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市场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的数量
越来越多,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据笔者了解,企业对自身盈余管理的质量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有密切关系,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方向和发展决策。本文将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及现状出发,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进行初步探析,希望能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企业 盈余管理 行为分析 治理策略
一、引言
目前,伴随企业数量增多出现的问题,是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日益频繁,盈余管理行为的质量逐渐发展成为企业发展、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盈余管理的出现,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导致投资者、企业自身遭受重大损失,甚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据笔者了解,盈余管理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有些大型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盈余目标,甚至不择手段调节会计利润,误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作出相关决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盈余管理手段极有可能成为企业会计的一种违规行为,增加企业的道德风险。
二、企业盈余管理现状及原因
从历年企业年报检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如何解决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人不同,往往更容易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中表现出过度自信,有研究认为,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项目盲目乐观,很容易认为资本市场低估或高估公司价值,从而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扭曲企业投资行为。
第二,企业管理者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现代化的企业改革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所分离,管理者极有可能不是企业的股东,甚至与股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企业为了正常运行、发展壮大所雇用的管理型人才。但在聘用过程中,管理者是否努力不在企业可控制范围,因此,以企业营收、报告净收益等方式来衡量其工作效益,同时作为管理者的报酬,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能够鼓励管理者努力工作。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扩大自身利益,通常会采取一些合法的、有力的增加利润的政策,那么内部的管理人员就会控制盈余管理行为获取利益。
第三,企业为了减少税收。企业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是财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进行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税收,通过充分利用税法体系的不健全现状、税收政策的优惠,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虽然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等应缴税务时,使用的是税务会计规定,能够缩小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还是有一些企业解读会计政策,通过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融资。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融资渠道单一,通常采用银行贷款的手段来确保金融安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大银行严格了对企业的贷款制度和标准,风险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逐渐发展成为贷款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他们不能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为企业融资,只有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无论是其短期经营目标,还是长期经营目标,都需要通过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获得银行融资。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有资产重组、会计估计、资产评估等,具体如下:
其一,资产重组通常是企业为了调整资本结构,将产权和股权置换,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寻求战略转移的机会,不断优化经营结构和发展方向,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一些非上市企业把盈利较高的部分、较为优质的资产与上市企业的资产互换,甚至让利给上市企业,然后上市企业再将非上市企业的资产优化组合,高价售出自己闲置的资产。
第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又一表现形式是利用会计估计的方式,目前我国会计政策不是特别的全面、详细,但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和操作性。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往往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这样既是在合法的范围,又为满足了管理者提高企业自身利益的需求。例如,管理者会根据人们对会计估计方式的判断,随意改变对会计政策的解读和运用,如提前或者延后确认营收、折旧方法的选择等等。
第三,资产评估的方式有利于经营不利的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当企业的资产出现情况时,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的账务及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将资产优化升值,以此来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而改善资产状况,通过账务处理等方式来掩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四、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对策
1.加强对企业表外信息的监督。盈余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会计政策不全面性的特点,对一些信息进行随意改变,甚至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企业通常使用关联方交易等方法改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附注在会计报表之后,重点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判断,较为常见的就是关联方交易问题。据笔者了解,关联交易与企业间法律密切相关,单独分析关联交易有些困难,部分企业在法律上并没拥有交易公司的股权,报表中也没有体现相关信息,却在交易中试图控制交易公司的形式。因此,在账目数额较大、合并信息不详细的报表,要全面关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意外的信息及交易,要做全面、重点研究,并研究其为企业利润的贡献份额。
2.完善会计体系、会计政策。一些企业利用人们对会计政策的不可判断性,在非货币性交易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发挥空间。要想发挥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的积极效用,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体系,完善会计监督,这样就可以縮小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空间,规避到界限范围外。同时,利用会计准则对企业进行约束,还需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准确性、实操性等,既要完善传统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又要处理好会计准则与企业现状之间的关系,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保障会计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国际性,尽可能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导企业管理者错误决策的现象。
3.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主要是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其实质是权利、责任的具体划分。目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且缺少相互牵制的机制,即使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例如经理与会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的虚假信息等。因此,企业必须要完善治理结构,减少这种时间发生的概率,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综合治理,防止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作用,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的职权和义务,使得企业各岗位都能发挥效应,协调运转。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渠道单一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诱因,笔者认为,要想治理盈余管理,还需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如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企业互通、减免税务等等,以此来减少企业的负担。企业不必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去做虚假的资产评估,以此来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目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屡屡出现,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理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晓蕾.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 (11) :147.
[2]梅洁,张明泽.基金主导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基于内生性视角的考察[J].会计研究.2016 (4) :55-60.
[3]王玉春,张玲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对信贷融资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 (4) :90-97.
[4]袁建国,程晨,后青松.政府失业治理、劳动力成本与企业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 2016 , 29 (4) :2-16.
[5]董淑兰.高雪.企业战略视角下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北方经贸.2017 (1) :87-88.
[6]芦笛.税收-会计差异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J].科研管理.2017 , V38 (5) :98-106.
