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分别统计两组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肢體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死亡/残疾率为37.1%,1年死亡/残疾率33.4%~44.6%,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已大为降低,但大部分存活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首次发病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意识清楚,听力、智力正常,检查合作。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患及失语、认知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63.42±12.46)岁;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62.23±13.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护理前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氧、缺血,脑组织损伤、坏死,脑梗死的发病率几乎达到全国疾病的首位,并且逐年上升,其致残率高达2/3以上 。以往临床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急性期主要通过脑保护、改善循环、抗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为主,预防疾病加重或短期内再发,但因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后梗死区域几乎不可逆转,其相对应的支配肢体等区域将出现持久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而药物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造成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差,致残率较高。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结果发现,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在发病后12~24h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使得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进食、如厕、洗漱,甚至做家务,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在12~24h内进行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6):405-41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46-257.
关键词: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死亡/残疾率为37.1%,1年死亡/残疾率33.4%~44.6%,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已大为降低,但大部分存活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首次发病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意识清楚,听力、智力正常,检查合作。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患及失语、认知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63.42±12.46)岁;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62.23±13.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护理前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氧、缺血,脑组织损伤、坏死,脑梗死的发病率几乎达到全国疾病的首位,并且逐年上升,其致残率高达2/3以上 。以往临床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急性期主要通过脑保护、改善循环、抗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为主,预防疾病加重或短期内再发,但因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后梗死区域几乎不可逆转,其相对应的支配肢体等区域将出现持久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而药物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造成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差,致残率较高。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结果发现,护理前两组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在发病后12~24h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使得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进食、如厕、洗漱,甚至做家务,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在12~24h内进行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6):405-41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4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