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腊月二十八,杨春生带着老婆女儿回来已是晚上八点。乡下的夜漆黑一团,老妈还没睡,先是搂着两个孙女抹了一番眼泪,然后蹒跚着去端焐在锅里的饭菜。疲惫不堪的杨春生没有一点儿食欲,把大包小包从车上提下来,进房间时险些趴扑一跤。低头看时,发现房里的水泥地面一块块凸起来了,全是手指粗的裂缝。杨春生吃惊不小,蹲下掰开一块水泥,下面全是盘根错节的竹鞭——原来是屋后面的竹子作怪,它们大概是看到这间房里没住人,不知什么时候从地下潜伏进来,只等春天的到来了。杨春生用脚踢了踢竹鞭,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跟往年一样,杨老太知道两个儿子回来过年,老早就在自己房里铺了一张床。杨春生让大女儿跟奶奶睡,小女儿跟他们夫妇睡。老幺一家不用管,这几年回来都是去镇上开房。但今年情况有了变化,老屋除了堂屋就东西两间房,已成人的大女儿不愿跟奶奶睡了,小女儿更是一百个不愿。做不通女儿的工作,吃过晚饭,杨春生让老婆带两个女儿睡,自己到老妈房间睡。
老妈临时搭的小木床榫头早已松散,还缺了一条腿,用几块红砖撑着。杨春生一坐上去,床就歪叽一声,几块红砖哗啦啦垮了,他只好打了手电去外面重新弄来几块红砖。杨春生睡在床上,望着黑暗中的屋顶,想起此刻正在从北京赶回来过年的老幺一家,禁不住又叹了口气,他心里却有一个念头,像浮在水缸里的葫芦,怎么也按不下去了。
趁老幺这次回来,一定要把这事儿落实了。杨春生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这样想着,心里下定决心,听到鸡叫才慢慢睡着。
大年三十,平时在自家过年的大哥一家也来了,所以年夜饭甚是热闹。虽然准备了两桌,但由于家里只有一张八仙桌,杨春生只好把一扇旧门板用两条板凳擱起来,一大家几十口人虽然吃了顿团年饭,但那场面简直就像在民工棚里吃大锅饭。杨春生心里极不是滋味。三杯白酒下肚,他终于把在心中憋了很久的一句话说了:“大家都听着啊,明年的团年饭我保证不这样吃了,清明回来我就做新屋!”
一桌子饭菜热气腾腾,大家吃喝着说笑着,根本没人接杨春生的话茬,他的话被桌上几个火锅的热气和大家的说笑声淹没了,就连自己的老婆也好像没听到——或许她听到了,但这个话题她不知听杨春生说过多少遍了,在她看来,只当是老公又放了一次屁。
而这回,杨春生是说得非常坚定的,他之所以在团年饭桌上说,是因为老幺两口子在饭桌上,故意说给他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谁知他们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好像也不曾听见。
杨春生记得,前年国庆节,他跟老幺都回来了。话题扯到老屋,杨春生说:“老幺啊,这屋实在住不得了,我想重新做一做。”弟媳马上接口道:“哥的想法好啊,我举双手赞成,做的话我们出一半钱。”杨春生当时愣了一下,但只是几秒钟,回过神来后连连说:“好啊好啊,我们兄弟合伙做,让老妈再住几年好屋,现在这老屋太丢人了。”老幺还是没吭声,他从小就是那种说话要慢几拍,也不轻易表态的人。弟媳又说:“老家山清水秀,空气好,做个像样的屋,我们退休了都来养老。”“我正是这样想的呢。”杨春生听了弟媳的话,心里不禁有些感动。他没想到,在北京四环五环都有房子的弟媳竟有在婆家做屋养老的想法,老婆要是像她多好啊。
杨春生的老婆却一直反对在老家做屋,她理由有三:大女儿马上要去美国做交流生,虽说不要自费生那么多钱,但一年开销至少也要二十万;小女儿还在读初中,以后用钱是个未知数;第三个理由是她现在已经不适湖南水土,退休后不可能回去了。杨春生知道,老婆反对他做屋最大的因素是对婆家——他的这个乡下老家没有半点感情。虽说同是湖南人,老婆从小在县城长大,一点儿都不喜欢乡下。她嫌乡下脏,更看不起那些婆婆妈妈,别说跟她们玩,每次回来,话都不愿跟她们多讲一句。
“退休了还是回乡下好,你看人家美国,有钱人都往乡下跑,我们有这现成的条件,总不能白白丢掉吧?”自从过了四十岁,杨春生就有了在老家做屋的想法。是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作怪,还是田园情结驱使?也许两者兼备。他经常给老婆洗脑,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她同意在老家做屋。但老婆就是不进油盐,说多了她会激动起来,朝杨春生吼:“做做做!做什么鬼?那屁地方蚊子起堆,鸡屎遍地,夏天热死人,冬天冻死狗,到底好在哪里?”“你看到的是现状,如果屋做好了,装上空调,牵上网线,种上花草,鸡鸭归笼,不就跟别墅一样,哪会像你说的?”杨春生总是这样向老婆描述着理想中的新家。“就算你做了屋,到时回来还有几个朋友?你跟他们有共同语言?总不能天天跟他们谈鸡说鸭,打牌买码吧?”老婆每一次都会这样说杨春生。
面对老婆无数反对的理由,杨春生长叹之后却并不灰心。他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不急,慢慢来,做老婆的工作只能文火炖猪头,反正离退休还有十多年。杨春生摸透了老婆的脾气,在很多重大事情的决定上,如果持不同意见,只要你固执,她也会放点让,毕竟是几十年夫妻,彼此太了解了。
