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来源 :健康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n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分别统计两组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肢體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死亡/残疾率为37.1%,1年死亡/残疾率33.4%~44.6%,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已大为降低,但大部分存活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首次发病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意识清楚,听力、智力正常,检查合作。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患及失语、认知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63.42±12.46)岁;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62.23±13.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护理前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氧、缺血,脑组织损伤、坏死,脑梗死的发病率几乎达到全国疾病的首位,并且逐年上升,其致残率高达2/3以上 。以往临床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急性期主要通过脑保护、改善循环、抗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为主,预防疾病加重或短期内再发,但因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后梗死区域几乎不可逆转,其相对应的支配肢体等区域将出现持久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而药物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造成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差,致残率较高。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结果发现,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在发病后12~24h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使得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进食、如厕、洗漱,甚至做家务,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在12~24h内进行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6):405-41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46-25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BP(102.3±1.6)mmHg、DBP(84.5±2.6)mmHg、TC(3.0±0.2)mmol/L、TG(1.1±0.3)mmol/L、依从性96.9%、满意度93.8%、心血管意外发生率3.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1.2 纳入标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至我院治疗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当做研究对象,并以抽签法将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觀察组(50例),对照组以常规模式施护,观察组在其基础之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加以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总体满意率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
期刊
摘要:目的:对于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进行舒适护理,以探究护理方式对于中度烧伤患者的疼痛所产生的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中度烧伤患者进行筛选,最终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之后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干预方式,5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进行舒适护理干预之后情绪稳定性、换药依从性等各项康复依从性指标均较之于对照组为优,两组效果的差异性十分明显(P<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对产妇展开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后,其身体康复及产后抑郁受到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应用产后综合康复护理的为观察组。对比并评价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泌乳活动、恶露、子宫入骨盆等时间,以及产后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在产后对产妇展开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其抑郁症状,促进其身体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从时间段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所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中抽选32例,以护理方式的差异性为原则进行分组,分别是常规组(16例)与研究组(1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协同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后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自护能力水平比常规组好,P<0.05;研究组血糖水平各指标均比常规组优,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进行筛选,最终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后进行随机进行分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心理健康程度更好。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从本院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选取,总例数为100例,研究时间始于2018年3月,止于2019年3月,依据护理方案的异同进行分组,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研究可得,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且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统计差异值合理(P<0.05);实验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效果,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探讨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通过中心随机化分组模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基础干预,研究组行整体护理干预,记录两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研究组SDS(52.0±3.7)分、SAS(46.0±4.6)分以及SF-36(44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其进行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内收入我院治疗的急性牙髓炎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存在恐惧、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状况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咀嚼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袋鼠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早产儿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袋鼠式护理。结果:两组出生时体重、头围和身长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日龄30d时观察组的体重、头围和身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肤溃烂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开展常规护理,即做好常规的喂养指导、病情监测和环境护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