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相关文本
阅读教学中,相关文本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凭借,一些节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一位老师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时,和学生一起从文中读出“快乐”之后,问道:“我们在课文朗读和语言品味的过程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作者真的快乐吗?……有没有同学读出了‘不快乐’?”当一部分同学从文章的一些词句、语段中读出字里行间的不快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不能形成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出了小说里的一段内容。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这段文字品读课文里的一句话:“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父亲,有母亲,还有祖母,作者却只说祖父呢?
当同学们被作者的不幸所打动,陷入沉思的时候,教师又引出了小说结尾的一段文字: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呼兰河传?尾声》
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深情地说:随着祖父的一天天老去,我童年唯一的伙伴将不在了,那属于我和祖父之间的简单快乐也随之消逝了,留给“我”的是无限寂寞。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从课文中除了能够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快乐,一定还能读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情——
这时候学生和老师已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几乎是一起说道:“还有孤单、寂寞,和哀愁。”
显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相关文本的引入,对教学过程的推进,对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背景资料
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阅读教学介绍背景就是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但很多老师都把背景介绍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环节,为了介绍而介绍,和具体学习活动缺少内在的联系,更没有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其实,运用得当,背景介绍和作者介绍,应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凭借。
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在品读“花语”内涵时,学生起初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献给那些不幸的人”、“献给那些在精神上不能得到充分宁静和生活中并不充满喜悦的人”、“献给这世上所有遭遇痛苦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引入背景资料,介绍作者《花朝节的纪念》中的“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和《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中的“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记下了1966年夏秋之交的这一天”等片段,还介绍了宗璞的《哭小弟》中“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这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品读“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等句子,学生便有了“这花语不是只献给一个人,不只是献给那些不幸的人,它是献给生命的咏唱,是献给自己,献给家人,献给天下所有人的心灵烛火”、“生命是一条河,它是永远奔腾不息的”这样的深度解读。
《浪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充满激情的恋人形象——海浪。海浪和海岸是一对情侣,海浪对海岸的爱是那样热烈、那样真诚、那样执著。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以为这仅仅是一篇表达爱情的散文诗,或者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爱国主题时,适时介绍了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因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出国,诗人写《浪之歌》时,正在远离祖国的异邦的经历,使学生对这首爱国诗歌主题的深刻、情感的炽热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海浪是诗人的化身,诗人此时也正为祖国而失眠。他对祖国爱得刻骨铭心,虽然被迫侨居异国他乡,但他对祖国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就像痴情的海浪永远依恋坚定的海岸一样。
阅读教学中,相关文本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凭借,一些节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一位老师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时,和学生一起从文中读出“快乐”之后,问道:“我们在课文朗读和语言品味的过程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作者真的快乐吗?……有没有同学读出了‘不快乐’?”当一部分同学从文章的一些词句、语段中读出字里行间的不快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不能形成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出了小说里的一段内容。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这段文字品读课文里的一句话:“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父亲,有母亲,还有祖母,作者却只说祖父呢?
当同学们被作者的不幸所打动,陷入沉思的时候,教师又引出了小说结尾的一段文字: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呼兰河传?尾声》
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深情地说:随着祖父的一天天老去,我童年唯一的伙伴将不在了,那属于我和祖父之间的简单快乐也随之消逝了,留给“我”的是无限寂寞。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从课文中除了能够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快乐,一定还能读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情——
这时候学生和老师已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几乎是一起说道:“还有孤单、寂寞,和哀愁。”
显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相关文本的引入,对教学过程的推进,对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背景资料
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阅读教学介绍背景就是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但很多老师都把背景介绍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环节,为了介绍而介绍,和具体学习活动缺少内在的联系,更没有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其实,运用得当,背景介绍和作者介绍,应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凭借。
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在品读“花语”内涵时,学生起初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献给那些不幸的人”、“献给那些在精神上不能得到充分宁静和生活中并不充满喜悦的人”、“献给这世上所有遭遇痛苦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引入背景资料,介绍作者《花朝节的纪念》中的“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和《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中的“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记下了1966年夏秋之交的这一天”等片段,还介绍了宗璞的《哭小弟》中“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这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品读“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等句子,学生便有了“这花语不是只献给一个人,不只是献给那些不幸的人,它是献给生命的咏唱,是献给自己,献给家人,献给天下所有人的心灵烛火”、“生命是一条河,它是永远奔腾不息的”这样的深度解读。
《浪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充满激情的恋人形象——海浪。海浪和海岸是一对情侣,海浪对海岸的爱是那样热烈、那样真诚、那样执著。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以为这仅仅是一篇表达爱情的散文诗,或者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爱国主题时,适时介绍了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因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出国,诗人写《浪之歌》时,正在远离祖国的异邦的经历,使学生对这首爱国诗歌主题的深刻、情感的炽热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海浪是诗人的化身,诗人此时也正为祖国而失眠。他对祖国爱得刻骨铭心,虽然被迫侨居异国他乡,但他对祖国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就像痴情的海浪永远依恋坚定的海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