那天晚上,当杨春生把弟媳想合伙做屋的想法告诉老婆时,她的眼睛立刻睁得像铜铃。“那你让老幺做好了!”“为什么?”杨春生问。“要是跟他们住在一起不害死我啊?天天深更半夜不睡,上午十一二点不起,衣不洗饭不做,到时我来伺候他们?再说,合伙做的话,到时屋的产权怎么定?我们百年之后,屋是归他儿子还是归我们女儿?”几句话把杨春生噎在那儿了。老婆说得也有理啊,抛开前面的话不说,合伙做的话,今后屋的产权问题是得考虑呀,我们这一代不争,谁能保证下一代不争?做两层的话,谁住楼上谁住楼下?共用一个厨房的话,谁先做饭?总不能在一口锅里吃吧。看来这合伙做屋的事行不通呢。“好啦好啦,她也只是说说而已,又不是老幺说的。”在杨春生看来,老幺肯定不会有在老家做屋的想法了,他在北京有两套房,老婆又是大城市的,怎么会到偏僻的乡下做屋?除非是鬼打癫了。也许只有自己才一直有做屋的情结吧。
可以说,十年前,也就是杨老太八十寿诞的时候,杨春生就动了做屋的念头。那天,尽管门口摆满了小车,宾客盈门,但杨家的那份喜庆热闹,给人的感觉就是像一个老妇脸上突然涂满了脂粉。 那时候,耳朵垸只要是有点能力的人家都大兴土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发生巨变,先是所有的泥巴路实现了硬化,再就是网络开通到户。在东莞深圳的第一代打工者告老归来,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做屋。一时间,各种广式浙式欧式房子如雨后春笋,耳朵垸简直成了别墅区。杨春生的左右邻居把屋做起来后,他的老屋一夜间就低到了尘埃里。
这十年,杨春生每回一次老家,看到一年比一年陈旧下去的老屋,总会动做屋的念头,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可是每一次说起做屋,反对的不止老婆,还有老妈。杨春生知道,老婆的工作遲早会做通,老妈却是横阻在他面前的一块顽石。
杨老太反对儿子做屋的理由也有三个。一是喻瞎子算过,老屋拆不得。
杨春生兄妹五人,他排老四。他和弟弟老幺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都混得人模人样。哥哥顶父亲的职吃上国家粮,虽然后来下岗,做点小生意,比不上两个弟弟,但他两个儿子争气,研究生毕业后都进了央企。杨春生的两个姐姐也嫁得好,儿子女儿个个出人头地。五兄妹十个小孩最不会读书的也是上的“211”大学。垸里无人不说,杨家屋场风水好,出了一屋人才。虽然话中透出嫉妒,但在杨老太听来,每一句都让她舒坦。也基于此,杨老太在垸里的形象日益高大,老年人称她“诰命夫人”。垸里的喻瞎子最喜欢到杨家坐,为讨得杨老太的喜欢,天天在她面前吹口水,说他三十年前就算过,杨家屋场风水方圆十里无人比,今后还要出大官,老屋不能动。只有杨春生知道,喻瞎子这样做是想拉杨家做个伴,因为耳朵垸只剩杨春生和他家两个老屋了。
杨老太反对儿子做屋的第二个理由是,她都八十了,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哪天眼睛一闭走了,做个空屋搁在这里只能养老鼠,等到儿子退休回来,再好的房子也旧了。
杨老太的第三个理由是,如今做屋没有半年做不起,要是做的话,这半年她住哪里?住到别人家,死在别人家怎么办?老太太指的别人家包括两个女儿家。耳朵垸的乡俗,老人只能死在自己儿子家,万一死在外面也不能抬进自家屋里,对后人不利。所以,自七十五岁后,杨老太就连女儿家也不住了。
为了实现做屋的宏伟计划,杨春生首先必须逾越老妈这一关,而要逾越老妈这一关,必须先封住喻瞎子的嘴巴。
喻瞎子大字不识几个,不明不白瞎眼后就变得神神道道,自吹有了先知先觉的功能,其实这是他失去劳动能力后骗吃喝的伎俩。村里没有几个人信他的装神弄鬼,喻瞎子只能在婆婆姥姥中间混。杨家对喻瞎子来说是一块肥肉,也是他天天必去的地方。杨老太乐得喻瞎子天天来跟她说话,每次都会拿出西湖龙井来招待。喝了好茶的喻瞎子嘴巴更像抹了蜜,说出来的全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些恭维话。杨家屋场好风水、老屋不能拆的告诫就像神谕让杨老太铭记在心。
最近几年,杨春生每次回来,都不忘带一条两百多块的芙蓉王给喻瞎子。这样做一是感谢他每天来陪老妈说话,二是想以此慢慢来封喻瞎子的嘴。
正月初六,杨春生就要回深圳上班了,为了彻底堵住喻瞎子的口,初五的晚上,杨春生特意去给喻瞎子拜年,一进门,杨春生就把两张一百元的钞票拍在喻瞎子手里,喻瞎子高兴得不行,又是喊老婆端椅子,又是喊泡茶。东南西北扯了一阵,杨春生回到正题上。“半仙啊,你是我家老友了,如果我要做屋,你可要帮我好好算算。”“那当然,那当然!”喻瞎子听到杨春生称他半仙,更是受宠若惊,立马坐得笔直。杨春生说:“我可是说真的,清明就做,你能现在就帮我算算吗?”“没问题,没问题。”喻瞎子当即装模作样掐着指头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翻了翻那只有白珠子的瞎眼说:“春生啊,不是我老喻吹牛皮,你只要照我说的来,新屋的风水会比老屋更好。”“一定照半仙的,屋做好后再给你一个大红包!”杨春生要的就是喻瞎子这句话,他也知道喻瞎子会如此说。他的欲望并不大,也许就是几包烟。
从此以后,喻瞎子再也不在杨老太面前说老屋不能拆的话了。
