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以“聆听”为主。通过聆听,学生可以最直接地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并积累音乐语言,为深度感知音律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该如何来构建恰巧的聆听方略以实现对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感知、理解与共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层次,有侧重,有目的,有规划地引导聆听,让学生由直觉倾听向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进而进入艺术欣赏最和美的境界。下面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瑶族舞曲》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他的方略建构中受到一些领悟和启发。
《瑶族舞曲》欣赏案例简述:
一、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思考:1、乐曲的情绪与《快乐的啰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区别在哪?
2、全曲的音乐情绪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它是怎样变的?
二、主题赏析,听辨比较
(一)比较A、B主题
1、 细听A、B主题——思考两个主题音乐的情绪是否相同,引起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2、 视谱哼唱A、B主题,用手点击腿部,感知两部分不同速度、力度与节奏。
3、随着A段主题音乐作身势起伏动作,思考A段音乐渲染了怎样一种情境?
(二)细听B段主题
1、思考主题出现两次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和力度有什么变化?
2、为音乐编配节奏,在拍击中感受热烈的情绪。
2、编舞步,随音乐舞蹈,体验舞曲热烈奔放是由怎样的节奏来营造的?
(三)聆听B、C主题乐段
1、划拍聆听,思考两段分别是几拍子?感受不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情绪。
2、划拍哼唱C段主题旋律,思考C段柔美情绪的形成原因。
3、随着C段音乐舞蹈,感受热烈过后的惬意。
三、整体复听,深度体验
1、 完整听赏乐曲,思考音乐情绪与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乐曲结构。
2、 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当不同主题出现时用不同的身势或舞步表演。
(一)整体聆听,感知基调
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一首乐曲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表现了一个完整、连贯的音乐形象。通过整体聆听,能让学生对乐曲的曲风、基调、情绪、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宏观意向,这是深入理解并感悟音乐的基础。《瑶族舞曲》的教学案例中,老师首先安排了整体聆听,从一开始就有效地建立了学生对该曲的整体印象与框架,为学生进一步细致赏析音乐奠定了宏观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整体聆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听觉思维需要在声音的连续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安静、完整的听觉过程能让欣赏者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的灵魂,捕捉音乐的细微之处,大大提升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特别是在欣赏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野蜂飞舞》等作品时,由于音乐本身的整体性就很强,很难将其拆分,提供的印象首先就应该是连贯和完整的。
(二)主题聆听,把握核心
主题乐曲是音乐的核心与精华,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没有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而是利用多种手段——视谱、哼唱、对比、舞蹈、编打节奏、挥拍、拍击疾走等,非常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熟悉了主题音乐,为学生深度感悟音乐内涵,把握音乐灵魂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聆听中运用多种方式或途径来演绎音乐的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从而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达到深度理解音乐的目的。
(三)反复聆听,强化体验
反复聆听是学生不断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的必要手段。欣赏一部作品,初听只能给学生一个粗略、肤浅、笼统的印象,它仅停留在悬浮的阶段,若要渗透到音乐的骨髓,深层次地品位精华,唯有不断地重复聆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在《瑶族舞曲》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聆听,在对比、分析、记忆、顿悟、灵感突现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音乐鉴赏力。正所谓酒是越陈越香,音乐也是越听越能听出味道,听出思想,听出内涵,听出精髓,听出细微的变化,甚至听出历史和文化。不过,在教学过程我们也要注意这个“反复”并不是没有层次、没有提升、单纯、枯燥、无目的的重复,而是每一遍都有要求和目标的递进,否则只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最终引起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使培育“音乐的耳朵”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成为空谈。
(四)比较聆听,深度理解
比较欣赏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联接主体(欣赏者)与客体(作品)之间的一个中介之一,它独特的比较性能使欣赏活动本身具有特别的深度和新意,相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它更为生动,学生更易受到启发。正如休谟所说,“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任何审美方面的训练,总不免要常常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完善中进行比较,至此我们才能确定褒贬的言词,才能知道怎样褒贬得恰如其分”。在《瑶族舞曲》A\B\C三个不同主题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就很好地运用了比较欣赏的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三个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体验和剖析。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赏析方略,但无论如何建构,打通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使学生能够入耳、入心、入神才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瑶族舞曲》欣赏案例简述:
一、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思考:1、乐曲的情绪与《快乐的啰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区别在哪?
