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年与美国200年

来源 :陆家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金融危机10周年,还有一个更大的话题,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现在在看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其实跟看20年、30年的时候,视角应该有所不同。
  30周年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是有非常清晰的记忆的,但是40周年是接近一代半到两代人的时间跨度,很多人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是没有记忆的,如果有记忆,也是差不多50岁了。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衡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我想从一个更大的时间的跨度、更广的历史视角,谈一谈中国跟美国的对比,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为什么“40年”跟“30年”不一样?
  2008年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还可以实现接近双位数的增长。
  当我们谈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习惯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谈“一次经济增长”。时间决定了经济,只要有时间,我们总能实现增长。实际并不是这样,世界上只有非常少的国家,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实现一次经济增长的大跨越。
  中国内地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用了近4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1978年~2015年从978美元提升至11414美元)。差不多同样的跨越,从人均收入2000美元到10000美元,英国用时140年,德国和美国用时近100年,日本42年,韩国和中国台湾用2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能够保持一代人或者更长的时间实现7%以上的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大概有二三十个。有人认为:中国增长不是奇迹,因为很多国家都实现了这样的增长。这里面包括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产油国,日本和欧洲几个战后恢复国,还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的亚洲四小龙,也包括一些拉美国家。但中国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能保持40年的接近两位数的增长,我觉得是一个奇迹。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时间,可能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做一个简单的类比,中国过去的40年是横跨了美国200年的历史。当然我们在很多的领域还相当于美国19世纪的发展阶段的水平,但是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其实中国过去40年是横跨了美国过去的200多年。
  美国经济赶超历史
  美国在19世纪也就是第一个100年做了一些什么??
  1870年左右,美国GDP超过英国。当时的英国是全球最强的工业化国家,美国不管是技术,还是工业上,还是经济发展上,都是在跟英国学。到1900年左右,美国的GDP超过中国,成为全球GDP最大的国家。
  这点非常有意思,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中国还是世界上GDP最大的国家。这告诉大家一个道理:GDP最大,并不意味着国力最强。
  美国在第一个100年里,整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发展的模式,跟中国过去的40年工业化是非常相近。它也要吃人口红利,但是它靠的不是人口规模和整个人口中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内生增长,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的移民,还有就是领土的迅速扩张。
  大量的移民、土地迅速的扩张、资本密集的投入,使得美国出现全国修铁路的热潮,整个钢铁工业的急剧成长。随着铁路的延伸,出现了迅速的城镇化和城市化。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成长阶段,其实跟中国在过去的40年的大部分时间非常的相似。这是美国第一个100年的赶超。
  第二个100年,就是另外一个模式了。20世纪之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引人瞩目的变化,这个时候美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相当高了。美国的有形资本积累,慢慢地放慢速度。在20世纪头50年,美国经济增长只有15%是可以由资本量和劳动量的增长来解释,而剩余的85%是由劳动生产率来解释的。
  《剑桥美国经济史》一书提到,美国从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全要素生产率成长的过程。整个美国经济的成长动力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它转移到依靠创新增长的经济,而且这样的一个增长持续了整整100年。
  贯穿美国20世纪的持续增长故事是,技术与创新、商业模式、组织管理的创新,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伴随着有形资本积累的放缓和无形资本积累的加快。
  一个富强的国家的成长
  一个国家如何成为强国?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根据美国的历史,我把它简化为三点:
  它保持了200多年持续的增长,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实200年的年均增长率并不是很高,但是它持续200年,累计起来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这个背后是靠什么?我觉得是靠制度,支撑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制度和好的治理实现了长治久安,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开放的经济体。美国过去200年始终是开放的,中间也经历了贸易保护主义、货币战、贸易战。美国抓住了后发国家的赶超优势。后发国家有更大的增长潜能,而且一般都能实现比领先国家快速一倍的增长速度。
  站在技术与创新的前沿,在一个全球化的国家体系中,彼此能够迅速地转移和分享技术,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是跟随者;第二次的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原创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其实多数也不在美国,美国是参与和超越,所以美国是超越者。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美国已经完全是引领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美国的自由市场和竞争环境,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企业及经济组织程度的高效化。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美国的公司内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公司内部纷纷建立起研究与发展机构。一战前后,美国公司体系内部已经建立起来了,然后美国从德国学来了大学的研究體系。一直到二战之后,政府、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创新体系,美国是建立起来了。这些都是美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   我们有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觉得“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这句话,挺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技术革命带来的产品产业的创新,会引发组织结构的变迁,从而带来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一个技术,它能够迅速地让整个经济成为它的一种表现方式。
  从技术的发明到产品创新的实现,中间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并且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实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从发明到产品创新的过程,必须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而这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如果中间被阻断了,要么你封闭了,要么你阻断了,你有再好的技术方案,可能最终实现在产品和产业上的创新会发生在别的国家。
  世界上最牛的颠覆性产品和技术,从它的发明到真正能够在经济增长层面上发挥作用,其实都花了很长的时间。
  比如电器化的技术。电机和发电机,在19世纪70年代发明,但是到20世纪头20年对工业的全面影响,才被人们感受到。微处理器和阿帕网,20世纪70年代初已进入可使用阶段,但到90年代才发挥出来。从改变世界的产品来看,青霉素从发现到盘尼西林问世,经历了13年。从电子墨水技术产生,直到kindle的发明,用了30年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产生出影响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产品,时间不够,还需积累和学习。
  回看全球经济史,我们发现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后2000年的漫长时间内,其实全球的人均收入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两千多年是静止的。
  人类历史上,有意义的经济史,或者说经济增长史是从250年前才开始的,工业革命之后。所以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经济。从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的增长超越了有统计以来人均收入长达两千年的停滞状态。
  在那之前,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全球第一,仅仅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最大。当工业革命拐点发生的时候,中国还是沿着先前的水平线在延伸,但是西欧已经走上了一条向上爆发的曲线了。
  人类社会进入技术革命之后,每个国家实现工业产出翻倍,所花的时间,也在越来越短。英国用了一百年,德国用了七十年,日本用了五十年,韩国用了三十年,中国只用了十年。整个经济增长呈现加速的状态,这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增长。如果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国家的增长。美国有政治和治理因素,有经济因素,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也是我今天想谈的,与中国可比并且带给我们启发的,是科技的原因主导美国的增长。
  中国还缺什么?
