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计激活大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8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日渐深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趋定格成型的教学中突破框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事实上,教师在平时只要善于动脑,在课堂中略施“小计”,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容不多、主题鲜明的课文,教师运用简洁清晰的漫画,一目了然地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看漫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还可以去掉原漫画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漫画中的人物对话或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四格漫画将文中整个故事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图很快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读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原文补充漫画中人物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此时则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这四格漫画加上一个小标题,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告诉大家的道理:不能讳疾忌医。整个课堂,教师就用几幅自创的小漫画,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在精心设计却看似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一改以往文言文教学只有教师单调讲解、学生机械记忆词义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计二”:故事法
  即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运用一个或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巧妙运用故事故意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倾听,探究故事的欲望。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边讲故事边放幻灯片,展示几个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趣事,学生对童年的趣事非常熟悉,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当学生对儿时故事的叙述与描绘日渐流畅、清晰、生动的时候,教师则紧牵着学生思维的彩线回到课文内容,完成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而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文中作者描写出的喜悦情感加以对照比较,将其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揣摩;最后引导学生在充分品味的基础上,体验课文的文字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小计三”:绘画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在头脑中对文中人物、景物、情景进行加工,然后用笔绘出图画。以课文《春》为例,学生绘画的方法、技巧不做太高要求,只要学生根据文字描写了迎春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等,就达到了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生动形象的体会,还可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动手绘出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画。这样,很多学生都能将心中的美景绘诸笔端,教师的赞扬与鼓励相结合,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小计四”:笑话法
  所谓讲笑话,不是单纯的讲个笑话故事,而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不良习惯或错误,教师在学生出现同样错误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解真实的案例,将他们点醒,让他们有意识地纠正不良的习惯和错误。如,教师在一次作文修改课上,有些学生经常错字连篇,就以一个笑话来点出:有个人小时候平时不在意自己的错别字,有一篇作文是写语文老师的,在介绍老师的外貌时,应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结果他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全班学生听到这个笑话后都大笑起来,一些常写错字的学生在笑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写错别字会闹大笑话,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这个错误。还有一些学生语文基础相当差,在写作或造句时要么“一逗”到底,要么没有一个标点,教师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标点的笑话:某人外出打工,写了一封信寄给父母,却没有标上标点符号,父母看了一个哭一个笑。哭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笑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学生听了先是大笑,后陷入沉思,也认识到了标点符号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对待写作中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这种方法看似普通,却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明确地提醒学生所犯的错误,更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教无定法”,这些“巧计妙招”都应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认识和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与科学诠释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细致观察,敏锐洞察,重视“趣味因子”的发现和积累,并在课堂上抓住恰当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将各种“趣味因子”充分利用,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众多教师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前进行有效的准备是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切实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达成什么”的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这种方法称之为“对写法”。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
期刊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表格题频频亮相,它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表格来源于社会生活,它通过数字的变化来反映事物的特点、数量及其变化发展,从而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表格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把表格题做好并非易事。他们在审题、分析数据、整合信息、表述答案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看来小表格暗含大文章。
期刊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元曲;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李清照,众多诗人的人格思想熠熠闪光,产生、流传在华厦大地的诗作,灿若星河,诉说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际遇。学习古典诗词,能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一、古韵悠悠,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产生的最初阶段总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诗词是可
期刊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期刊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日渐丢失,阅读能力日渐减弱,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的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同样的课程,小学
期刊
一、个案基本情况  奇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独生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但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较差,情绪忽高忽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人际关系较差。奇奇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非常注重奇奇的兴趣爱好,但是对奇奇的生活、行为方面管理过于宽松。  二、问题行为表现  1.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奇奇有一段时间因患感冒时常流鼻涕,每当鼻涕流出时总是随处乱抹,甚至在衣服上乱擦,同
期刊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一、在描述性文字中扮形、仿声、画意  这类文字或写人,或叙事,大多描形拟态,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于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针对人物语言自由仿声,在亲自体验中比谁最能准确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或让学生装扮人物形象,从自我操作中比谁最能形象逼真地再现艺术形象;或让学生内化课文内容,对艺术形象作再造性描形画影,比谁更贴切生动;有时还可以师生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分扮角色形象,即兴过一把演出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现实的经验告诫人们:能把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