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全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达到的教育培养目标。它要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好,要实现情感目标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于是笔者大胆尝试,把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结合一起学习。学科互融,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案例分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我们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的情怀,从某个方面来看,通过语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德上得到发展,情感上得到升华,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进步。
《品德与社会》从其学科内容看,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使它在学校教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的环境和背景下,思想品德在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教育的内涵、意义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更谈不上效果、目的。从其教学的特点看,所谓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疑很想上好思想品德课,学生也会乐于学习,乐于实践。
说起思想品德课,其实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老师,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此课程教学,学校会安排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来担任该学科的教学。笔者就是一个语文老师,但是也会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一段时间,笔者很迷惘,语文教学如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思想道德上的熏陶?思想品德的教學该如何开展?应该怎样可以有趣而深刻地教育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曾无数遍地叩问自己,终于,笔者找到了一条路——让学科互融,使学生能够走进不一样的课堂。
其实,语文与思想品德这两个学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要认真研究,还真的能够找到很多共同点。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其实我觉得更需要人情味,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怎样做人,这显然单单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股合力,那就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灵活运用。两科结合,也许会擦出不一样的精彩火花。
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把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到一起。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上设置了一个单元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上,有一个单元叫做《不屈的中国人》,另一个单元是《腾飞的祖国》,这两个单元是让学生我们祖国的过去和现在,然后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所承受的屈辱,也不能为眼前的成就所蒙蔽了双眼,我们要做展开翅膀,拥抱腾飞的明天。笔者发现,在这两门课中,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是极其相像的,是有一定的互融性的,我大胆地设想,能不能把这几个单元统筹起来学习。
为此,笔者首先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打算统筹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几个单元的学习。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看了看《不屈的中国人》这个单元的内容,让他们先了解祖国的过去,感受一下那种屈辱感。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铭记那段并不辉煌却真实存在的过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和老师讲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祖国的历史,知道了鸦片战争、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虎门销烟……这些名词不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了那些沉痛的事件,激起了他们内心的痛和奋发图强的志气。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上,笔者再进入语文课的《詹天佑》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加理解当时的祖国是受欺凌的,就在那时候,清政府下令修筑京张铁路。当时,外国列强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阻挠,就在诸多压力下,詹天佑挺身而出,接受了这个繁重的任务,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他带领中国自己的团队,亲力亲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修筑了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这让许多外国列强都大跌眼镜,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也能有这样的技术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中国人用自己的只会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学习完了《詹天佑》,同学们的心中从刚开始的愤怒,转变成了肃然起敬,原来我们的祖国还是有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血肉和智慧改变着我们的祖国,让它慢慢地走出黑暗。在这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学了《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两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认识到了更多爱国的名人和历史事件。如,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又如,孙中山所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及我们比较熟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最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学生体现出了比以往学习更浓厚的兴趣,原本谈祖国,讲历史是一件相当深沉的事情,学生也难以理解,这给老师上课设置了很大的难度。但是我通过学科之间的交融学习,既让学生比较清楚明了地了解了历史,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学生学得相对轻松,课堂有趣,知识学得更加全面,巩固得更加扎实。
为了总结本次尝试性的学习,看看学习的效果,笔者还给学生们做了一项活动,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习展示活动。学生们可以自主组队,或者是个人参加活动,可以讲故事、演讲,也可以制作画报、写征文……总之,一切同学们能想到的都可以进行,让学生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活动上,同学们有的活灵活现地讲述着爱国战士的精彩动人的故事,有的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歌颂祖国的诗篇,有的表演历史重大事件……真的是精彩纷呈,笔者惊讶于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原来给他们展示的空间,他们可以做得比你想象中的精彩。课后,笔者还设置了一个活动展示区,把部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画作还有征文张贴出来。下课了,许多学生簇拥着欣赏这些美好的画作和深刻的文章,边看边学,笔者觉得这样的学习展示区真的很棒,也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平台。 最后,笔者用了一节课去总结这一次学习活动,升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笔者结合语文课本和思品课本,让学生谈一谈对祖国未来的畅想。祖国已经在腾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少年可以做点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谈到了科技的发展,杨利伟成为中国升上太空的第一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有的联系生活,讲到了以前爷爷辈和父母辈的生活到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平穷,不在落后,也不再受人欺凌;有的按照自己的实际,给自己提出了要求,作为当代小学生,要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所以现在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等等。学生们谈的头头是道,让笔者感觉他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有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学习的孩子,在这次活动中都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觉得这就是进步,这也给了在课程互融的实践上更多的信心。