  人口红利、资本积累、快速的工业化给了中国四十年的增长动力。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是美国的两倍,日本的四倍,德国近五倍。中国缺乏什么?我觉得这有无数的答案,我只想提三个:
  (1)诺贝尔科学奖。为什么?诺贝尔科学奖代表基础研究和原创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原创的理论和科技基础研究方面并没有衰落。从1978年来算起,它在过去的40年中获得了其历史上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371人中的230人。日本在过去40年总共27人获奖,其中有22人是在1978年以后获取的。22个里面,又有大部分人是2000年以后获取的。1978年后有6位中国人获奖,但科学奖,只有一位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获得。
  中国现在最缺什么?最缺诺贝尔奖。说明我们最缺原创理论和基础研究。
  (2)原创的核心技术,以半导体为代表。刚才我们谈到,中国在过去的40年完成了美国整个19世纪对经济强国赶超的历程。但是过去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很多最核心的技术,中国还是比较欠缺的。中国在半导体的主要核心技术中,绝大多数都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
  (3)畅销全球的产品。有些人会说:中国很多产品全球第一。我们冰箱全球第一,彩电全球第一等,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等等。但是你发现没有,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品牌方面,中国有多少家?
  当年日本家电的产品,它是全球的品牌。韩国也有像三星这样的品牌。中国是非常缺乏让全球的消费者去接受的一个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的,让全球消费者和用户接受的,能够建立在全球供应链基础上的一个强大品牌。这样的产品中国现在是没有的。我相信以后我们会有,但是现在还不存在。
  为什么说中国特别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因为40年的学习时间还是不够的。
  40年看起来长,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要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和产品来说,觉得40年的时间可能还不够。很多的产品、很多的技术,在产业上的这种应用,可能还在路上,还在孕育中。再给我们10年、20年,可能会出现。
  中国同样是从人口红利到资本密集再到创新驱动,一定要经历这样的阶段。
  从要素的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有形资本的积累到无形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重要,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这方面并不强。我引述中国人口经济学家蔡昉的一项研究,就是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实际上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是处于垫底的位置。中国受到充分培训的劳动力,在整个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错配。很多读了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他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部门特别集中;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民营企业里面,实际上相对来说是更少一些。在劳动生产增长率最高的领域,反而是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薄弱的,这是错配的。其实中国在人力资本的积累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的。
  中国企业研发体系的建立,只是在最近才刚刚开始。我们可以举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其实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大公司,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像贝尔实验室这样。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重视研发。
  中国仍然要补课。中国在全球进入加速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什么能力最重要?
  中国首先必须开放,尤其是互联网要开放。互联网行业为什么中国能够成长的这么快?中国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都掌握了英语,通过互联网在全世界寻找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明、最新的商业模式、最新的创意,这样持续的大规模学习,创新不发生在中国,天理不容。
  中国迎来的是反弹,还是创出新高?
