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转型”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经凸现,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因学校教育偏差、家庭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如焦虑与自卑,任性与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等,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上的问题少年多为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心理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拥有本部和周村分校、甘碑分校三个校点,共有教学班19个, 773名在校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10名,隔代抚养158名,亲属寄养52名。学校布局合理,校园环境幽雅,人文气息浓郁,绿化率达35%。在德育工作这块真抓严管,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尤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尝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校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其一,自卑与焦虑。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的祖辈们的照顾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烦躁不安;其二,任性与自我中心。在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其三,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厌学,自信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从问卷调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差,成绩较差的占78%,学习较好占15%,优生占7%,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学习。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着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1.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建立专档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位留守儿童的专档和联系卡,设立亲情电话,启动“校讯通”,不断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以生为本”的家校关爱网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品行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其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同时,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
3.真情关爱
一方面,学习上优先辅导;另一方面,活动上优先安排。组织留守儿童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既让其愉悦身心,又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健全谈心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教师与留守儿童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个别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制定因材施教方案,着重进行帮扶,做到有的放矢。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每周的主题班会、升旗仪式,每月作文展、文体汇报表演、安全技能演练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感到学校就是温暖的大家庭,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班主任教师、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证留守儿童安全第一的要求,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学生在文明、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7.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8.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学校定期进行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我们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营造良好心理环境是前提
都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为此,我们十分注重以下二个方面:(1)优化校园环境。教学大楼显眼处设置校风“求实、求新、求乐、求活”和培养目标“长知识,增才干,健体魄,学做人”,文化橱窗中结合当前形势定期安排展出祖国、校园、师生成长图文并茂新篇章,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墙白地清,窗明几净。我们在和留守儿童谈心时,一名父母远在浙江的留守儿童说:“在家里总感到心情压抑,一到学校,心情就畅快,有说不出的高兴。学校很美,很干净,还有同学和老师。”这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特别是对孩子的重大影响。(2)营造宽松的氛围。置身于宽松氛围的人的心理完全是放松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学生的创新潜能容易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对待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总是能够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亲近他们,做他们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让他们较快地从心理上接近教师。还能减“规定”,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做过多、过细的限制,避免留守儿童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过细的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得以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2.帮助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善人际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知心姐姐》杂志社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一项以“我的苦恼”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善于人际交往已成为学生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烦恼外的第二大苦恼。学生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学生的“互动”。相互交往对情绪的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使他们互相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自己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鼓励他们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2)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视。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保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有利于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3.开展公平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注重向留守儿童传播竞争的思想,使他们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他们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4.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心理、教师的人格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从无数个案分析中发现,一些干扰学生心理的因素除来自家庭和社会外,还来自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我校多次选派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如笔者参加了《2010年广西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习会》,回来后多次向全体教师上移植课。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多数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成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战场。总而言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班主任教师总是努力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做一个积极的教师,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形成社会教育网络是保证
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社会大环境的心理氛围都会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教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电话定期和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组稿编辑:覃 健】
(作者单位:537121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周村小学)
我校拥有本部和周村分校、甘碑分校三个校点,共有教学班19个, 773名在校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10名,隔代抚养158名,亲属寄养52名。学校布局合理,校园环境幽雅,人文气息浓郁,绿化率达35%。在德育工作这块真抓严管,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尤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尝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校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其一,自卑与焦虑。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的祖辈们的照顾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烦躁不安;其二,任性与自我中心。在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其三,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厌学,自信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从问卷调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差,成绩较差的占78%,学习较好占15%,优生占7%,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学习。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着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1.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建立专档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位留守儿童的专档和联系卡,设立亲情电话,启动“校讯通”,不断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以生为本”的家校关爱网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品行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其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同时,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
3.真情关爱
一方面,学习上优先辅导;另一方面,活动上优先安排。组织留守儿童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既让其愉悦身心,又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健全谈心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教师与留守儿童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个别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制定因材施教方案,着重进行帮扶,做到有的放矢。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每周的主题班会、升旗仪式,每月作文展、文体汇报表演、安全技能演练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感到学校就是温暖的大家庭,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班主任教师、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证留守儿童安全第一的要求,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学生在文明、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7.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8.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学校定期进行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我们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营造良好心理环境是前提
都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为此,我们十分注重以下二个方面:(1)优化校园环境。教学大楼显眼处设置校风“求实、求新、求乐、求活”和培养目标“长知识,增才干,健体魄,学做人”,文化橱窗中结合当前形势定期安排展出祖国、校园、师生成长图文并茂新篇章,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墙白地清,窗明几净。我们在和留守儿童谈心时,一名父母远在浙江的留守儿童说:“在家里总感到心情压抑,一到学校,心情就畅快,有说不出的高兴。学校很美,很干净,还有同学和老师。”这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特别是对孩子的重大影响。(2)营造宽松的氛围。置身于宽松氛围的人的心理完全是放松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学生的创新潜能容易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对待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总是能够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亲近他们,做他们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让他们较快地从心理上接近教师。还能减“规定”,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做过多、过细的限制,避免留守儿童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过细的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得以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2.帮助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善人际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知心姐姐》杂志社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一项以“我的苦恼”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善于人际交往已成为学生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烦恼外的第二大苦恼。学生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学生的“互动”。相互交往对情绪的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使他们互相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自己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鼓励他们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2)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视。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保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有利于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3.开展公平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注重向留守儿童传播竞争的思想,使他们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他们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4.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心理、教师的人格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从无数个案分析中发现,一些干扰学生心理的因素除来自家庭和社会外,还来自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我校多次选派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如笔者参加了《2010年广西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习会》,回来后多次向全体教师上移植课。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多数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成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战场。总而言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班主任教师总是努力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做一个积极的教师,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形成社会教育网络是保证
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社会大环境的心理氛围都会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教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电话定期和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组稿编辑:覃 健】
(作者单位:537121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周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