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侧重于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素养。通观现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语文要素,单元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环节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技能,可以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写作夯实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提出的,它其實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关键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知识的奠基石,也是一个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比如一些文学知识、语言学习方法,还有语言思维能力等等。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语言知识技能,它是一个个体综合的素养,也是个体能否较好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灵动的状态,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而阅读能力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概括,足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思考
1.囿于课本内容,方法形式单一。在当下,一般的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和流程走下来,阅读教学拘泥于书本教材,没有过多时间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导致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笔者基于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研究认为,课本就是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体验,源自内心的感悟和创新。教材文本的解读方式也不能模式化,教师要灵活研究课本并与学生实际结合,同时应寻找多种途径进行阅读教学,结合课内外阅读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
2.教师过分解读,代替学生品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自我个性化的体验,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以教师讲解取代学生自我的真正的阅读。
有些教师过多考虑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进度,也有些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教师担心学生能力还不够,大多数情况下,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探索,剥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成年人的想法去解读分析文本,反而把课文解析得太难,不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要离开自我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给学生留出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成为学生的文本,让学生成为读文本的学生。
3.缺乏感染力,针对性不足。这一点看的就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了,由于不同教师个人语文素养和水平不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掌控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
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感染力不同。优秀的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适合那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文本,通过高效且不失个人魅力的阅读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语调平平,个人语气、语态、动作的变化也不大,吸引感染不了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张志公说过,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基本阅读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又该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1.新式素读,不求甚解。素读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音乐等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教学。不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对文本进行片面的解读,要将新式素读的基本精神与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进行巧妙融合,在素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体验,保证素读的最终效果。
例如,执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教师让学生采用素读的方法,直面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随机点拨,根据学生的认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故事性,注重学生体验的自然性。阅读教学,在整个素读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维护学生自己独到的个性化感知,将文本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
2.层次阅读,自主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大体分为初读感知文本、细读品悟文本、总体概括升华文本三个层次。
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时,初读感悟荷叶的美以及诗歌形式的朗朗上口,再读品味荷叶不同的作用,是小动物们的玩伴,最终明白荷叶不仅美丽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系列“想变”的事物整理清晰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体会作者最后为什么只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开始学生理解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是荷叶像大伞,很美很绿,真正蕴含的道理还未能体会到。于是,笔者找了几个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表演,表演之后,文章的重难点便迎刃而解。通过对上面提到的几个层次的长期训练,学生慢慢了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高效阅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局部精读,深入浅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崔峦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情感的一种交流,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的过程。
阅读教学借助文本品味语言的魅力,是学生语文基本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笔者在教学新教材《拉萨的天空》时,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写天空的部分,说说美在哪里,从景色描写中感悟情感。接着教学“日照这么久,天空才更有特色”。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哪些词呢?除了文中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像什么?通过这样的局部精读,引导学生感受拉萨透亮明净的蓝天。总之,阅读教学中要去假求真,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应该关注文本“语言”,深刻领悟内容,让语言浅显易懂。
4.读画结合,趣味品悟。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更是一个文本信息的加工者,甚至是再创作者。单纯的阅读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绘画就是突破口,绘画让学生想象有了翱翔的空间。教师可将诗歌与绘画结合,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主要人物关系图、人物的宣传海报等,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
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将相和》这篇课文时,绘画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首先在预习阶段,学生简单画出文中人物,了解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会有许多词汇比较陌生,但在预习思维导图中学生借画来理解。如“鼓瑟”“击缶”,画出乐器的基本样子,也了解了为什么秦王这种做法是在侮辱赵王。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概括时理清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等人物关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简单符号画出,兴致高涨。这节课后,学生了解了几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无论是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还是负荆请罪的廉颇,还是赵王、秦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人物海报绘制评比,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有十足的耐性,给学生一个愉悦的阅读氛围,推荐多样的书籍,丰富阅读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提出的,它其實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关键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知识的奠基石,也是一个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比如一些文学知识、语言学习方法,还有语言思维能力等等。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语言知识技能,它是一个个体综合的素养,也是个体能否较好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灵动的状态,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而阅读能力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概括,足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思考
1.囿于课本内容,方法形式单一。在当下,一般的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和流程走下来,阅读教学拘泥于书本教材,没有过多时间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导致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笔者基于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研究认为,课本就是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体验,源自内心的感悟和创新。教材文本的解读方式也不能模式化,教师要灵活研究课本并与学生实际结合,同时应寻找多种途径进行阅读教学,结合课内外阅读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
2.教师过分解读,代替学生品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自我个性化的体验,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以教师讲解取代学生自我的真正的阅读。
有些教师过多考虑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进度,也有些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教师担心学生能力还不够,大多数情况下,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探索,剥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成年人的想法去解读分析文本,反而把课文解析得太难,不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要离开自我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给学生留出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成为学生的文本,让学生成为读文本的学生。
3.缺乏感染力,针对性不足。这一点看的就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了,由于不同教师个人语文素养和水平不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掌控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
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感染力不同。优秀的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适合那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文本,通过高效且不失个人魅力的阅读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语调平平,个人语气、语态、动作的变化也不大,吸引感染不了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张志公说过,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基本阅读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又该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1.新式素读,不求甚解。素读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音乐等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教学。不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对文本进行片面的解读,要将新式素读的基本精神与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进行巧妙融合,在素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体验,保证素读的最终效果。
例如,执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教师让学生采用素读的方法,直面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随机点拨,根据学生的认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故事性,注重学生体验的自然性。阅读教学,在整个素读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维护学生自己独到的个性化感知,将文本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
2.层次阅读,自主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大体分为初读感知文本、细读品悟文本、总体概括升华文本三个层次。
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时,初读感悟荷叶的美以及诗歌形式的朗朗上口,再读品味荷叶不同的作用,是小动物们的玩伴,最终明白荷叶不仅美丽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系列“想变”的事物整理清晰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体会作者最后为什么只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开始学生理解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是荷叶像大伞,很美很绿,真正蕴含的道理还未能体会到。于是,笔者找了几个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表演,表演之后,文章的重难点便迎刃而解。通过对上面提到的几个层次的长期训练,学生慢慢了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高效阅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局部精读,深入浅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崔峦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情感的一种交流,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的过程。
阅读教学借助文本品味语言的魅力,是学生语文基本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笔者在教学新教材《拉萨的天空》时,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写天空的部分,说说美在哪里,从景色描写中感悟情感。接着教学“日照这么久,天空才更有特色”。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哪些词呢?除了文中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像什么?通过这样的局部精读,引导学生感受拉萨透亮明净的蓝天。总之,阅读教学中要去假求真,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应该关注文本“语言”,深刻领悟内容,让语言浅显易懂。
4.读画结合,趣味品悟。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更是一个文本信息的加工者,甚至是再创作者。单纯的阅读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绘画就是突破口,绘画让学生想象有了翱翔的空间。教师可将诗歌与绘画结合,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主要人物关系图、人物的宣传海报等,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
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将相和》这篇课文时,绘画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首先在预习阶段,学生简单画出文中人物,了解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会有许多词汇比较陌生,但在预习思维导图中学生借画来理解。如“鼓瑟”“击缶”,画出乐器的基本样子,也了解了为什么秦王这种做法是在侮辱赵王。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概括时理清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等人物关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简单符号画出,兴致高涨。这节课后,学生了解了几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无论是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还是负荆请罪的廉颇,还是赵王、秦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人物海报绘制评比,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有十足的耐性,给学生一个愉悦的阅读氛围,推荐多样的书籍,丰富阅读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