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情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文章从乡土教育课程实践出发,通过还原实践进程,提出现阶段小学生乡土教育课程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对下一步改进优化做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 乡土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土情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笔者从乡土教育课程实践出发,浅谈对乡土教育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以爱上家乡为主题的课程实践
爱家乡,是市民文明素养、道德水平的体现。教师应该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乡土历史,体验民间艺术、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1]
(一)明确一个方向。通过每星期“小组一活动”,充分利用班队会课、道德与法治课,将课下实践探索与课上总结汇报有机结合,让学生们“走出去”发现家乡美,“带回来”把家乡美以照片、视频和语言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例如:明确“家乡”的含义,欣赏家乡自然美景,了解家乡人文故事,感悟家乡别样魅力,发现破坏家乡不文明行为,讨论出解决问题的适合小学生的可身体力行的方案,并付诸实际行动。
(二)布好一条路径。第一周,明确“家乡”的含义。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这一概念,即“你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了解自己生活的省、市、县(区)、街道、社区、小区名称及自己学习的学校,让学生认识到“我是承德人”,初步形成“承德小市民”“城市主人翁”的意识。第二、三周,欣赏家乡美景,了解家乡人文故事,感受家乡别样魅力。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和家长或者小伙伴“走近”并“走进”家乡美景,了解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通过风土人情感悟家乡魅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承德是我的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逐渐产生热爱家乡的情结。第四周,发现破坏家乡不文明行为。承德作为旅游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市民素质也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作为“承德小市民”要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总结一条心得。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上、课下活动,在学生们的课上汇报时及和学生们的课间交谈中发现:学生们已经对“家乡”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家乡产生了一定的热爱之情。更让人欣喜的是,“爱家乡活动月”虽然告一段落,但學生们对家乡的探索和宣传的热情似乎没有结束,家乡故事成为学生间津津乐道的谈资,学生们对进一步了解家乡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二、乡土教育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通过组织这堂乡土教育课,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思考。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乡土人文教育方面还存在短板,无论是在学校、教师层面还是在家庭、家长层面都需要加大重视程度。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主流媒体对乡土文化的宣传不够,新兴媒体应用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宣传地方文化的有效氛围,现阶段的孩子能说得上几段民谣,讲得了几句老话的屈指可数。
三、对乡土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教育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而文化也只能依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2]笔者认为,要加强小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坚持制度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在教育行业层面加大乡土文化教育力度,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引领乡土文化落实落细。一是加强整体谋划。在制度设计上加大学校乡土文化教育比重,将其纳入教学总体规划,与德育教育工作体系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纳入日常队会队课教育,使乡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德育教育日常,从小培树家乡情怀、了解家乡自然历史。二是科学设置课程。以承德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为基础,统筹考虑编写乡土文化教材,科学设置单元课程,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抓手。三是鼓励大胆试验。尊重基层,鼓励实验,大胆突破,推动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势多样的乡土人文教学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好的方式方法,并全面推广。
(二)坚持能力引领,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一是强本领。结合德育教育,开设乡土人文教育单元,大规模开展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和乡土人文知识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乡土人文能力素养,做到了解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多样,使课堂能够真正吸引学生。二是请进来。通过开展队会课等多种形式,把一些专家、学者、老艺人“请进来”,走进课堂,传授传统技艺,讲解风土人情,使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不断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三是走出去。充分利用承德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博物馆、自然历史文化遗迹。比如说,在自然方面了解承德的热河古生物化石、丹霞地貌等;在历史方面了解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清文化;在民俗方面了解承德的满族、蒙古族、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三)坚持社会引领,形成教育合力。联合社会、家庭力量,举办各项活动,努力打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氛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是媒体主导。建立健全全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普及家乡历史自然文化,形成人人知历史、人人爱家乡的浓厚氛围。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培育壮大公众媒体、自媒体传播渠道,积极创作文章、视频、音频、小游戏等,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二是社会主力。各大景区、博物馆等公共部门要积极作为,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设立面向学生的教育讲解课程,为学生了解乡土自然历史文化创造条件。社会各阶层各方面,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投入到乡土文化普及中。三是家庭主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所有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深思的问题。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主动积极作为,要注重平时教育,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带动孩子学习乡土人文知识,带领孩子认知家乡,培树乡土情怀。
参考文献
[1]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 蒲岳山,王淑霞,任兴旺. 学周刊. 2020(01)
[2]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 张金. 现代农业研究. 2021,27(06)
