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说明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育人和育心,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可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导致体育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地完成。如何关注这些学生成长,寻找更好的方法,促进这些学生融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来,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情况属于“特殊”的学生呢?
一、“特殊”生的类型
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际认为“特殊”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特殊体质学生。特殊体质的学生是指那些体质差和肥胖状态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学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素质差或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造成速度、耐力、意志力差,这样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运动基础较差,往往做不好运动动作甚至不能完成运动任务,怕被同学、教师耻笑,从而产生自卑感,锻炼时躲躲闪闪,甚至干脆不参与活动。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长此以往,最终造成身体素质更差,活动能力更差,恶性循环,离健康、活泼也越来越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体育困难生。
第二,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如身体残疾、有遗传病史,性格孤僻、单亲家庭的孩子等。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自卑,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总爱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开,在他们的心里总是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因此这类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不言不语,默默的做一些自己的练习内容,不愿与他人一起做活动,渐渐地脱离了集体,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二、对“特殊”生采取的措施
面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如何关注这些学生成长,寻找更好的方法与策略,使“特殊生”同样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第一,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那些在学习中偷懒、怕吃苦、锻炼时躲躲闪闪的学生,其行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原因造成的。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了。
记得我刚接六年级的时候,二班有个叫彭哲的学生,个子长的很高,体育素质也是那种还可以的类型,可就是在每一次的上课训练的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由于他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就不爱说话,也很少跟别的同学交流,所以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在一次篮球课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他进行特殊的“照顾”。在进行篮球比赛时,我有意识的让彭哲和我一组,和其他有篮球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我得到球后多次传到他的手里,鼓励他投篮,一场下来我们胜利了,他很兴奋。我趁热打铁对他进行鼓励和施教,他学的很专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已经是篮球队的一员了,他的其它方面的体育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多奖少惩,合理适度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身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奖罚适度。其实这些“特殊”学生,有可能在体育方面发展的更好,关键是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宜的利用好惩罚与奖励功能。体育课上,我改变了过去的那种老套的说教,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寻突破口。该惩的的一定要惩,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重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我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针对某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该奖的必须要及时,一旦当他们取得某方面的进步时,我及时给予应得的表扬,不管他们取得多大进步都应该竖起大拇指,并用激励性的语言说“你做的真好!”“你做的棒极了!”“下次你能做的更好,继续努力!”。几次课下来,学生没有不愿意听讲的。这无形中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纪律好了,效率也就高了。
第三,关注差异,因人而异 。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体育学习态度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间的差异、社会适应能力间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如怕学、自卑、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围绕学生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如在50米跑教学中,根据体质较差和肥胖的学生的“特殊性”,采用让距离跑的方法,让成绩较好的学生站在起点,让“特殊”生站在距终点较近的位置,听信号后同时跑,使他们与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降低横杆的高度,缩短助跑距离或用橡皮筋做横杆,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完成教学目标,更能使不同的个体享受到自己获取成功的喜悦;在体育学习评价时,依据“特殊生”的实际成绩以及进步的情况打出公正得分数,使他们也能得到优秀,让“特殊”学生感觉到在教师的心目中他们也是优秀的。
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对待“特殊”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使这些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重心。教学中教学方法要不断的创新,寻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处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锻炼,才能真正的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特殊”生的类型
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际认为“特殊”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特殊体质学生。特殊体质的学生是指那些体质差和肥胖状态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学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素质差或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造成速度、耐力、意志力差,这样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运动基础较差,往往做不好运动动作甚至不能完成运动任务,怕被同学、教师耻笑,从而产生自卑感,锻炼时躲躲闪闪,甚至干脆不参与活动。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长此以往,最终造成身体素质更差,活动能力更差,恶性循环,离健康、活泼也越来越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体育困难生。
第二,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如身体残疾、有遗传病史,性格孤僻、单亲家庭的孩子等。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自卑,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总爱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开,在他们的心里总是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因此这类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不言不语,默默的做一些自己的练习内容,不愿与他人一起做活动,渐渐地脱离了集体,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二、对“特殊”生采取的措施
面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如何关注这些学生成长,寻找更好的方法与策略,使“特殊生”同样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第一,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那些在学习中偷懒、怕吃苦、锻炼时躲躲闪闪的学生,其行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原因造成的。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了。
记得我刚接六年级的时候,二班有个叫彭哲的学生,个子长的很高,体育素质也是那种还可以的类型,可就是在每一次的上课训练的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由于他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就不爱说话,也很少跟别的同学交流,所以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在一次篮球课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他进行特殊的“照顾”。在进行篮球比赛时,我有意识的让彭哲和我一组,和其他有篮球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我得到球后多次传到他的手里,鼓励他投篮,一场下来我们胜利了,他很兴奋。我趁热打铁对他进行鼓励和施教,他学的很专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已经是篮球队的一员了,他的其它方面的体育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多奖少惩,合理适度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身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奖罚适度。其实这些“特殊”学生,有可能在体育方面发展的更好,关键是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宜的利用好惩罚与奖励功能。体育课上,我改变了过去的那种老套的说教,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寻突破口。该惩的的一定要惩,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重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我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针对某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该奖的必须要及时,一旦当他们取得某方面的进步时,我及时给予应得的表扬,不管他们取得多大进步都应该竖起大拇指,并用激励性的语言说“你做的真好!”“你做的棒极了!”“下次你能做的更好,继续努力!”。几次课下来,学生没有不愿意听讲的。这无形中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纪律好了,效率也就高了。
第三,关注差异,因人而异 。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体育学习态度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间的差异、社会适应能力间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如怕学、自卑、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围绕学生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如在50米跑教学中,根据体质较差和肥胖的学生的“特殊性”,采用让距离跑的方法,让成绩较好的学生站在起点,让“特殊”生站在距终点较近的位置,听信号后同时跑,使他们与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降低横杆的高度,缩短助跑距离或用橡皮筋做横杆,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完成教学目标,更能使不同的个体享受到自己获取成功的喜悦;在体育学习评价时,依据“特殊生”的实际成绩以及进步的情况打出公正得分数,使他们也能得到优秀,让“特殊”学生感觉到在教师的心目中他们也是优秀的。
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对待“特殊”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使这些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重心。教学中教学方法要不断的创新,寻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处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锻炼,才能真正的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