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以“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形式开始被教师广泛接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也主动聚焦现代思维,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优化传统教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育活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结构中,建构魅力课堂。
一、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提高客观性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工作,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以便在有条不紊地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参考的资源只有个人的教学经验,以致于使备课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缺乏客观性。所以,在现代教育资源不断丰盛的当下,教师有必要借鉴网络上的同行经验,提高备课的客观性,从而实现精准备课。
例如,在教学《便捷访问网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鉴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为备课增添客观性。具体来说,备课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第一,学情分析。教师对网络上的大数据报告,以及同行所描述的学情分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基于客观数据和同行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访问网站便捷方式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解。第二,内容分析。教师在网络中检索同行上传的教材进行分析,基于这些文档的浏览,客观地分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利用收藏夹、网址列表和历史记录等,进行网站快捷访问的方法”等。第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浏览网络上的教学案例,并借鉴其中的教学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第四,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观看网络上的公开课视频,从而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做出针对性教育活动安排的同时,为本节课的有效施教奠定良好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能够有效削弱备课环节中的主观色彩,增强备课中的客观性,从而让整个备课活动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
二、利用微课技术预习,提高灵动性
课前预习是一项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然而,在现代教育资源介入以前,学生能够依靠的自主预习资源只有课本和一些教育辅助类的书籍,并不能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抵触。所以,为了增强学生预习的动力,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资源,让学生在灵动的微课技术支持下提高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安装软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下载免费软件的方法”“安装常用软件的方法”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随后,教师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按照未来课堂教学的顺序,安排微课中知识点的罗列。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视频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控,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微课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动态、直观的预习资源中,对免费软件的下载方法和常用软件的安装方法等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够迅速跟上教师的步伐,快速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教师使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资源,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让学生在灵动、多变的预习资源中,提升预习的动力,更加主动地基于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三、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提高自主性
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使教师在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变得更加快捷。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借助网络上的资源,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的检索,以便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检索,从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音视频文件的下载和播放方法,基于此,教师为学生设定“在网络中检索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方法”的任务。随后,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在网络上输入“音频下载”“视频下载”“音频播放”等关键字词,从而检索到网络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介绍。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检索到的内容进行下载,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伴,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到更多关于音视频文件下载和播放方法的知识。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提出“根据你检索到的内容,你对音视频文件的下载和播放方法还有哪些疑惑呢?”的问题,以便结合学生的反馈,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质量。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在网络上检索资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四、利用现代媒体评价,提高多元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应当改进的地方。但是,传统单向点评的方式,将学生置于评价环节中的被动地位,以至于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存在感较低、主体性较弱。所以,在现代教育资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后,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现代资源,打造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在增强主体性的同时,从多个角度获得评改的意见,从而做出全面性的改进。
例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升。首先,教师先根据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不同方法,设定问答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幻灯片上,之后,教师将这些问答题随机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解答,以便基于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判断,并给予学生精准化的点评。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实践操作的习题,组织学生上机作答,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判,总结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以便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为学生提出建议,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参與度,使得学生透过多元化的评改意见,更加全面地改正自身的问题,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而言之,现代思维是彰显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特色的有效思维,在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改革趋势,继续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优势,从而在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潜力中,创造富含精准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发展信息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一、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提高客观性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工作,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以便在有条不紊地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参考的资源只有个人的教学经验,以致于使备课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缺乏客观性。所以,在现代教育资源不断丰盛的当下,教师有必要借鉴网络上的同行经验,提高备课的客观性,从而实现精准备课。
例如,在教学《便捷访问网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鉴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为备课增添客观性。具体来说,备课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第一,学情分析。教师对网络上的大数据报告,以及同行所描述的学情分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基于客观数据和同行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访问网站便捷方式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解。第二,内容分析。教师在网络中检索同行上传的教材进行分析,基于这些文档的浏览,客观地分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利用收藏夹、网址列表和历史记录等,进行网站快捷访问的方法”等。第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浏览网络上的教学案例,并借鉴其中的教学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第四,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观看网络上的公开课视频,从而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做出针对性教育活动安排的同时,为本节课的有效施教奠定良好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能够有效削弱备课环节中的主观色彩,增强备课中的客观性,从而让整个备课活动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
二、利用微课技术预习,提高灵动性
课前预习是一项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然而,在现代教育资源介入以前,学生能够依靠的自主预习资源只有课本和一些教育辅助类的书籍,并不能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抵触。所以,为了增强学生预习的动力,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资源,让学生在灵动的微课技术支持下提高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安装软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下载免费软件的方法”“安装常用软件的方法”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随后,教师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按照未来课堂教学的顺序,安排微课中知识点的罗列。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视频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控,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微课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动态、直观的预习资源中,对免费软件的下载方法和常用软件的安装方法等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够迅速跟上教师的步伐,快速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教师使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资源,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让学生在灵动、多变的预习资源中,提升预习的动力,更加主动地基于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三、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提高自主性
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使教师在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变得更加快捷。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借助网络上的资源,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的检索,以便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检索,从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音视频文件的下载和播放方法,基于此,教师为学生设定“在网络中检索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方法”的任务。随后,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在网络上输入“音频下载”“视频下载”“音频播放”等关键字词,从而检索到网络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介绍。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检索到的内容进行下载,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伴,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到更多关于音视频文件下载和播放方法的知识。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提出“根据你检索到的内容,你对音视频文件的下载和播放方法还有哪些疑惑呢?”的问题,以便结合学生的反馈,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质量。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在网络上检索资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四、利用现代媒体评价,提高多元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应当改进的地方。但是,传统单向点评的方式,将学生置于评价环节中的被动地位,以至于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存在感较低、主体性较弱。所以,在现代教育资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后,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现代资源,打造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在增强主体性的同时,从多个角度获得评改的意见,从而做出全面性的改进。
例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升。首先,教师先根据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不同方法,设定问答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幻灯片上,之后,教师将这些问答题随机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解答,以便基于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判断,并给予学生精准化的点评。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实践操作的习题,组织学生上机作答,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判,总结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以便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为学生提出建议,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参與度,使得学生透过多元化的评改意见,更加全面地改正自身的问题,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而言之,现代思维是彰显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特色的有效思维,在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改革趋势,继续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优势,从而在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潜力中,创造富含精准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发展信息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