通过这个思想品德和语文相结合的课程案例,要真正做到科目的相融,走向不一样的课堂,笔者总结了几点。
1.把握课程特点,制定计划
作为老师,我们要进行课程的整合处理,首先自己要熟悉几门课程的教材,分别找到课程中的相似点,把握好课程各自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才能够把有共同点的不同科目的课程融合在一起。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对材料进行筛选。然后根据这些课程的共同點进行归类,然后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言可发,有事可做,既要学生脑筋动起来,也要让他们的手动起来,手脑并用,真正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2.设置有趣环节,层层递进
如果学习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是失败的,学生学得吃力,老师也教得辛苦。倘若我们在设计学习环节上花点心思,这样学生既学得快乐,掌握知识也很顺其自然,老师不再为了他们为什么学不会而烦恼,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相融,可以同时让学生了解两个科目的内容,学生会学得更为深刻。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多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在彼此的交流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多讨论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时候老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我们可以给予建议,但是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团队活动可以让小组的同学都动起来,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的交流中相互碰撞,我们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的了解彼此,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3.师生研讨总结,深化主题
最后要提到的是老师在整个课程融合的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一个指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在学生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一些可行的意见,开阔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参与讨论,但是千万不能让我们的思想凌驾在学生之上。
一般在活动的最后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也应该多让学生去说、去做,这样,老师就会大概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能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在总结当中不断地深化主题,加深学生印象。
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大胆地开拓属于学生的一片天地,把舞台还给学生,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科的互融是一种革命的尝试,我愿意去探索,去摸爬滚打,因为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会因此感受到学习的另类乐趣。只有学生体会到乐趣,才会更愿意投身于这些科目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也不再是感觉枯燥。
对于语文的教学,笔者的认识是简单而美好的,笔者想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播下种子,绽放美的鲜花,收获果实。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探究的路上行走,时而能够拾起一些美丽的落英,欢乐而幸福。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案例分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我们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的情怀,从某个方面来看,通过语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德上得到发展,情感上得到升华,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进步。
《品德与社会》从其学科内容看,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使它在学校教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的环境和背景下,思想品德在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教育的内涵、意义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更谈不上效果、目的。从其教学的特点看,所谓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疑很想上好思想品德课,学生也会乐于学习,乐于实践。
说起思想品德课,其实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老师,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此课程教学,学校会安排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来担任该学科的教学。笔者就是一个语文老师,但是也会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一段时间,笔者很迷惘,语文教学如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思想道德上的熏陶?思想品德的教學该如何开展?应该怎样可以有趣而深刻地教育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曾无数遍地叩问自己,终于,笔者找到了一条路——让学科互融,使学生能够走进不一样的课堂。
其实,语文与思想品德这两个学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要认真研究,还真的能够找到很多共同点。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其实我觉得更需要人情味,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怎样做人,这显然单单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股合力,那就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灵活运用。两科结合,也许会擦出不一样的精彩火花。
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把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到一起。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上设置了一个单元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上,有一个单元叫做《不屈的中国人》,另一个单元是《腾飞的祖国》,这两个单元是让学生我们祖国的过去和现在,然后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所承受的屈辱,也不能为眼前的成就所蒙蔽了双眼,我们要做展开翅膀,拥抱腾飞的明天。笔者发现,在这两门课中,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是极其相像的,是有一定的互融性的,我大胆地设想,能不能把这几个单元统筹起来学习。
