展的怎麽樣希望都對宜家有所警醒:雖然大陸還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想成爲宜家的供應商,對於宜家來說損失幾家供應商也許算不上什麽,但是在一個健康的産供關係中,雙方至少是本著公平、誠信、信任的合作宗旨,如果品牌方一味的强勢施壓,導致供應商長期處於不公平待遇中,早晚還會有更多的供應商出逃,到時宜家損失的恐怕不僅僅是尋找供應商的時間成本、在市場上樹立更多的競爭對手,會更多地傷及其品牌形象,抹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