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事业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合唱艺术也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国内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学校合唱教学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增强。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小学阶段的合唱团教学工作需要完成阶段式目标与要求。合唱团在学校艺术发展与展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校园文化窗口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关注其发声方法的有效教学。本文通过探究头腔共鸣发声方法,对小学合唱团的发声训练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探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当前小学合唱团的发展。
关键词:头腔共鸣;合唱团;小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合唱在音乐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其属于单门类的音乐表演艺术之一,具有集体性、便利性、演说性与表意性等特点。合唱这一音乐艺术表演形式需要通过集体演绎的形式,发挥集体的艺术表现力量,对于小学阶段的合唱团训练与教学也同样如此。通过集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与共同感悟等方式,一同感受合唱艺术所蕴含的音乐性、文学性与情感性等特色。对小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培養意义。从训练与教学的角度上看,合唱团正确的发声训练与教学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创新,以此使合唱团的表演水平可以得到较好保障
二、头腔共鸣的相关概述
头腔共鸣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国外十九世纪,通常指一种练声方法。该种发声方式主要建立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通过声波与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略微后移,下胛降下,软腭与小舌头也要进行上抬。声波的传递路径为鼻咽腔、鼻腔与诸窦,在发声的基础上造成回荡。对于歌唱者而言,通过发声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助于自身在进行音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更好进行演绎,对于小学合唱团的发声训练更是如此。[1]
三、基础训练
合唱与众多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共性,即发声的艺术。针对发声这一演绎行为本身,其需要正确的训练指导与教学示范,同时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以此使合唱人员掌握较好的发声表现形式。合唱训练与通常的音乐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特定要求,因其合唱本身涉及集体性,在训练计划与内容的制定上,需要针对学生的音域、气息控制能力、发声概念等方面进行制定,监督与相应的指导。小学合唱团的发声特点或者说是合唱类型,主要以童声为主,通过音域训练与良好的发声指导,可以使合唱团成员在演绎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具有较好的发声基础。从基础训练内容上看,呼吸、发声、节奏、力度、音准与视唱可被当作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学人员在进行合唱作品展示的过程中,上述几点也是需要进行重点讲述的内容。坚实的合唱基础、发声知识可以使合唱团在当前的音乐作品表现力、情感呈现与作品力度张力等方面具备较好保障,同时也能够使教学人员的训练指导工作更好进行,排练的质量与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2]比如,在音色统一的教学指导工作中,使发音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随后使其他学生通过练耳、对比的方式找到合唱的统一音色。
四、呼吸训练
歌唱行为本身与呼吸,即气息控制具有密切联系,合唱团的头腔共鸣训练也不能避免对呼吸的训练。在进行头腔共鸣的训练过程中,应针对合唱团成员呼吸不平稳、控制力较差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实际的训练指导过程中,教学人员可设定“吹蜡烛”游戏,使学生对着蜡烛吹气,该过程不能使蜡烛熄灭,同时引导学生控制气息的持续时间,以此训练学生的群气体连续性与强度控制力。此外,教学人员还应根据合唱团成员的呼吸控制情况,使其训练轮流换气,即合唱团成员在乐句演绎过程中,通常需要遵循完整性原则,轮流换气的训练主要起到无间断歌唱的作用。
五、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合唱团的训练指导工作中属于重点工作之一,在当前的训练指导工作上,需要引导合唱团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声器官的良好控制。通过初步的发声练习,明确合唱团成员之间的音色、音区与音域特点,从而为后续的合唱训练做好相应的准备。小学生的共鸣腔相对稚嫩,若没有按照科学的发声方式进行演唱,则容易造成发声器官的损伤。因此,在进行头腔共鸣的训练指导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科学发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比如,在单声部到三声部的发声训练中,教学指导人员可从初级训练项目出发,使合唱团成员在发声练习上,可以为后续的训练进行良好基础奠定。如图一所示:
在当前的发声练习中,需要指出的是,图谱中的八分音符应通过重音进行演唱,为“yo”音,教学人员应指导学生撅起嘴型,以此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气声关系。随后,在音准的训练中,教学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切分音、三连音等节奏型的特点,使合唱团成员通过画图打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在力度的训练指导上,教学人员应引导合唱团成员深入了解乐曲的情感变化,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应重视合唱团集体发声的表现力与气息控制。可以根据强、弱、渐强、渐弱的环节进行训练。 另外,合唱团的头腔共鸣指导工作,还可借助乐器辅助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头腔共鸣的特点进行发声训练。
结语:综上,在开展小学生合唱团的头腔共鸣教学、训练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同时在不同环节的训练指导过程中,对容易出现的错误发声形式进行及时纠正,以此使合唱团成员在学习发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错误发声与正确发声对比的方式进行训练,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唱团发声训练的有效性。此外,针对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性质与特点,教学人员应在良好的组织形式下,对合唱团成员制定相应的训练周期与项目内容,如感受头腔共鸣发声的特点,以及纠正自身发声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琴.论小学生多声部合唱素养提升的方法[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81.