但杨老太还是犹豫不决,她反对做屋的最后那个理由似乎力量更加强大。她怕死在别人家,而实际上呢,她的身体看不出一点儿问题,而老屋却是破败不堪了。
白蚁已侵蚀到了顶梁,屋顶不时有木屑往下掉,瓦下的那层油毛毡里,往年是老鼠嬉戏的地方,晚上睡在床上可听到轰隆隆来回像跑马一样的声音,而现在,由于那层油毛毡脱落,老鼠都无处栖身了。
屋是非做不可了。
二
杨家五十年前迁到耳朵垸,先后做过三次屋,现在的老屋是杨春生九十年代初做的。
耳朵垸有句俗话:做屋造田,彻夜不眠。作为世世代代扯牛尾巴的种田佬,一辈子的追求,莫过于做个好屋。但在耳朵垸,由于祖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难民,能住上土砖瓦屋的人家,在杨春生童年的记忆里都不曾有。耳朵垸是围湖圈出来的,说得直白点就是,土地都是原来的洞庭湖,哪怕挖地三尺,也碰不到一块硬物。垸里最好的屋是队里的仓库,土砖墙、燕子瓦。
杨春生听老妈讲,杨家刚搬到这里时,屋是用芦苇扎成的人字棚,大姐二姐就在那个棚里出生。这种小窝棚现在只在冬季砍伐芦苇时还能看到,是苇工临时避风挡雨的地方。到六十年代,杨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茅屋。
在杨春生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垸里家家户户都是清一色的茅屋。墙全是芦秆上面绞上稻草,一束一束密密挨成。屋的主架是比大碗粗不了多少的树木(新垸树木稀缺)。主架形成后,用牛屎混合稀泥糊在苇墙上,干结后就成了一面墙。屋上盖的全是稻草。这样的茅屋冬天湿冷,夏天闷热,唯一的优点是有安全保障,即使碰上几十年一遇的风暴,倒下也不会伤人。
茅屋上的稻草顶多只能用一年,每到秋天就得请人用新稻草修补,称之“盖屋”。盖屋这活儿不是人人都会,不会盖屋的人漏雨,会盖屋的人也是一门手艺,尊称“茅匠”,专盖茅屋的匠人。
耳朵垸盖屋手艺最好的是汤满爹,杨家一年一度盖屋的活儿都请他。虽称为匠人,茅匠却不同于木匠、石匠,是不用给工钱的。小时候,杨春生最盼望的就是家里盖屋,盖屋就可以吃到好的。盖屋要杀鸡,再小气的人家也得杀。盖屋的活儿累,茅草丛里尽是“屋毛虫”,腐烂的稻草气味熏鼻,灰尘迷眼,半天下来就是一个黑人。盖屋不杀鸡,落雨顶簸箕,这是耳朵垸人说的,意思是告诫当家人盖屋时千万别小气,若是小气不杀鸡给茅匠吃,得罪了茅匠,他们不高兴了,随便使点手脚,落雨天你就得准备簸箕接漏。 杨老太那时称杨嫂,大方好客,汤满爹每年盖屋,必早早杀一只不听话的大公鸡,一锅炖了。但汤满爹心实,他知道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那钵子里的鸡,不停地搛了给他们,自己光喝酒吃饭。杨春生兄弟像从饿牢中放出来的,鸡骨头也会啃得嗞嗞有声。有时饿相实在难看,杨春生兄弟少不得挨爹的丁弓。
吃完饭,汤满爹又上屋开始忙碌。这时,杨春生兄弟常常顺了梯子爬到屋上玩。茅屋不高,杨嫂在下面拿了竹篙却打不着,只能是威吓怒骂。她怕儿子们踩烂屋顶。杨春生喜欢爬到屋上看汤满爹盖屋。那时的汤满爹,因为喝了酒,脸如关公,一边劳作一边唱歌:槽房作匠放酒忙咧,清早下河洗酒缸,鲇鱼醉得张起口咧,鲤鱼醉死在沙滩……白花花的太阳照着快活的汤满爹,让童年的杨春生心中萌生了一个巨大的理想:长大了一定要学茅匠,像汤满爹这样的茅匠。茅匠不但快活,重要的是餐餐有鸡吃。但后来杨春生很快就放弃了那个理想。有年春天,洞庭湖上突然刮起罕见的龙卷风,看着看着就卷到了耳朵垸,几十户人家的茅屋眨眼间就被撕碎、卷起,像一根根鸟毛飞向天空,直至无影无踪。男女老少吓得全部躲到生产队的仓库里。被妈妈抱在怀里,吓得战战兢兢的杨春生就是在那一刻放弃心中坚定了多年的理想的——长大别学茅匠了,茅屋盖得再好也挡不住一阵风;也不要做茅屋,一定要做个像生产队仓库这样的砖屋。
杨春生现在都觉得奇怪,小时候风特别频繁,也特别大。每遇刮大风的天气,杨嫂就要孩子们躲到床底下,把脚盆反扣在堂屋正中,上面放一把米,再压一个秤砣,口里不停地念菩萨保佑。杨春生那时不懂事,在床底下看到这一幕,老问在米上放秤砣做什么。妈却示意他闭嘴,不许说话。当然就是说话也听不清,风的狂吼声实在太大了,整个世界都是风声。大风过后,杨嫂才告诉儿子,秤砣四两压千斤,有它压着屋就吹不坏了。但每次大风过后,屋顶都要揪去一半稻草。
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杨春生放学回来,见家门口停了几辆马车,很多邻居在帮忙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那红色的,一片片比作业本大,比书本厚的东西叫瓦。这也是耳朵垸大部分人第一次看到红瓦。杨春生当然也是第一次,还第一次见到了马和胶轱辘的马车,以前只在电影中见过。听大人说,这些瓦运来可不容易,它们来自八十多里外的七里山,早上装了瓦后,要上轮渡,过洞庭湖后,再上公路,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才能运到这里。
那天晚上,杨家热闹非凡,马车夫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横七竖八倒在临时开好的地铺上。他们歇一晚后,第二天吃了早饭才驾着空车回去。
杨家率先在稻草上盖起了瓦。大风再也掀不动杨家屋上的稻草了。