作者简介:张晨曦,1990年生,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单位:承德市石洞子沟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 乡土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土情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笔者从乡土教育课程实践出发,浅谈对乡土教育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以爱上家乡为主题的课程实践
爱家乡,是市民文明素养、道德水平的体现。教师应该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乡土历史,体验民间艺术、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1]
(一)明确一个方向。通过每星期“小组一活动”,充分利用班队会课、道德与法治课,将课下实践探索与课上总结汇报有机结合,让学生们“走出去”发现家乡美,“带回来”把家乡美以照片、视频和语言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例如:明确“家乡”的含义,欣赏家乡自然美景,了解家乡人文故事,感悟家乡别样魅力,发现破坏家乡不文明行为,讨论出解决问题的适合小学生的可身体力行的方案,并付诸实际行动。
(二)布好一条路径。第一周,明确“家乡”的含义。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这一概念,即“你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了解自己生活的省、市、县(区)、街道、社区、小区名称及自己学习的学校,让学生认识到“我是承德人”,初步形成“承德小市民”“城市主人翁”的意识。第二、三周,欣赏家乡美景,了解家乡人文故事,感受家乡别样魅力。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和家长或者小伙伴“走近”并“走进”家乡美景,了解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通过风土人情感悟家乡魅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承德是我的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逐渐产生热爱家乡的情结。第四周,发现破坏家乡不文明行为。承德作为旅游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市民素质也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作为“承德小市民”要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总结一条心得。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上、课下活动,在学生们的课上汇报时及和学生们的课间交谈中发现:学生们已经对“家乡”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家乡产生了一定的热爱之情。更让人欣喜的是,“爱家乡活动月”虽然告一段落,但學生们对家乡的探索和宣传的热情似乎没有结束,家乡故事成为学生间津津乐道的谈资,学生们对进一步了解家乡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二、乡土教育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通过组织这堂乡土教育课,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思考。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乡土人文教育方面还存在短板,无论是在学校、教师层面还是在家庭、家长层面都需要加大重视程度。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主流媒体对乡土文化的宣传不够,新兴媒体应用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宣传地方文化的有效氛围,现阶段的孩子能说得上几段民谣,讲得了几句老话的屈指可数。
三、对乡土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教育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而文化也只能依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2]笔者认为,要加强小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坚持制度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在教育行业层面加大乡土文化教育力度,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引领乡土文化落实落细。一是加强整体谋划。在制度设计上加大学校乡土文化教育比重,将其纳入教学总体规划,与德育教育工作体系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纳入日常队会队课教育,使乡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德育教育日常,从小培树家乡情怀、了解家乡自然历史。二是科学设置课程。以承德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为基础,统筹考虑编写乡土文化教材,科学设置单元课程,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抓手。三是鼓励大胆试验。尊重基层,鼓励实验,大胆突破,推动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势多样的乡土人文教学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好的方式方法,并全面推广。
(二)坚持能力引领,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一是强本领。结合德育教育,开设乡土人文教育单元,大规模开展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和乡土人文知识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乡土人文能力素养,做到了解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多样,使课堂能够真正吸引学生。二是请进来。通过开展队会课等多种形式,把一些专家、学者、老艺人“请进来”,走进课堂,传授传统技艺,讲解风土人情,使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不断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三是走出去。充分利用承德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博物馆、自然历史文化遗迹。比如说,在自然方面了解承德的热河古生物化石、丹霞地貌等;在历史方面了解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清文化;在民俗方面了解承德的满族、蒙古族、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三)坚持社会引领,形成教育合力。联合社会、家庭力量,举办各项活动,努力打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氛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是媒体主导。建立健全全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普及家乡历史自然文化,形成人人知历史、人人爱家乡的浓厚氛围。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培育壮大公众媒体、自媒体传播渠道,积极创作文章、视频、音频、小游戏等,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二是社会主力。各大景区、博物馆等公共部门要积极作为,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设立面向学生的教育讲解课程,为学生了解乡土自然历史文化创造条件。社会各阶层各方面,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投入到乡土文化普及中。三是家庭主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所有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深思的问题。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主动积极作为,要注重平时教育,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带动孩子学习乡土人文知识,带领孩子认知家乡,培树乡土情怀。
参考文献
[1]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 蒲岳山,王淑霞,任兴旺. 学周刊. 2020(01)
[2]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 张金. 现代农业研究. 2021,27(06)
作者简介:张晨曦,1990年生,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单位:承德市石洞子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