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日渐深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趋定格成型的教学中突破框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事实上,教师在平时只要善于动脑,在课堂中略施“小计”,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容不多、主题鲜明的课文,教师运用简洁清晰的漫画,一目了然地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看漫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还可以去掉原漫画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漫画中的人物对话或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四格漫画将文中整个故事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图很快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读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原文补充漫画中人物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此时则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这四格漫画加上一个小标题,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告诉大家的道理:不能讳疾忌医。整个课堂,教师就用几幅自创的小漫画,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在精心设计却看似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一改以往文言文教学只有教师单调讲解、学生机械记忆词义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计二”:故事法
即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运用一个或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巧妙运用故事故意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倾听,探究故事的欲望。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边讲故事边放幻灯片,展示几个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趣事,学生对童年的趣事非常熟悉,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当学生对儿时故事的叙述与描绘日渐流畅、清晰、生动的时候,教师则紧牵着学生思维的彩线回到课文内容,完成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而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文中作者描写出的喜悦情感加以对照比较,将其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揣摩;最后引导学生在充分品味的基础上,体验课文的文字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小计三”:绘画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在头脑中对文中人物、景物、情景进行加工,然后用笔绘出图画。以课文《春》为例,学生绘画的方法、技巧不做太高要求,只要学生根据文字描写了迎春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等,就达到了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生动形象的体会,还可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动手绘出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画。这样,很多学生都能将心中的美景绘诸笔端,教师的赞扬与鼓励相结合,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小计四”:笑话法
所谓讲笑话,不是单纯的讲个笑话故事,而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不良习惯或错误,教师在学生出现同样错误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解真实的案例,将他们点醒,让他们有意识地纠正不良的习惯和错误。如,教师在一次作文修改课上,有些学生经常错字连篇,就以一个笑话来点出:有个人小时候平时不在意自己的错别字,有一篇作文是写语文老师的,在介绍老师的外貌时,应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结果他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全班学生听到这个笑话后都大笑起来,一些常写错字的学生在笑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写错别字会闹大笑话,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这个错误。还有一些学生语文基础相当差,在写作或造句时要么“一逗”到底,要么没有一个标点,教师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标点的笑话:某人外出打工,写了一封信寄给父母,却没有标上标点符号,父母看了一个哭一个笑。哭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笑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学生听了先是大笑,后陷入沉思,也认识到了标点符号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对待写作中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这种方法看似普通,却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明确地提醒学生所犯的错误,更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教无定法”,这些“巧计妙招”都应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认识和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与科学诠释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细致观察,敏锐洞察,重视“趣味因子”的发现和积累,并在课堂上抓住恰当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将各种“趣味因子”充分利用,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容不多、主题鲜明的课文,教师运用简洁清晰的漫画,一目了然地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看漫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还可以去掉原漫画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漫画中的人物对话或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四格漫画将文中整个故事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图很快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读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原文补充漫画中人物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此时则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这四格漫画加上一个小标题,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告诉大家的道理:不能讳疾忌医。整个课堂,教师就用几幅自创的小漫画,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在精心设计却看似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一改以往文言文教学只有教师单调讲解、学生机械记忆词义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计二”:故事法
即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运用一个或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巧妙运用故事故意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倾听,探究故事的欲望。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边讲故事边放幻灯片,展示几个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趣事,学生对童年的趣事非常熟悉,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当学生对儿时故事的叙述与描绘日渐流畅、清晰、生动的时候,教师则紧牵着学生思维的彩线回到课文内容,完成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而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文中作者描写出的喜悦情感加以对照比较,将其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揣摩;最后引导学生在充分品味的基础上,体验课文的文字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小计三”:绘画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在头脑中对文中人物、景物、情景进行加工,然后用笔绘出图画。以课文《春》为例,学生绘画的方法、技巧不做太高要求,只要学生根据文字描写了迎春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等,就达到了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生动形象的体会,还可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动手绘出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画。这样,很多学生都能将心中的美景绘诸笔端,教师的赞扬与鼓励相结合,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小计四”:笑话法
所谓讲笑话,不是单纯的讲个笑话故事,而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不良习惯或错误,教师在学生出现同样错误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解真实的案例,将他们点醒,让他们有意识地纠正不良的习惯和错误。如,教师在一次作文修改课上,有些学生经常错字连篇,就以一个笑话来点出:有个人小时候平时不在意自己的错别字,有一篇作文是写语文老师的,在介绍老师的外貌时,应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结果他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全班学生听到这个笑话后都大笑起来,一些常写错字的学生在笑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写错别字会闹大笑话,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这个错误。还有一些学生语文基础相当差,在写作或造句时要么“一逗”到底,要么没有一个标点,教师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标点的笑话:某人外出打工,写了一封信寄给父母,却没有标上标点符号,父母看了一个哭一个笑。哭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笑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学生听了先是大笑,后陷入沉思,也认识到了标点符号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对待写作中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这种方法看似普通,却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明确地提醒学生所犯的错误,更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教无定法”,这些“巧计妙招”都应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认识和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与科学诠释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细致观察,敏锐洞察,重视“趣味因子”的发现和积累,并在课堂上抓住恰当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将各种“趣味因子”充分利用,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