1978年,杨春生已读初一,哥读高中,二姐还没出嫁,三间茅屋再也住不下这么多年轻人了,在二姐的强烈要求下,杨家要率先拆茅屋做砖屋了。
杨春生爹用多年的积蓄买回了八十根杉木檩子。有了檩子,屋就等于做好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板砖了。
那时的土砖比现在的红砖要大十倍,制作方法是将塘泥加上谷壳,牵来水牛踩匀,然后用木模一块块放出来,晒上十天八天即成砖。一块砖的形成费时费力,通常要抢在秋天少雨之际,如果还没晒干,遇上一场暴雨便前功尽弃。
只读了小学三年级的二姐爱看报,她从《湖南科技报》上看到一种做砖的新方法:先在一丘收割后的田里清理禾蔸,让田泥干至一定的硬度,日夜碾轧,火候到了,用切刀纵横切割划线,再用铲刀铲起砖块。
二姐照报纸上的地址跑到省城长沙买回了铲砖刀。
终于等来了秋天。杨春生每天一放学就跟二姐和哥去背石磙。垸里人不知杨家姐弟在干什么,听说是做砖都赶来帮忙。这可是垸里的新鲜事,如果这种方法做砖成功,将给耳朵垸的住房变化竖立历史丰碑。开始时,田泥未干,禾蔸没有压下去,背石磙要七八个人。但漂亮能干的二姐有的是人氣,每天都有使不完力气的小伙子争着来背石磙。几天后,即使只有三个人,也能背着石磙飞跑了。又过了几天,便不要人背石磙了,牵来水牛,套上石磙来回碾轧。田泥很快成了一个巨大的、坚如铁板的整体。接下来便是切割、起砖、翻晒。一丘田十来天后就变成了几千块砖,在垸里人看来,这简直是奇迹。谁都向二姐竖大拇指。那把铲砖刀后来便借来借去,再也没有回过杨家。
这种砖即使不晒也可砌墙,晒干当然更好。遇下雨天,家家户户都会有人跑来帮忙码砖盖砖,眨眼间,田里便竖起了十几排砖墙。
入冬,杨家掀了茅屋,动工做砖屋了。
耳朵垸习俗,哪家做屋,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地去帮忙,家里没人来的,搬来一个南瓜或提来十几个鸡蛋。主人家则杀鸡宰鸭招待帮忙的;除一日三餐,上午下午还有红枣煮甜酒。上上下下一派红火,热闹程度堪比过节。
杨家这次做屋的工序跟过去完全不同,红瓦下的茅草再也不用了,换上了油毛毡上钉挂瓦条。茅匠们都老了,靠边站。拿砌刀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有了砌刀、角尺、拉线;砌一块砖时,左削削、右砍砍,好牛气的样子。他们也有了好听的名字——砌匠。
杨家做屋,为头的是汤满爹的儿子建国。建国的手艺好,砌墙从不拉线,也不用角尺,墙不但砌得直,而且里外一样光。建国力气大,可以将一块重达四十斤的土砖轻松抛上一丈三八的垛,也可以蹲在墙头,轻而易举地承接下面抛上来的砖。建国在垛上每接一块砖,下面都会发出阵阵喝彩。
杨家做屋有七八把砌刀,第三天就上梁了。上梁这天更是热闹,众人将贴上红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春生爹在供桌上摆上鱼、肉、鸡、蛋、豆腐、香烛,拜祭完毕,向天地祖宗敬酒。随后便由众人把正梁用绳拉上去。这时,鞭炮响起,建国手提雄鸡,一刀下去,鸡血喷溅在梁上,声如洪钟喝道:“伏以呀!”下面众人应道:“好啊!”“手提金鸡凤凰叫。”“好啊!”“祭梁金鸡吉星到。”“好啊!” 祭梁完毕,是抛梁,刚刚几杯酒下去的建国已是满脸红光,他一边将糖果、花生、发饼从梁上抛向四周,一边喝道:“抛梁抛到东呀,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呀,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呀,子孙代代做状元……”男女老少笑着、叫着,口里应着好啊、好啊,一边哄然而抢。 杨家四间砖屋高大、宽敞。也许是应了建国的口风,杨家五兄妹个个有出息,从砖屋里走向社会。除了杨春生爹只活到七十一岁有点美中不足,杨家真是什么都顺风顺水。
生活在变,一切都在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那么一天,已是吃公家饭的杨春生从单位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垸里几乎全是红砖瓦屋了,还有几家万元户盖上了楼房。杨家的土砖屋夹在中间,显得那么的矮小、破旧。土砖屋彻底老了,墙外百孔千疮,屋内潮湿阴暗,墙脚长满青苔,角落蛛网纵横,檩子上出现了白蚁,随时有坍塌的危险。那时杨春生爹刚去世,老妈不愿意离开老屋,杨春生决定将土砖屋拆了做红砖屋。虽然不到一万块钱就可以做好,但当时杨春生参加工作没几年,工资还要供老幺读书,手上根本没有一分钱。为了做屋,杨春生只好去找当时是万元户的二姐借了五千块。好在瓦、檩子和门窗还能利用,五千块钱也可以勉强动工。
三万块红砖买来了,石灰水泥也买来了,自留地里几十根水杉树也刨了。旧屋在乡邻的帮助下,一天就清拆干净。但这时做屋必须请专业的瓦匠了,过去的茅匠、砌匠再也派不上用场。
动工的前夜,一个后生来到杨春生家,要求把做屋的活承包给他。后生是汤满爹的孙子,建国的儿子汤文。
“做屋可是大人干的事,你才几岁啊?”杨春生有些不信任地问。
“叔可别小看我,我十七了,初中毕业后就学瓦工,做过好多屋了。”
汤文看到杨春生不相信似的,便说垸里谁的屋是他做的,谁的墙是他砌的。一边说着,拿出一个红本本。杨春生一看,本子上面印着“三级泥瓦工”。
“看不出你小小年纪就这样能干了,那我就包给你吧,多少工钱?”
