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指在一堂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得法,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那么如何导人新课?下面就导入新课的作用和方法,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建“愤”、“悱”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2、营造“启”、“发”氛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的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
3、产生“愉”、“悦”情感
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熟悉的自然、社会及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后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1、实例导入法
即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人,体现教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笔者可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些问题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新课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2、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的导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九年级(上)《游戏公平吗》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你们在公共场所见过转盘之类的游戏吗?”“有谁玩过这种游戏?谁能说一说胜负的情况和体会?”学生回答:“有一次,我花10元钱转5次转盘,无论怎样努力都拿不了大奖,最后只得到一串钥匙链,心里很难过。”“我和几个同学也玩过,每人都转了好几次,可是都不走运,大家都抱怨运气不好。”教师马上提出:“这堂课我们做一个转盘游戏,没玩过的同学借此机会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学生对这种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3、直观活动导入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人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观思维。这种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转向“引导活动”的新课程理念。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题。
4、问题导入法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人,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笔者提示说:“如果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了月球。”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笔者点出本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导入新课。
5、直接导入法
即开门见山,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如讲“平方差公式”时,大多数学生不难以多项式乘法推出该公式,因此,就不必牵强附会地设计复杂的导入,可以直接点明要讲的公式,并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公式。
6、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该节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该问题吗?学生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情节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7、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笔者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如(z 3)(z 2)=x2 5x 6,(x-1)(x 2)=x2 x-2。笔者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人法为新授内容奠定了基础。
8、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问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教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利用类比导入新课,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笔者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新课导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素质及教师个性等来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有艺术魅力;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要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建“愤”、“悱”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2、营造“启”、“发”氛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的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
3、产生“愉”、“悦”情感
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熟悉的自然、社会及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后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1、实例导入法
即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人,体现教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笔者可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些问题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新课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2、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的导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九年级(上)《游戏公平吗》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你们在公共场所见过转盘之类的游戏吗?”“有谁玩过这种游戏?谁能说一说胜负的情况和体会?”学生回答:“有一次,我花10元钱转5次转盘,无论怎样努力都拿不了大奖,最后只得到一串钥匙链,心里很难过。”“我和几个同学也玩过,每人都转了好几次,可是都不走运,大家都抱怨运气不好。”教师马上提出:“这堂课我们做一个转盘游戏,没玩过的同学借此机会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学生对这种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3、直观活动导入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人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观思维。这种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转向“引导活动”的新课程理念。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题。
4、问题导入法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人,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笔者提示说:“如果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了月球。”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笔者点出本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导入新课。
5、直接导入法
即开门见山,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如讲“平方差公式”时,大多数学生不难以多项式乘法推出该公式,因此,就不必牵强附会地设计复杂的导入,可以直接点明要讲的公式,并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公式。
6、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该节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该问题吗?学生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情节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7、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笔者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如(z 3)(z 2)=x2 5x 6,(x-1)(x 2)=x2 x-2。笔者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人法为新授内容奠定了基础。
8、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问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教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利用类比导入新课,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笔者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新课导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素质及教师个性等来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有艺术魅力;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要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