[2]钱莲萍.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小学生合唱参与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13-214.
关键词:头腔共鸣;合唱团;小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合唱在音乐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其属于单门类的音乐表演艺术之一,具有集体性、便利性、演说性与表意性等特点。合唱这一音乐艺术表演形式需要通过集体演绎的形式,发挥集体的艺术表现力量,对于小学阶段的合唱团训练与教学也同样如此。通过集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与共同感悟等方式,一同感受合唱艺术所蕴含的音乐性、文学性与情感性等特色。对小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培養意义。从训练与教学的角度上看,合唱团正确的发声训练与教学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创新,以此使合唱团的表演水平可以得到较好保障
二、头腔共鸣的相关概述
头腔共鸣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国外十九世纪,通常指一种练声方法。该种发声方式主要建立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通过声波与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略微后移,下胛降下,软腭与小舌头也要进行上抬。声波的传递路径为鼻咽腔、鼻腔与诸窦,在发声的基础上造成回荡。对于歌唱者而言,通过发声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助于自身在进行音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更好进行演绎,对于小学合唱团的发声训练更是如此。[1]
三、基础训练
合唱与众多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共性,即发声的艺术。针对发声这一演绎行为本身,其需要正确的训练指导与教学示范,同时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以此使合唱人员掌握较好的发声表现形式。合唱训练与通常的音乐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特定要求,因其合唱本身涉及集体性,在训练计划与内容的制定上,需要针对学生的音域、气息控制能力、发声概念等方面进行制定,监督与相应的指导。小学合唱团的发声特点或者说是合唱类型,主要以童声为主,通过音域训练与良好的发声指导,可以使合唱团成员在演绎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具有较好的发声基础。从基础训练内容上看,呼吸、发声、节奏、力度、音准与视唱可被当作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学人员在进行合唱作品展示的过程中,上述几点也是需要进行重点讲述的内容。坚实的合唱基础、发声知识可以使合唱团在当前的音乐作品表现力、情感呈现与作品力度张力等方面具备较好保障,同时也能够使教学人员的训练指导工作更好进行,排练的质量与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2]比如,在音色统一的教学指导工作中,使发音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随后使其他学生通过练耳、对比的方式找到合唱的统一音色。
四、呼吸训练
歌唱行为本身与呼吸,即气息控制具有密切联系,合唱团的头腔共鸣训练也不能避免对呼吸的训练。在进行头腔共鸣的训练过程中,应针对合唱团成员呼吸不平稳、控制力较差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实际的训练指导过程中,教学人员可设定“吹蜡烛”游戏,使学生对着蜡烛吹气,该过程不能使蜡烛熄灭,同时引导学生控制气息的持续时间,以此训练学生的群气体连续性与强度控制力。此外,教学人员还应根据合唱团成员的呼吸控制情况,使其训练轮流换气,即合唱团成员在乐句演绎过程中,通常需要遵循完整性原则,轮流换气的训练主要起到无间断歌唱的作用。
五、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合唱团的训练指导工作中属于重点工作之一,在当前的训练指导工作上,需要引导合唱团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声器官的良好控制。通过初步的发声练习,明确合唱团成员之间的音色、音区与音域特点,从而为后续的合唱训练做好相应的准备。小学生的共鸣腔相对稚嫩,若没有按照科学的发声方式进行演唱,则容易造成发声器官的损伤。因此,在进行头腔共鸣的训练指导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科学发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比如,在单声部到三声部的发声训练中,教学指导人员可从初级训练项目出发,使合唱团成员在发声练习上,可以为后续的训练进行良好基础奠定。如图一所示:
在当前的发声练习中,需要指出的是,图谱中的八分音符应通过重音进行演唱,为“yo”音,教学人员应指导学生撅起嘴型,以此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气声关系。随后,在音准的训练中,教学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切分音、三连音等节奏型的特点,使合唱团成员通过画图打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在力度的训练指导上,教学人员应引导合唱团成员深入了解乐曲的情感变化,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应重视合唱团集体发声的表现力与气息控制。可以根据强、弱、渐强、渐弱的环节进行训练。 另外,合唱团的头腔共鸣指导工作,还可借助乐器辅助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头腔共鸣的特点进行发声训练。
结语:综上,在开展小学生合唱团的头腔共鸣教学、训练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同时在不同环节的训练指导过程中,对容易出现的错误发声形式进行及时纠正,以此使合唱团成员在学习发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错误发声与正确发声对比的方式进行训练,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唱团发声训练的有效性。此外,针对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性质与特点,教学人员应在良好的组织形式下,对合唱团成员制定相应的训练周期与项目内容,如感受头腔共鸣发声的特点,以及纠正自身发声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琴.论小学生多声部合唱素养提升的方法[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81.
[2]钱莲萍.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小学生合唱参与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