“工钱嘛,叔就看着给啦。”说到工钱,汤文的样子有些腼腆。
看到汤文可爱的样子,杨春生仿佛看到了纯朴的汤满爹和建国,心中的踏实感油然而生。
汤文的确是个出色的瓦工,虽然在他身上看不到他父亲建国的身坯,却承袭了那份敏捷。汤满爹还健在,只是背驼得像个老虾公了。他每天来看孙子的工作,抱着一根水烟袋,咕噜咕噜地吸,不时抬眼往屋上看,眼眯得细细的。建国只路过一回,昔日的“一把刀”已改行放鸭,成了养殖专业户。“这细活是后生仔的事啰。”他说。
汤文的建筑队是清一色后生仔,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听录音机里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仅仅一个星期,屋就竣工了。说不上很漂亮,但跟土砖屋比起来,那是真正的改朝换代。红砖红瓦,三大间,外加一个灶屋,还有一个小院子,地板上打了一层薄薄的水泥。
新屋落成后,杨春生宴请所有瓦工。其实并没有谢工宴这个环节的,是杨春生主动提出来的。他接了汤家祖孙三代,但只来了汤满爹和儿子建国,汤文和他的队伍临时没来,说是又承包了新工程,没有时间来。
“好酒,好酒……”汤满爹那天喝得胡言乱语。酒宴从下午五点吃到满月升起。在杨春生记忆里,这酒宴多少有点冷清,没有当年汤满爹和建国给他家盖屋、砌屋的热闹场景了。
月光下新屋虽然高大牢固的样子,但杨春生想,时代在前进,一切还会变,这高大牢固的红砖瓦屋还会有再拆的一天。
三
杨春生虽是次子,却一直充当老大的角色。早年老爹退休时,哥顶老爹的职吃上国家粮。哥三年学徒,基本上一分钱没存,反而是杨春生支撑着这个家。那年高考落榜,杨春生回乡务农,恰遇大集体解散,他种了十几亩田,日子一下子红旺起来。杨春生记得次年哥结婚时,他卖了一万多斤谷子,杀了两头肥猪,干了自家鱼塘,捉了几百斤鱼上来。他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哥则穿得干干净净当新郎。垸里人笑他哥哥结婚弟弟出力。老幺考上大学那年,杨春生爹去世,这年杨春生也考上了合同干部,全县在回乡青年中招录十个“五大生”,杨春生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报名,没想到竟然考上了。这喜讯当时在耳朵垸不亚于考上大学。过了几天,他就到镇政府办公室当了秘书。
第一次领到工资,杨春生全部交给了老妈,他对老幺说,老弟啊,我的工资都交到妈手里了,那是给你读书的,哥没考上大学,你要给我争口气。老幺果然争气,后来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当时的杨春生比自己考上了还开心。随后几年,杨春生的工资几乎就是供老幺读书,一直到他大学毕业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此时的杨春生已是二十九岁的大龄青年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将土砖屋改建红砖屋时,杨春生根本不用征求谁的意见,他是一家之主,加之那时老婆女儿的户口都在村里。
现在虽然只有老妈的户口在了,但拆了老屋做新屋,在他看来,只要老妈跟老婆不反对,这是他想做就做的事。
回深圳后,杨春生天天跟老婆磨,今天跟她讲谁回乡下做了屋,明天又讲谁准备回乡下做屋,不停地把网上下载的有关做屋的链接发给她,搞得老婆都烦他。有一天,老婆突然对杨春生说:“老杨啊,我要是不同意你做屋,你只怕会得精神病,我是懒得管你了。只是有一条你要记住:把两个女儿读书的钱留出来,以后再有了钱,给我在市里买间房,退休了我住我的,你住你的!”
“夫人,一定遵命!”
杨春生知道,老婆說了这句话就等于同意他在老家做屋了,他兴奋地在老婆脸上亲了一口。
第二天,杨春生打电话告诉老妈,说了做屋的决定。老妈电话中半天才说,屋还好好的能住,你做么子硬是要做哟?无奈地挂了电话。杨老太大概也明白,儿子要做这样大的事肯定是下定决心了,自己快九十岁的人,也不应该去阻挡了。
下午杨春生接到大姐的电话,很快说到做屋的事,大姐问他准备了多少钱,做几层几间。随后问有没有征求老幺的意见。杨春生听大姐这样问,愣了一下,说:“吃年饭的时候说过了,他们没有表态。”“我看你还是问问他们,你们两兄弟,现在一个北一个南,合伙做不更好吗?退休了可以团圆。”杨春生说:“我倒是想合伙做,但秀珍不同意,怕以后妯娌合不来。”便把老婆不同意合伙做的原因说了。大姐说:“那你们就一个做一边嘛。”杨春生有些不高兴了,说:“宅基地才二十来米宽,一人十米能做个什么屋?又不是在城里,农村做个屋总要有个院子吧?总要栽几棵树吧?”杨春生对大姐一直很尊敬,那时爹妈都要出工,他跟老幺基本上是大姐二姐带大的。大姐说:“我只是希望你们兄弟和睦,别为做屋的事闹意见。”“他能有什么意见?”杨春生轻描淡写地说,却听出了话外之音——大姐是在充当老幺的说客。原来老幺也想做屋,并且对他做屋有意见了。杨春生不解,为什么吃年饭时,说到做屋,他们两口子一声不吭,现在他要做了就有了想法? 杨春生虽然有些不爽,但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他原来的确是想跟老幺合伙做的,退休后一起过也热闹些,但老婆本来对他做屋有意见,如果再加上这个因素,那做屋的事就会泡汤。再说,老婆的话也不无道理,两家人日子久了自然会生嫌隙,以后产权归属也会给子孙留下矛盾隐患。地基只有那么宽,要做只能一个人做;要么老幺做要么自己做。但真正要老幺做的话,这个优柔寡断的人又会不会下得了决心?如果再拖下去,老屋就会倒塌,再说老妈还能活多久呢?腊月初八就是老人家九十大寿,如果在那样的老屋给老妈做寿,儿子们在外混得再好又有什么面子?还有,如果老妈去世了,按政策宅基地就归村里了,这利害关系他也跟老幺说过多次。
宅基地最多就值三万块钱吧,老幺不至于跟他争这个宅基地吧?如果老幺懂政策的话,应知道宅基地不是祖业,是没有继承权的。何况老屋当年是他这个二哥做的,随后几次粉刷装修也是他一手一脚搞的。还有,老幺读书的钱也是他这个二哥供的,难道老幺这点好歹也不晓得,要来争这个小小宅基地?
