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写作,继而在写作反馈中深化技法,理论和实践互为支撑,循环往复,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是语文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课内课外双线写作训练,既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理念的社会价值引导;又紧扣课本教材,使作文教学避免脱离教材,成为“空中楼阁”。一枝独秀不是春,双线写作训练相辅相成,深广并蓄,厚积薄发,有了量的积累,学生写作才有质的飞跃。
虽然高中生积淀了一定的阅读量,有相关的素材整理,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技巧,但是在写作运用时,部分学生还是有畏难情绪。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空发议论。“课外素材”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进行“时政评议”限时训练。
每周阅读写作课堂上给学生印发新闻材料,让学生针对本周话题热点写时评。例如这则话题材料:
陈光标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截至2011年底,他10年慈善捐赠总额近16亿元,帮助特困户逾70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每次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他都携物资、人力、器械远赴灾区全力抢险救灾。汶川地震中,捐款过亿,并亲自参与救人。但在这过程中,往往采取“现金救穷”、“高调行善”的方式,如2011年03月赴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发钱2小时,并要求村民们举起手中的现金围着他拍照。有人称之为“暴力慈善”,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
下面是同学的练笔:
只要有人愿意做慈善,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的内心仍旧是善良的,那就不要去管他们的目的是否是为了宣传。标哥环保做慈善,加入“冰水挑战”,即便作假,也情有可原。难道我们要让标哥毁掉健康来行善吗?在我们谴责他造假的同时,我们能想到是谁10年慈善捐赠总额近16亿元?是谁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宣传保卫钓鱼岛?又是谁在美国做慈善?我们想让他人行善,就要对他人少些要求。对于标哥,我们不能忽视他在慈善事业方面做的贡献,那么他自己行善的方式,我们便无权过问。在当今“好心未必有好报”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人心冷淡,只会顾及自己的权益,哪管他人死活。我们需要有人用行动来唤起大家内心的善良!
通过“一素材多话题”文段练习,以时政要闻为依托,围绕新闻热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分角度阐发观点,分析说理,进行序列化作文提升训练。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感知生活的兴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积累时政素材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立足点高,关注点大,写作行文时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不会闭门造车,文思枯竭。
另一方面,“课内素材”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结合课本,进行“桥接练习”阐发性课堂训练。当今语文教学以课本为依托,但部分教师基于考试的需要,容易有短视行为,重语轻文,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但缺乏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自然学生就难以从课本学习中汲取到有益的阅读体验,更谈不上对课文素材的活学活用了。其实课本是阅读写作的基石,学生忽略课文积淀,就欠缺发现“珍珠”的眼力。学生如果有转化课本所学的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课文积淀,长期練习,推陈出新,这不失为有效提升作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教师不妨在写作练习中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桥接练习”作为题目,对课文的运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在课文与写作之间架起一道美丽的虹桥,使零落的“课内素材”可以一线串起,相映成辉,在华章中呈现应有的光泽。这样以来,也使得课文学习不仅仅流于学习文字语言,更可以通过经典篇目的诵读,积淀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发挥课本传承古典优秀文化的作用。唯有如此,课本才不会是一潭死水,在作文素材的“迁移运用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例如,依据课本所学,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桥接练习”:
1.对《氓》进行改写,可以使用多种方式,“以文解诗”或者“以诗译诗”都可以。
2.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以“黄花”、“梧桐”、“雨”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校园秋日的短文,必须运用两种修辞,文笔流畅,情真意切。不少于200字。
3.学习了《雷雨》之后,选择剧本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段剧评。不少于300字。
这种“桥接练习”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写作空白,进一步深化课内素材的有效使用,在更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实用性强。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作文小练针对性强,易于指导,也更容易及时反馈,可操作性强。
不能自如运用素材,自然难以著出华章。社会不断发展,世界日新月异,教师要引导学生“事事留心,时时在意”的思考习惯,再加上行之有效的练习,课内素材巧妙迁移,课外时事富有新意,假以时日,自然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虽然高中生积淀了一定的阅读量,有相关的素材整理,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技巧,但是在写作运用时,部分学生还是有畏难情绪。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空发议论。“课外素材”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进行“时政评议”限时训练。
每周阅读写作课堂上给学生印发新闻材料,让学生针对本周话题热点写时评。例如这则话题材料:
陈光标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截至2011年底,他10年慈善捐赠总额近16亿元,帮助特困户逾70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每次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他都携物资、人力、器械远赴灾区全力抢险救灾。汶川地震中,捐款过亿,并亲自参与救人。但在这过程中,往往采取“现金救穷”、“高调行善”的方式,如2011年03月赴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发钱2小时,并要求村民们举起手中的现金围着他拍照。有人称之为“暴力慈善”,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
下面是同学的练笔:
只要有人愿意做慈善,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的内心仍旧是善良的,那就不要去管他们的目的是否是为了宣传。标哥环保做慈善,加入“冰水挑战”,即便作假,也情有可原。难道我们要让标哥毁掉健康来行善吗?在我们谴责他造假的同时,我们能想到是谁10年慈善捐赠总额近16亿元?是谁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宣传保卫钓鱼岛?又是谁在美国做慈善?我们想让他人行善,就要对他人少些要求。对于标哥,我们不能忽视他在慈善事业方面做的贡献,那么他自己行善的方式,我们便无权过问。在当今“好心未必有好报”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人心冷淡,只会顾及自己的权益,哪管他人死活。我们需要有人用行动来唤起大家内心的善良!
通过“一素材多话题”文段练习,以时政要闻为依托,围绕新闻热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分角度阐发观点,分析说理,进行序列化作文提升训练。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感知生活的兴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积累时政素材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立足点高,关注点大,写作行文时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不会闭门造车,文思枯竭。
另一方面,“课内素材”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结合课本,进行“桥接练习”阐发性课堂训练。当今语文教学以课本为依托,但部分教师基于考试的需要,容易有短视行为,重语轻文,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但缺乏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自然学生就难以从课本学习中汲取到有益的阅读体验,更谈不上对课文素材的活学活用了。其实课本是阅读写作的基石,学生忽略课文积淀,就欠缺发现“珍珠”的眼力。学生如果有转化课本所学的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课文积淀,长期練习,推陈出新,这不失为有效提升作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教师不妨在写作练习中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桥接练习”作为题目,对课文的运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在课文与写作之间架起一道美丽的虹桥,使零落的“课内素材”可以一线串起,相映成辉,在华章中呈现应有的光泽。这样以来,也使得课文学习不仅仅流于学习文字语言,更可以通过经典篇目的诵读,积淀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发挥课本传承古典优秀文化的作用。唯有如此,课本才不会是一潭死水,在作文素材的“迁移运用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例如,依据课本所学,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桥接练习”:
1.对《氓》进行改写,可以使用多种方式,“以文解诗”或者“以诗译诗”都可以。
2.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以“黄花”、“梧桐”、“雨”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校园秋日的短文,必须运用两种修辞,文笔流畅,情真意切。不少于200字。
3.学习了《雷雨》之后,选择剧本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段剧评。不少于300字。
这种“桥接练习”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写作空白,进一步深化课内素材的有效使用,在更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实用性强。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作文小练针对性强,易于指导,也更容易及时反馈,可操作性强。
不能自如运用素材,自然难以著出华章。社会不断发展,世界日新月异,教师要引导学生“事事留心,时时在意”的思考习惯,再加上行之有效的练习,课内素材巧妙迁移,课外时事富有新意,假以时日,自然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