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习和工作顺利进行的人格心理特征。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也就具有了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就能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本人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道习题(高二《古代中国的发明发现及辉煌灿烂的文学》中第29页的材料题)时,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 问题激活,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成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问题意识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中,我们可知,到公元1000年前和1500年,中国的科技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约计71%和57%,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隋唐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领先世界?学生们带着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出唐太宗执政期间唐代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哪些社会因素会对科技带来影响。因为设计的问题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发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相互合作交流,课堂被激活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懂得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性因素,涉及政治和经济状况、中外交流、文化教育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使问题解决了一半。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公元1501~1840年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欧国家造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并进行合理的迁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师生合作,构建知识框架,为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对于这道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教科书的表述精简概括,学生要是单纯围绕教科书是很难进行深入思考的。因此,我在学生具备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以隋唐为例,设计“为什么中国科技成就在这一时期能领先世界”这一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形成了隋唐时期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科举制的实施、前朝文化积淀等等,这些都促使隋唐文化形成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体系。同样,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世界,也绝非偶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从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文化政策上得到答案。而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迈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中西方发展的差异一目了然。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结构化的历史知识能反映历史间的有机联系,能为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现行的高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摆脱盲从,这是高考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表现。质疑,是思维活跃并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常常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为学生作出解答。对于这道材料题,有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就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远远不如西方大呢”,“为什么在唐朝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繁荣昌盛会对科技产生影响呢”,“近代的科技的落后对我们今天有没有影响”,本人在旁边倾听他们的讨论,首先鼓励并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对他们的讨论的结果加以指引,让他们不带着任何困惑,赋予学生自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英国学者诺曼·道格拉斯说:“如果有人问我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这种人能看出什么是错误,并能找出弥补方法。”我认为,我们能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价值的历史课堂,我们就能培养出诺曼·道格拉斯所希望的这类人,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历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
作者单位 南通市小海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 问题激活,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成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问题意识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中,我们可知,到公元1000年前和1500年,中国的科技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约计71%和57%,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隋唐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领先世界?学生们带着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出唐太宗执政期间唐代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哪些社会因素会对科技带来影响。因为设计的问题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发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相互合作交流,课堂被激活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懂得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性因素,涉及政治和经济状况、中外交流、文化教育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使问题解决了一半。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公元1501~1840年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欧国家造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并进行合理的迁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师生合作,构建知识框架,为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对于这道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教科书的表述精简概括,学生要是单纯围绕教科书是很难进行深入思考的。因此,我在学生具备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以隋唐为例,设计“为什么中国科技成就在这一时期能领先世界”这一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形成了隋唐时期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科举制的实施、前朝文化积淀等等,这些都促使隋唐文化形成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体系。同样,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世界,也绝非偶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从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文化政策上得到答案。而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迈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中西方发展的差异一目了然。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结构化的历史知识能反映历史间的有机联系,能为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现行的高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摆脱盲从,这是高考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表现。质疑,是思维活跃并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常常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为学生作出解答。对于这道材料题,有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就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远远不如西方大呢”,“为什么在唐朝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繁荣昌盛会对科技产生影响呢”,“近代的科技的落后对我们今天有没有影响”,本人在旁边倾听他们的讨论,首先鼓励并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对他们的讨论的结果加以指引,让他们不带着任何困惑,赋予学生自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英国学者诺曼·道格拉斯说:“如果有人问我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这种人能看出什么是错误,并能找出弥补方法。”我认为,我们能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价值的历史课堂,我们就能培养出诺曼·道格拉斯所希望的这类人,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历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
作者单位 南通市小海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