杨春生算了算,把女儿读书的钱留出来,全部积蓄就八十来万,在深圳,家里只这点积蓄连小康也算不上,但在农村,八十万能做一个很好的屋了。杨春生心想,管他呢,反正两口子每月有工资,就把这八十万全用来做屋吧,要做就做一个框架结构的小洋楼。想到这里,杨春生心中又涌现出无比的自豪。那可是垸里第一个框架结构的屋啊,不但是他的面子,更是杨家的面子。现在垸里人是这样说的:杨家人在外混得再好,让老妈住个烂兮兮的屋好个屁。以后垸里人便会这样说了:看看,不服不行,杨家人就是傲,都做别墅了。
杨春生每天吃过晚饭就载着老婆到城乡接合部看房子,但看了好多都没有中意的,要不是太豪华做不起就是式样不好看。最后老婆在网上看上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图纸要三千。三千就三千吧,只要老婆满意。图纸买好后,杨春生开始物色建筑队。杨春生记得认识老家一个副镇长,便打电话要他帮忙介绍一个。谁知那个副镇长说:“现在每个垸都有自己的建筑队,各管各的地盘,你就找你们垸的好了。”杨春生听了觉得奇怪,问:“这样的话,那不是叫垄断了?”副镇长说:“是啊,这一块不存在竞争,不过你放心,价格全镇都差不多。”杨春生听副镇长这样说,不禁“啊”了一声,他想不到老家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杨春生按副镇长给的电话打到自己垸里的建筑队,接电话的竟然是汤文。想起以前两个屋都是汤家人做的,这个屋看来又可能给汤家做,杨春生心里顿时松活起来。
汤文在电话里左一个叔又一个叔,嘴巴像抹了蜜。但一说到价格,语气便变得坚定不移了。“叔啊,我們垸都是每平米四百二十元,不包滴水,按三层半算。”杨春生说:“怎么这样贵?我问过郊区那边才三百八十元,还只按三层算呢。”汤文说:“叔你听我说,我们贵是贵一点儿,但我们的小工都是本地的,早晚吃住都在自家,那些外地的,你得租屋给他们住,还得请人给他们做饭,一日三餐,七七八八算起来,成本更高。再说嘛,外地的建筑队也不来我们垸。”“那是怎么回事?”杨春生问。“我们这里都这样子,叔啊我打个比方吧,要是别人天天到你家自留地里扯菜你会允许不?”“哦哦——”杨春生想起了副镇长的话,又问了一下其他事便挂了电话。杨春生觉得汤文的报价太高了。货比三家,问问其他建筑队再说。晚上杨春生又通过同学的关系,问到邻镇一个包工头。他报的价倒是便宜些,但听说杨春生是耳朵垸的,连连说,你们那里我们不去,人太拐了。怎么拐?杨春生问。工头说,我们去年在你们那里做过一个屋,莫说赚钱,气都气饱了,不是今天电线被剪,就是明天灰桶子不见,根本做不成。
杨春生心里像灌了一口冷气,十几年前都还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难道在市场经济面前就全变了?杨春生接下来又打听了几家建筑队,听说是耳朵垸,都表示不接这个活。
看来别无选择,只能给汤文做了,眼看雨季来临,再不动工就迟了。
也许给自己垸里人做会更好些,都是屋跟前的人呢,贵就贵点吧。杨春生这样想着,便打了电话给汤文。
刚放下电话,二姐的电话来了。
二姐大春生九岁,快六十岁的人了,嫁得远,跟杨春生关系算是最好的。杨春生问二姐什么事。二姐绕了一圈后说:“你真的要做屋了?”“我图纸都买了,包工队也定了。”杨春生说。“你一个人做?”“是啊!”杨春生感到二姐话中有话。“我才跟老妈通电话,她的意思是要你跟老幺一起做。”“真是老妈的意思?那你的意思呢?”杨春生有点不高兴了。“老妈嘛,老封建,说你生的是女儿,老幺生的是儿子,你一个人做的话,百年之后,这屋就跟别人姓了。”
听到这里,杨春生眼眶一热,泪水不由得涌了出来。老妈平时总安慰他生男生女一个样,甚至还口口声声说生女儿比生儿子好,没想到要做屋时,她还是露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女儿又怎么啦,我就是要一个人做,我偏偏就要把屋传给女儿!你们有儿子的,能保证下一代又生儿子?没有儿子是我的错?不是计划生育,秀珍扯开裤子不能生几个儿子?”
杨春生火了,在电话中朝二姐吼道。
二姐也不生气,等杨春生平静下来后说:“我刚才也说了老妈,不该还有这样的思想。不过我的意思也是你们两兄弟合伙好,祖宗的地基嘛,你们两兄弟都有份,老大顶了老爸的职就不说了……”杨春生余怒未消,听到二姐又这样说,更是火冒三丈,但他极力压住火气。
“我说二姐,现在农村的宅基地,如果户口不在了就没有享有的权利,宅基地不是遗产可以继承。老幺和我的户口都迁走了,按说我和他都没做屋的权利了,我是想趁老妈还在,把屋做起来,一是让她老人家再住几年好屋,二是以后我们退休后都可以回来住。”
“既然你们的户口都迁走了,那为么子不一起做呢?”二姐又回到这个主题。
“我为什么要跟他一起做?今后好扯皮吗?老屋原来就是我的,我拆了老屋做新屋跟老幺有什么相干?”
杨春生不想发太大的火,反复陈说了自己的理由。二姐见杨春生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最后只说:“你们兄弟不闹意见就好。” “什么意见不意见?我做他就不能做,他要做我也不会给他了,当年我做这个屋的时候,找你借的钱过了七八年才还,难道你不记得了?”
…………
杨春生越说越火。挂了电话就拨通了老幺的电话。
“老幺吗?你是不是对我做屋有意见?难道你也想做屋?”
杨春生直奔主题。
“你问这做什么,你不是已经在做了吗?”电话中的老幺懒洋洋的口气。
“是啊,我买好了图纸,请好了建筑队。”
“那你还问我做什么?”
“老幺,我告诉你,我原本是想和你一起做的,但后来还是觉得一个人做好。你想想,是不是一个人做更好点?”
“当然一个人做好,以后升值了可以发个小财。”老幺阴阳怪气地说。
“你这是什么话?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能升什么值?我现在要是用这个做屋的钱买间房倒是可以升值,我是看到老屋实在太烂了,想把屋做好,大家回来都有住的地方。”
“那可不一样,再回去是住你家里了。”
“这样说来,你意见还不小啊?”
“是有意见,我没想到你这样自私。”
“我自私?这屋原来就是我做的,我拆了重做是自私?”
“但宅基地不是你的,是祖宗的,明白吗?”
“祖宗怎么了?农村祖宅是不能繼承的,它不是遗产。”
“不是遗产?如果老屋征收一百万,那我就没一分钱分了?”