为此,笔者首先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打算统筹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几个单元的学习。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看了看《不屈的中国人》这个单元的内容,让他们先了解祖国的过去,感受一下那种屈辱感。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铭记那段并不辉煌却真实存在的过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和老师讲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祖国的历史,知道了鸦片战争、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虎门销烟……这些名词不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了那些沉痛的事件,激起了他们内心的痛和奋发图强的志气。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上,笔者再进入语文课的《詹天佑》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加理解当时的祖国是受欺凌的,就在那时候,清政府下令修筑京张铁路。当时,外国列强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阻挠,就在诸多压力下,詹天佑挺身而出,接受了这个繁重的任务,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他带领中国自己的团队,亲力亲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修筑了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这让许多外国列强都大跌眼镜,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也能有这样的技术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中国人用自己的只会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学习完了《詹天佑》,同学们的心中从刚开始的愤怒,转变成了肃然起敬,原来我们的祖国还是有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血肉和智慧改变着我们的祖国,让它慢慢地走出黑暗。在这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学了《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两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认识到了更多爱国的名人和历史事件。如,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又如,孙中山所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及我们比较熟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最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学生体现出了比以往学习更浓厚的兴趣,原本谈祖国,讲历史是一件相当深沉的事情,学生也难以理解,这给老师上课设置了很大的难度。但是我通过学科之间的交融学习,既让学生比较清楚明了地了解了历史,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学生学得相对轻松,课堂有趣,知识学得更加全面,巩固得更加扎实。
为了总结本次尝试性的学习,看看学习的效果,笔者还给学生们做了一项活动,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习展示活动。学生们可以自主组队,或者是个人参加活动,可以讲故事、演讲,也可以制作画报、写征文……总之,一切同学们能想到的都可以进行,让学生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活动上,同学们有的活灵活现地讲述着爱国战士的精彩动人的故事,有的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歌颂祖国的诗篇,有的表演历史重大事件……真的是精彩纷呈,笔者惊讶于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原来给他们展示的空间,他们可以做得比你想象中的精彩。课后,笔者还设置了一个活动展示区,把部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画作还有征文张贴出来。下课了,许多学生簇拥着欣赏这些美好的画作和深刻的文章,边看边学,笔者觉得这样的学习展示区真的很棒,也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平台。 最后,笔者用了一节课去总结这一次学习活动,升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笔者结合语文课本和思品课本,让学生谈一谈对祖国未来的畅想。祖国已经在腾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少年可以做点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谈到了科技的发展,杨利伟成为中国升上太空的第一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有的联系生活,讲到了以前爷爷辈和父母辈的生活到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平穷,不在落后,也不再受人欺凌;有的按照自己的实际,给自己提出了要求,作为当代小学生,要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所以现在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等等。学生们谈的头头是道,让笔者感觉他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有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学习的孩子,在这次活动中都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觉得这就是进步,这也给了在课程互融的实践上更多的信心。
通过这个思想品德和语文相结合的课程案例,要真正做到科目的相融,走向不一样的课堂,笔者总结了几点。
1.把握课程特点,制定计划
作为老师,我们要进行课程的整合处理,首先自己要熟悉几门课程的教材,分别找到课程中的相似点,把握好课程各自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才能够把有共同点的不同科目的课程融合在一起。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对材料进行筛选。然后根据这些课程的共同點进行归类,然后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言可发,有事可做,既要学生脑筋动起来,也要让他们的手动起来,手脑并用,真正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2.设置有趣环节,层层递进
如果学习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是失败的,学生学得吃力,老师也教得辛苦。倘若我们在设计学习环节上花点心思,这样学生既学得快乐,掌握知识也很顺其自然,老师不再为了他们为什么学不会而烦恼,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相融,可以同时让学生了解两个科目的内容,学生会学得更为深刻。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多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在彼此的交流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多讨论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时候老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我们可以给予建议,但是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团队活动可以让小组的同学都动起来,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的交流中相互碰撞,我们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的了解彼此,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3.师生研讨总结,深化主题
最后要提到的是老师在整个课程融合的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一个指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在学生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一些可行的意见,开阔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参与讨论,但是千万不能让我们的思想凌驾在学生之上。
一般在活动的最后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也应该多让学生去说、去做,这样,老师就会大概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能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在总结当中不断地深化主题,加深学生印象。
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大胆地开拓属于学生的一片天地,把舞台还给学生,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科的互融是一种革命的尝试,我愿意去探索,去摸爬滚打,因为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会因此感受到学习的另类乐趣。只有学生体会到乐趣,才会更愿意投身于这些科目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也不再是感觉枯燥。
对于语文的教学,笔者的认识是简单而美好的,笔者想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播下种子,绽放美的鲜花,收获果实。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探究的路上行走,时而能够拾起一些美丽的落英,欢乐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