2、全曲的音乐情绪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它是怎样变的?
二、主题赏析,听辨比较
(一)比较A、B主题
1、 细听A、B主题——思考两个主题音乐的情绪是否相同,引起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2、 视谱哼唱A、B主题,用手点击腿部,感知两部分不同速度、力度与节奏。
3、随着A段主题音乐作身势起伏动作,思考A段音乐渲染了怎样一种情境?
(二)细听B段主题
1、思考主题出现两次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和力度有什么变化?
2、为音乐编配节奏,在拍击中感受热烈的情绪。
2、编舞步,随音乐舞蹈,体验舞曲热烈奔放是由怎样的节奏来营造的?
(三)聆听B、C主题乐段
1、划拍聆听,思考两段分别是几拍子?感受不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情绪。
2、划拍哼唱C段主题旋律,思考C段柔美情绪的形成原因。
3、随着C段音乐舞蹈,感受热烈过后的惬意。
三、整体复听,深度体验
1、 完整听赏乐曲,思考音乐情绪与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乐曲结构。
2、 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当不同主题出现时用不同的身势或舞步表演。
(一)整体聆听,感知基调
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一首乐曲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表现了一个完整、连贯的音乐形象。通过整体聆听,能让学生对乐曲的曲风、基调、情绪、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宏观意向,这是深入理解并感悟音乐的基础。《瑶族舞曲》的教学案例中,老师首先安排了整体聆听,从一开始就有效地建立了学生对该曲的整体印象与框架,为学生进一步细致赏析音乐奠定了宏观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整体聆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听觉思维需要在声音的连续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安静、完整的听觉过程能让欣赏者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的灵魂,捕捉音乐的细微之处,大大提升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特别是在欣赏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野蜂飞舞》等作品时,由于音乐本身的整体性就很强,很难将其拆分,提供的印象首先就应该是连贯和完整的。
(二)主题聆听,把握核心
主题乐曲是音乐的核心与精华,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没有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而是利用多种手段——视谱、哼唱、对比、舞蹈、编打节奏、挥拍、拍击疾走等,非常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熟悉了主题音乐,为学生深度感悟音乐内涵,把握音乐灵魂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聆听中运用多种方式或途径来演绎音乐的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从而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达到深度理解音乐的目的。
(三)反复聆听,强化体验
反复聆听是学生不断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的必要手段。欣赏一部作品,初听只能给学生一个粗略、肤浅、笼统的印象,它仅停留在悬浮的阶段,若要渗透到音乐的骨髓,深层次地品位精华,唯有不断地重复聆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在《瑶族舞曲》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聆听,在对比、分析、记忆、顿悟、灵感突现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音乐鉴赏力。正所谓酒是越陈越香,音乐也是越听越能听出味道,听出思想,听出内涵,听出精髓,听出细微的变化,甚至听出历史和文化。不过,在教学过程我们也要注意这个“反复”并不是没有层次、没有提升、单纯、枯燥、无目的的重复,而是每一遍都有要求和目标的递进,否则只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最终引起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使培育“音乐的耳朵”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成为空谈。
(四)比较聆听,深度理解
比较欣赏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联接主体(欣赏者)与客体(作品)之间的一个中介之一,它独特的比较性能使欣赏活动本身具有特别的深度和新意,相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它更为生动,学生更易受到启发。正如休谟所说,“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任何审美方面的训练,总不免要常常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完善中进行比较,至此我们才能确定褒贬的言词,才能知道怎样褒贬得恰如其分”。在《瑶族舞曲》A\B\C三个不同主题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就很好地运用了比较欣赏的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三个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体验和剖析。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赏析方略,但无论如何建构,打通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使学生能够入耳、入心、入神才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