“问题是这宅基地不值钱,我都问过了,就值三万块钱。老幺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你就不觉得脸红吗?就是值三万块钱,你还想分一万五?要是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打一万五给你,你有脸要吗?当年这屋是我借二姐的钱做的,为了让老妈住得舒服,这几年来,几次粉刷装修都是我弄的,光是那次改造厕所、厨房我就花了三万多块,不是为了老妈,我完全没必要花这个钱了,你说是不是?我干这些的时候,你想到过拿一半钱没有?再说,你读大学四年是怎么过来的?”
杨春生越说越激动。
“你别老拿这个说事,我早就不欠你的了。你到深圳是不是我介绍的?你现在混得人模狗样就……”
“放屁!”
杨春生的肺都气炸了。没想到老幺出言不逊,对他丝毫不尊重,多年来的兄弟情,在他那里早已荡然无存了。不错,自己到深圳的确是老幺介绍的,但后来跳了几次槽,考上公务员全是靠自己。难道这也要向老幺感恩戴德涌泉以报?
杨春生几乎一夜没睡。老婆听了这些情况,火气也不知从哪里来,安慰杨春生说,别想那么多,快点动工做吧。
早上起来,杨春生本想打个电话给老妈,说说他不想跟老幺一起做屋的事,但想到这事一扯起来会让老妈不舒服,只好算了。
四
杨春生计划把二十天年假分四次休,每次加上两头的双休,这样就变成了三十六天。
转眼到了三月,已是桃红柳绿的日子了,杨春生揣了图纸回到老家,放下行李就去找汤文。
汤家早几年就盖了两层楼房,围栏护院,院内种满花草。汤满爹已过世,建国跟老婆在家。问起汤文,建国说:“他啊,包了五六个屋,忙得天天都是摸黑回家。”杨春生问:“包五六个屋做得来吗?”建国说:“做不来也得做,如今做屋不包几个屋就赚不到钱,水泥没干做不得,墙面没干做不得,只能今天这里做一天,明天那里做一天。”
等到好晚了汤文才回。他满面通红,一身酒气,口里不停地在嚼着,后面跟一条京巴狗。见了杨春生,叫了一声叔,甩过来一包槟榔。
“我不吃这个。”杨春生接过槟榔,还给汤文。汤文应有四十来岁了,身段活像当年的建国。
“叔是怕死吧,我们吃了几十年也没事呢。”汤文打了一个酒嗝儿。
“我是真不吃呢。时间不早了,我们谈谈正事——现浇的屋你做过吗?”
“叔也太小看我了吧,行走江湖几十年,除了天安门没做过,我什么没做过哟?”
“哈哈,你这话说得。”杨春生被汤文的幽默逗乐了。
“这图纸你看看,能看得懂吧?”杨春生把做屋的图纸摊开来。
“哎呀我的叔,你这样问会让我不高兴呢,我做屋还要看什么图纸哟?”
汤文扫了图纸一眼,噗地吐掉一口槟榔,随即又往口里塞了一只,一边嚼一边说:“叔你放心,明天你就拆老屋,你只说你要做多高多宽,我现在就帮你算算要多少钢筋水泥沙子,让你一目了然。”
这些天来,杨春生通过上网、问询,对做屋所需材料都有所了解,为了证实汤文是不是懂行,他装作什么也不懂,当即让汤文算。汤文很快就算出了一列数字,跟杨春生了解的差不多。
“叔你只管放心,你是我们垸里第一个做现浇的,我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做出品牌,让品牌产生效应。”
“好啊,预制板很快就会淘汰,你是要做一个样板出来,给自己打打广告。”
“叔说的是。你隔得远,不得空,买东买西不熟悉,这些全包我身上。我们天天跟这些人打交道,买什么都会比你便宜。”
杨春生跟汤文一聊,他说的砂卵石、水泥、红砖的价格似乎比他了解的更便宜,心里最后一点儿顾虑也打消了,觉得选自己垸里的施工队是明智的,毕竟知根知底。当即把买沙石、水泥、红砖的事托付给了汤文,只有钢筋和开工前期用的一些东西这几天自己去市里买。
约定了正式动工的日子,汤文打着酒嗝儿回去了。
做屋期间,杨老太不愿离开垸子,她要杨春生搭个棚子,就住在棚子里,看着儿子做屋。新屋做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至少也得三五个月,住在棚子里怎么行呢?杨春生想到了唯一的亲戚堂姐。如果让老妈在她家住几个月,每个月给一千块钱搭伙费,那是再好不过了,一是老妈可以天天看着他做屋,二是自己回来了也有现成的饭吃。二十多年来,自家的几亩田一直给堂姐家种,从没有要过一袋谷。杨老太一直视堂姐为亲侄女,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她。他们两口子平时也帮杨老太跑跑腿、传传话。 杨春生跟堂姐一说,她就满口答应了。“要得要得,不是做屋,伯娘请都请不来,还要什么钱,只管住。”连忙收拾一间房子出来。杨春生帮老妈把东西搬来后,在边上架了一个竹铺。这天中午杨春生就在堂姐家吃饭,他跟堂姐夫都喝了点小酒。杨春生心情舒畅,对堂姐夫说:“我开工后就要回去上班,那些买东买西的事都拜托你了,我先放三万块钱在你手里,买了什么就记下来,你耽搁的工也记下来,到时每天付你一百五的工钱。”堂姐夫听了,满脸欢喜,连连说尽管放心。
拆屋前一天是搬家。杨春生虽然叫了几个人帮忙,但人手还不够,必须请人。十多年前,垸里主动帮人做屋的风气早就没有了,现在哪怕是请邻居帮忙,每天也是给一百五。杨春生委托堂姐夫请人。堂姐夫找了一圈,最后只来了三个:他智障的弟弟,七十多岁的五保户刘七,还有聋子四喜。堂姐夫说眼下人不好请,好一点儿的劳力都去农场栽菜了,累是累点,但多劳多得,一天能赚两三百,垸里只剩这几个劳力了。杨春生也没管那么多,只要一天搬完就是,旧东西通通扔掉。但老妈这也不能丢,那也要留着。杨春生只好叫他们把那些坛坛罐罐、大柜小柜全部堆在菜园,用一块大帆布盖住。
窗户和门撬下来了,明天就得揭瓦掀梁了。乡村的夜黑得早,才八点多已是万籁俱寂。杨春生围着老屋转了几圈,回到他那间房。老屋里只剩最后一张床没搬了,这是杨春生特意留下的,他想在老屋住最后一晚。因为窗户已经撬掉了,抬眼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树和天上的星星。青蛙已经在四处聒噪,夜间的油菜花香比白天更加浓郁,这是从小就熟悉的气味与声音。杨春生一点儿也不害怕,心中唯有不尽的感慨。他想不到老屋会终结在他手里,老爹若泉下有知,是夸他有出息,还是怪他多此一举?这么多人反对他做屋,他是对还是错?他不跟老幺合伙做是不是自私?还有,老妈如果在做屋期间出现意外,他会不会遭到兄弟姐妹的谴责?