  特郎普提出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中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就是“Make China Great Again”,只是大家所指的时间长短不一样。美国是回到几十年的未来,而中国是回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未来。
  天下人都相信中国GDP会全球第一,但从中国GDP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来看,这只是回到19世纪末。在19世纪,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那时候中国GDP仍然是全球第一,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中国至少在上千年的历史上GDP是全球第一的。21世纪,中国只有更加开放,才可能超越以人口规模决定的经济,实现真正的复兴。
  我们显然是希望中国在失去GDP全球第一100多年经历了下跌之后,不仅反弹,而且创出新高,这样也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就需要中国建立创新型的经济。
  从美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历史来看,在一个加速创新的时代,中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还需要至少 40年的不间断增长,至少要经历一到两次技术革命,而且要引领一次技术革命。必须是开放的、持续的创新。
  这也是在改革開放40年之际,我推出《横越未知:从无限劳动力到无限计算力》这本书的一些想法。
  (本文为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 周健工在第82期陆家嘴读书会上演讲的主要内容)
其他文献
在旧金山公干时,我想把留了半个月的头发理一下。因为没有国内那种旋转的条纹灯箱标记,我转了几条街,才终于找到几家理发店。第一家打着广告:我要你们的脑袋。我拔腿就跑。第二家的隔壁写着:本店兼售帽子和假发。我立刻掉头又走。  总算找到一家,门口打着“你丢了头发,却赢得了面子”的广告。理发师是阿拉伯人,一脸严肃地接待了我。他头上紧紧包着头巾,宽大的口罩外面露着长长的胡须,宛如一个外科医生。  “外科医生”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李宁吴觉巧  采访/本刊特约记者马勇  图/夏朴步恩撒甜咖啡伍振雨蔚韶关丹霞山风景区      煲汤是学问,是广东人的绝活。材料要精,搭配要科学,火候要够。喜欢喝老火汤的广东人,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生意场上,还讲究喝“头啖汤”——第一拨出锅的、最鲜美的那口汤。“头啖汤”好喝人人知,关键要有眼光,知道怎样才能喝到嘴里。作为“国民休闲计划”的实验省份,广东即将喝到这口期待了
期刊
俞铁成个头高、步速快、语速也很快,观点清晰,语气坚定,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印象。谈到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他忧心忡忡;面对行业内令人不甚满意的现状,他表情严肃地批判;而提到正在钻研的佛学时,俞铁成又充满敬畏。  目标清晰,不追热点  “比特币、共享经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这些热点我不会去追,我现在喜欢投既有社会公德又有经济价值的企业。”凯石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俞铁成最近正在布局环保再生领域,“现在人们都
期刊
作为香港媒体从业者,我常被邀请到内地参加政府召集的各种会议。记得那次是泛珠三角会议的最后一天,我在成都完成会议后离队,独自一人租车前往峨眉山。  泛珠会议每年在不同地方举行,数个省的省长及北京、港澳等地领导人均有参会,传媒也均有大篇幅报道,当地人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傍晚快到峨眉山时,堵车了。我以为前方有交通意外,下车去看看。原来是一堆堆泥土、沙石、建筑物料凌乱堆放在路旁,明显是公路两旁的店铺拓建
期刊
从事新兴市场的分析师和交易员们最近非常忙碌。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忙什么。回答是贸易战。通常贸易战专家们都会从宏观经济和政治层面上解释。我觉得奇怪,就问他们,贸易战关金融交易什么事啊。我接到了无数个白眼。“贸易(trade)难道和金融交易员(trader)没有关系吗?你看两个英文字都是同源的。”  好吧。终于有人给我更多的信息。  “自從美联储开始提升利率,大家都知道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市场投资将遇到挑战
期刊
“危难之际” 拉动内需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分析,2008年前九个月我国入境旅游下降了1.29%,主要是欧美游客市场下降了20%以上。未来这个势头还会进一步扩大。预计整个旅游市场会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欧美游客市场下行空间可能会更大。但从中国旅游整体运营情况来看,国内旅游占了92%,收入占到了74%,所以说,国内旅游应该是中国旅游运行最坚实的基础。
期刊
【早餐桌上的攀谈】  一个美国游客在巴黎的一家餐厅吃早餐,他要了咖啡、面包、奶油和果酱。这时,一个嘴里嚼着口香糖的法国人走过去和他攀谈。法国人问:“你们美国人吃整个面包?”  美国人答:“当然。”  法国人把口香糖吹了一个泡:“我们不。在法国,我们只吃面包瓤,然后把面包皮收集起来,再制成面包,卖到美国。”  法国人不怀好意地笑着,又问:“你们吃面包时要蘸果酱吗?”  美国人:“是的。”  “我们不
期刊
爱喝汤会煲汤的广东人都知道,汤料是根本,决定了汤的味道是否优良。  在2008年11月28日举行的“广东开放论坛——现代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上,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提出,广东省现在开始进入“国民旅游计划”启动阶段,按照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分三步实施“国民旅游计划”:首先,在珠三角地区重点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珠三角地区所有城市;最后,在全省铺开。也就是:从点到面推进,分地段、
期刊
“国民旅游计划”刚出炉就迎来各方“拷问”,这恰恰说明国民对此关注度很高。政府出台此“计划”的愿景是好的,这项惠民政策为何会遭到质疑,关键是国民对此计划的落实心存疑虑。如果计划不落到实处,终究只是一锅看起来很美味却喝不到的汤而已。  一项计划从出台到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国民旅游计划”刚刚启动,政府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强而有力的落实能力,还要能给国民带来“计划能够落实”的信心。最关键,还是要看推进
期刊
很少会有人将帆船和金融联系在一起,就像很少有人会想到,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东亚银行度过的林志民,大学本科主修的是地理。25岁进入香港东亚银行作管培生,28岁时已是东亚内地分行的年轻行长,43岁时担任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52岁成为东亚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林志民在银行业的“航行”可谓一帆风顺。  “1990年,由于香港金融行业急缺人才,我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东亚银行,没想到一干就是28年。当年,内地和香港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