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品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它具有多种教育功能,除具有科学功能外,还有德育、美育等人文功能。那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等人文渗透呢?
  一、诉之于言?摇蓄之以情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产生情感,其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无感情而为之,其全部才能只能发挥20%,语文教学活动更是如此。
  现代教育论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这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其中情感主线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师生的情感状态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我们知道,语文是中学各学科中最具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熏陶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实践中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美的感染力不是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情感往往是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流露出种种不同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品位优美的语言,关照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意象,净化自己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淡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哀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惆怅;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飘逸之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深沉之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清新之美……这些感情,其中隐涵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传达和穷尽的。而学生却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最美的意境,品味人生的真、善、美,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与享受。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语文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语文是挥洒感情的乐土。语文与生俱来,语文与时俱进。每接一届学生,在第一节课,我都会动情的为学生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娓娓道说语文之美、语文之功,为今后教学作好铺垫。
  二、缘情入理?摇润之以德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从哪一点上,总会给学生一定的启迪。他们对家庭、社会、人生的态度,都会感动学生,影响学生。有人认为德育渗透是基础年级的事,高三还哪有闲情讲德育。笔者以为,在高三日常教学中我抓住古代和现代阅读题的文本,甚至是语用题的材料,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废墟》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我带领学生初读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反应是淡漠的,更别说情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设计时,我放弃阅读题关于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要求,而确立感悟“废墟文化”的教学目标。我把学生引领到文本之中,引领进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进行思考。首先对废墟表象进行思考:废墟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文化的表征,展现出一种沧桑之美。再次是对废墟的态度进行思考:是刷新?是修缮?是重建?还是其他。继而结合文本,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如何对待废墟文化,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历史事件,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事件。这种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是立体的课本,同时,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我们的生活。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老师自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向学生传递知识、道德、修养等精神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品位,完善他们的思想修养。
  我还让学生读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莫怀戚的《散步》,从中体会自身的责任;读宗璞的《报秋》,托尔斯泰的《牛蒡花》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从中体会生命的顽强,领悟人生的坚强之美。语文教学就是应该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给他们一个向导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从《陈情表》中的李密,宁可辞去高官厚禄,也要报答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体会人生的至孝;从《〈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九死一生,“要留丹心照汗青”,体会人生的刚正忠诚之美。《离骚》中的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人生的高洁之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舒婷,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赞颂祖国,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之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之与焦仲卿为爱而殉情,这是对爱情的一种坚贞之美。渐渐地学生从《荷塘月色》的蛙声中,悟出了几许淡淡的哀愁;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既读出马克思为世界做出贡献的高尚之举,也领悟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深厚友谊;因余光中《乡愁》的那一张邮票,油然而生思乡之情……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他们诠释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这些人性美,都可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最耀眼的灯塔。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真、善、美中,他们可以积淀下思想与道德最深厚的精髓。
  语文是厚重的文化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在语文日常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德育美育等人文渗透,带领学生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发现语文之美丽的,用感悟的眼光去品读语文,发现生活是美丽的,用闪烁着智慧的眼光去鉴赏语文,发现思想,走向高尚。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而要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一、课本剧的实施步骤  1.课本剧素材的开发  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每一篇都作为课本剧的素材是不行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各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素材的选择。在选择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1)叙事强的传记类散文。(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传记文学。(3)经典文言文的某些经典段落进行改编。(4)能契合时代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的文章。例如在《荆轲刺秦》中我们选取了大兵压境、易水诀别、荆轲
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写作,继而在写作反馈中深化技法,理论和实践互为支撑,循环往复,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是语文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课内课外双线写作训练,既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理念的社会价值引导;又紧扣课本教材,使作文教学避免脱离教材,成为“空中楼阁”。一枝独秀不是春,双线写作训练相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篇童话,有别于其它的童话,富有诗意,耐人寻味。传递的是关于爱的主题,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人间这份美好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和品味本文诗意的语言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操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收录了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名篇《怀念红狐》。该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其实,细读文章就不难发现作者自始自终都将红狐放于和人同等的位置。所谓的“人性”在红狐身上同样具备。尤其是当狐崽被抓后红狐的一系列表现令人潸然泪下。  作者用冷峻而悲悯的眼光关注着处于弱势地位的狐狸,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红狐的深深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基于作家平等善待世间万物的“普世情怀”。正是这种“普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探究,发挥阅读的教育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微课”,借助短小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其在理解的同时能深度阅读,促进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模式,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其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
屈原的《湘夫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来抒发情感,本文在整首诗歌感情主旨的理解上无争议,都认为是借男女水神的欢爱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表现诗人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但文中几处比兴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  一、众说纷纭说比兴  1.“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观点一: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渔网为什么挂在树梢上?鸟不集山林而聚草中,渔网不放水里而放在树梢,以这样一种颠倒错乱的现象来隐喻约人
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迅速发展,他们的眼界已经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他们关心政治经济形势,爱评论复杂的社会现象,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较快发展,懂得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看问题,具有指点江山的激越情怀但仍不免存在片面、偏激的特点。教师若能因势利导,遵循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培养学生积累时事类素材的习惯,无疑可以为他们的作文素材找到鲜活的“源泉”,将“石”点化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