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云南大学的马家爵斧劈同学,浙江一中学生用锤子杀死母亲,陕西一中学生不忍教师体罚愤而跳楼……这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教育界的丑闻,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汗颜,也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高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我认为是人性的缺失。语文学科独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人性教育的重任。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都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这既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学生人性化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中的人性化就是让教育这项严肃的工作充满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到爱的温馨,享受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化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标凸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新课程中凸现出的思想品德功能更能适应道德教育的要求,是中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主渠道。但德育教育却由“道德教育”转向了“道德学习”,由“培养论”转向了“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而是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和需要的大前提下,去引导学生的道德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德育没有必须,没有压制,充分尊重人性,符合人的需要。如在《生命的意义》一文中,通过搜集和交流名人、伟人、科学家等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让人受益无穷,这样虽死犹生,其生命价值获得了更长的延长、更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地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去追求生命的质量。要由远离生活的德育,转变为生活德育,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走进学生文化。《“诺曼底”号遇难记》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道德生活,在道德生活中学习道德,将道德学习和道德生活融为一体。生活道德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育和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拓展,有利于道德学习和人性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渗透了民族语言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以人为本的教材。语文教材由原来的“教本”转变为“学本”,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材和学生是对话关系,不再是学生的“支配者”和“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和“商谈者”。这体现了人性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课程内容真正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出发,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过有意义、有尊严、健康的、负责任的生活;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安排教材结构,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符合人的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灵去想,从学生文化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教材所设计和选择的内容,考虑的是为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例如在《明天不封阳台》一课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文化和心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封不封阳台”,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如何对待自己喜欢的生命、人类和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三、以人为本的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教师所教的,都是我们关心的生活、学习、工作、身体、心理、成长等,师生之间不必再板起面孔,只要互相尊重,可以畅所欲言。语文课程教学回归了生活,回归了社会,回归了教师和学生,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发展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坦露自己的精神,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发现、互相创造、共同成长。例如《散步》一课中,可以在师生中、学生中、父母子女中充分沟通和交流,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潜能。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给人以解放,给人帮助,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语文课程中进行的教育,恰恰就能完全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摆脱各种烦恼困惑,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并力所能及地改造自我、他人和世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过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健康的、负责任的生活,使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正是给学生最大的帮助、给学生最重要的服务。
五、以人为本的师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将使平等、尊重、关爱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师生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渐渐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相长,认识观念将渐渐转化为实践,会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激励,师生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是人生和人性中最美好、最温暖的阳光,这又怎能不促进师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呢?
在新课改的伟大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热爱新语文课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改进我们的教育,让教育真正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正以人为本,教好书,育好人,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乐观、自信、健康、奋进的新时代的青年。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新课程中凸现出的思想品德功能更能适应道德教育的要求,是中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主渠道。但德育教育却由“道德教育”转向了“道德学习”,由“培养论”转向了“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而是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和需要的大前提下,去引导学生的道德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德育没有必须,没有压制,充分尊重人性,符合人的需要。如在《生命的意义》一文中,通过搜集和交流名人、伟人、科学家等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让人受益无穷,这样虽死犹生,其生命价值获得了更长的延长、更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地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去追求生命的质量。要由远离生活的德育,转变为生活德育,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走进学生文化。《“诺曼底”号遇难记》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道德生活,在道德生活中学习道德,将道德学习和道德生活融为一体。生活道德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育和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拓展,有利于道德学习和人性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渗透了民族语言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以人为本的教材。语文教材由原来的“教本”转变为“学本”,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材和学生是对话关系,不再是学生的“支配者”和“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和“商谈者”。这体现了人性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课程内容真正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出发,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过有意义、有尊严、健康的、负责任的生活;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安排教材结构,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符合人的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灵去想,从学生文化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教材所设计和选择的内容,考虑的是为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例如在《明天不封阳台》一课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文化和心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封不封阳台”,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如何对待自己喜欢的生命、人类和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三、以人为本的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教师所教的,都是我们关心的生活、学习、工作、身体、心理、成长等,师生之间不必再板起面孔,只要互相尊重,可以畅所欲言。语文课程教学回归了生活,回归了社会,回归了教师和学生,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发展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坦露自己的精神,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发现、互相创造、共同成长。例如《散步》一课中,可以在师生中、学生中、父母子女中充分沟通和交流,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潜能。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给人以解放,给人帮助,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语文课程中进行的教育,恰恰就能完全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摆脱各种烦恼困惑,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并力所能及地改造自我、他人和世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过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健康的、负责任的生活,使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正是给学生最大的帮助、给学生最重要的服务。
五、以人为本的师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将使平等、尊重、关爱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师生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渐渐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相长,认识观念将渐渐转化为实践,会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激励,师生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是人生和人性中最美好、最温暖的阳光,这又怎能不促进师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呢?
在新课改的伟大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热爱新语文课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改进我们的教育,让教育真正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正以人为本,教好书,育好人,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乐观、自信、健康、奋进的新时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