作者简介:杜艳(1975.12—)女。民族:汉。 会计师(中级)。专科。企业盈余管理 。
越来越多,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据笔者了解,企业对自身盈余管理的质量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有密切关系,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方向和发展决策。本文将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及现状出发,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进行初步探析,希望能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企业 盈余管理 行为分析 治理策略
一、引言
目前,伴随企业数量增多出现的问题,是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日益频繁,盈余管理行为的质量逐渐发展成为企业发展、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盈余管理的出现,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导致投资者、企业自身遭受重大损失,甚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据笔者了解,盈余管理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有些大型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盈余目标,甚至不择手段调节会计利润,误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作出相关决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盈余管理手段极有可能成为企业会计的一种违规行为,增加企业的道德风险。
二、企业盈余管理现状及原因
从历年企业年报检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如何解决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人不同,往往更容易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中表现出过度自信,有研究认为,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项目盲目乐观,很容易认为资本市场低估或高估公司价值,从而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扭曲企业投资行为。
第二,企业管理者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现代化的企业改革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所分离,管理者极有可能不是企业的股东,甚至与股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企业为了正常运行、发展壮大所雇用的管理型人才。但在聘用过程中,管理者是否努力不在企业可控制范围,因此,以企业营收、报告净收益等方式来衡量其工作效益,同时作为管理者的报酬,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能够鼓励管理者努力工作。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扩大自身利益,通常会采取一些合法的、有力的增加利润的政策,那么内部的管理人员就会控制盈余管理行为获取利益。
第三,企业为了减少税收。企业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是财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进行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税收,通过充分利用税法体系的不健全现状、税收政策的优惠,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虽然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等应缴税务时,使用的是税务会计规定,能够缩小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还是有一些企业解读会计政策,通过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融资。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融资渠道单一,通常采用银行贷款的手段来确保金融安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大银行严格了对企业的贷款制度和标准,风险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逐渐发展成为贷款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他们不能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为企业融资,只有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无论是其短期经营目标,还是长期经营目标,都需要通过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获得银行融资。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有资产重组、会计估计、资产评估等,具体如下:
其一,资产重组通常是企业为了调整资本结构,将产权和股权置换,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寻求战略转移的机会,不断优化经营结构和发展方向,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一些非上市企业把盈利较高的部分、较为优质的资产与上市企业的资产互换,甚至让利给上市企业,然后上市企业再将非上市企业的资产优化组合,高价售出自己闲置的资产。
第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又一表现形式是利用会计估计的方式,目前我国会计政策不是特别的全面、详细,但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和操作性。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往往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这样既是在合法的范围,又为满足了管理者提高企业自身利益的需求。例如,管理者会根据人们对会计估计方式的判断,随意改变对会计政策的解读和运用,如提前或者延后确认营收、折旧方法的选择等等。
第三,资产评估的方式有利于经营不利的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当企业的资产出现情况时,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的账务及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将资产优化升值,以此来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而改善资产状况,通过账务处理等方式来掩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四、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对策
1.加强对企业表外信息的监督。盈余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会计政策不全面性的特点,对一些信息进行随意改变,甚至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企业通常使用关联方交易等方法改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附注在会计报表之后,重点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判断,较为常见的就是关联方交易问题。据笔者了解,关联交易与企业间法律密切相关,单独分析关联交易有些困难,部分企业在法律上并没拥有交易公司的股权,报表中也没有体现相关信息,却在交易中试图控制交易公司的形式。因此,在账目数额较大、合并信息不详细的报表,要全面关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意外的信息及交易,要做全面、重点研究,并研究其为企业利润的贡献份额。
2.完善会计体系、会计政策。一些企业利用人们对会计政策的不可判断性,在非货币性交易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发挥空间。要想发挥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的积极效用,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体系,完善会计监督,这样就可以縮小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空间,规避到界限范围外。同时,利用会计准则对企业进行约束,还需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准确性、实操性等,既要完善传统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又要处理好会计准则与企业现状之间的关系,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保障会计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国际性,尽可能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导企业管理者错误决策的现象。
3.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主要是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其实质是权利、责任的具体划分。目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且缺少相互牵制的机制,即使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例如经理与会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的虚假信息等。因此,企业必须要完善治理结构,减少这种时间发生的概率,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综合治理,防止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作用,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的职权和义务,使得企业各岗位都能发挥效应,协调运转。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渠道单一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诱因,笔者认为,要想治理盈余管理,还需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如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企业互通、减免税务等等,以此来减少企业的负担。企业不必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去做虚假的资产评估,以此来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目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屡屡出现,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理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晓蕾.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 (11) :147.
[2]梅洁,张明泽.基金主导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基于内生性视角的考察[J].会计研究.2016 (4) :55-60.
[3]王玉春,张玲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对信贷融资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 (4) :90-97.
[4]袁建国,程晨,后青松.政府失业治理、劳动力成本与企业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 2016 , 29 (4) :2-16.
[5]董淑兰.高雪.企业战略视角下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北方经贸.2017 (1) :87-88.
[6]芦笛.税收-会计差异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J].科研管理.2017 , V38 (5) :98-106.
作者简介:杜艳(1975.12—)女。民族:汉。 会计师(中级)。专科。企业盈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