正欲睡去,外面来了摩托车,有人喊杨老板。
杨春生按亮灯,原来是副镇长。这个副镇长是杨春生在深圳认识的,有一次老乡叫杨春生去吃饭,说是陪老家来的一个副镇长,就彼此留了电话,算是认识了。
“恭喜杨老板做大厦,我顺道来看看。”
“无事不登三宝殿,镇长大人肯定有什么事吧?”
“倒是没什么大事,来问问你做屋办证的事。”
“还没办,这里老传统都是做了再办。”杨春生对副镇长深夜来访问办证的事有些不快。
“杨老板,我看你还是快去把证办了,你的情况有点不同。”副镇长打着哈哈。
“有什么不同?乡俗都是这样!”杨春生按捺住那点不快,也没叫他坐。
副镇长一屁股坐在床上,从裤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杨春生。
“今天你们村几个人送到镇里去的。我一看是你,本想打电话叫你去一趟的,下午刚好有事要到你们村,所以顺道来一下。”
杨春生打开那页纸。
关于耳朵垸强烈反对杨春生
做屋的报告
尊敬的镇政府领导:
我垸原村民杨春生一家户口已迁到深圳市,现只有杨老太戶口尚在本组未迁,老人年近九旬,时日不多。鉴于垸里人多地少,宅基地紧张的情况,绝大部分村民不同意杨春生再占有集体资源,对其拆了老屋做新屋的做法,请求镇政府立即干预制止。
耳朵垸村民小组
2016年3月
报告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签名,第一个签名是邻居朱老三。垸里五十六户人家,除了汤文和堂姐、五保户刘七,还有几户在外打工没人的,几乎全在上面签了名。
杨春生毕竟是干过基层工作的,何况还在本地镇政府当过秘书,把这张纸折起来还给副镇长,鼻子“哼”了一下。
“镇里准备怎样批复?”杨春生问。
“批复嘛,肯定是不会同意村民要求的。因为你有权做,老太太户口还在,谁也没权阻止你。”
“这就对了,我也是懂政策的。”杨春生听副镇长这样说,刚才对他的那点不快一下子没有了。
“不过你要有思想准备,村民们可能来硬的。”
“什么硬的?难道还阻止我不成?”杨春生像吸进了一口凉气。
“这个你别说,还真有可能。上个月立新村就有一户,几兄弟都在外面工作,不过父母都不在了,他们几兄弟想拆了老屋重做,村民断水断电堵路,硬是没做成。”
“狗日的做得也太绝情了吧?人家祖祖辈辈都住这里的啊。”杨春生不由得感叹。
“祖祖辈辈都住这里又怎么的?谁叫你是空心房?又对村里没做什么贡献?如果那几兄弟在外面发了财,捐了钱给老家,村民们可能不会这样了。”
“这样说来,我们几兄弟也没有在外面发财。”杨春生心里戚戚然。
“我了解过了,垸里修路时你捐过五千块钱,也算是有过贡献,再说你家老屋属危房了,跟立新村的是两码事。”
杨春生没想到副镇长对他这样了解,顿生感激之情。
“告诉你吧,为了处理好这事,下午我专门找你们村支书,又叫了那几个送报告的村民,我向他们指出:《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户符合“一户一宅”规定就可以申请宅基地。户是什么?是指具有本村常住户口且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以公安机关印发的户口簿为准,一个人也可以成一户。杨家是耳朵垸小组的一户,虽然现在只杨老太一个人,但她还活着,就是一户。何况杨家不是重新申请,而是在旧的宅基地上重做。这是天经地义的,你们绝对不能阻止人家!”
“他们怎么说?”
“他们搬出立新村的事来说。”
“我严肃地告诉他们,杨家的情况跟立新村不同,杨家还有一个老太太在,立新村那家是空心房。”
“他们听我这样说,也没说什么了,只是希望我对你传一句话,叫你别把屋做得太大,做得太好。”
“哈哈哈……”杨春生笑了。杨春生知道村民们反对他做屋的另一个原因了。他们是怕他做个鹤立鸡群的屋,让耳朵垸人面子无光。他们跟喻瞎子的心理是一样的。 “不过,你也别笑,他们的要求也在政策之列。”
“此话怎讲?”杨春生问。
“政策是这样界定的,一家三人为小户, 四人五人为中户, 六人以上为大户。一户一宅,十平米也算一宅,一百五十平米也算一宅。按农村确权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为准。一至三个人户口是七十五平米。你家只你老太太一个人,按政策,做屋只能在七十五平米内。”
“政策是这样规定,但我们垸里几户是在政策之内?不信可以去每家每户量。”
“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是叫花子烤火——只往自己胯里扒。”副镇长拍了拍杨春生的肩,说,“我走了,你只管做你的,有什么事就找我。”
“等一下,”杨春生叫住副镇长,从手上取下那块才戴不久的天梭表。“从此——我们就是兄弟了。”
“谢谢杨老板看得起我。”副镇长收了手表,使劲握了握杨春生的手。
副镇长走后,杨春生辗转反侧睡不着,他没想到垸里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反对他做屋。更没想到,第一个签名的竟然是邻居朱老三。这几天朱老三还跟他客气呢,背地却在搞他名堂。真是×他妈的!
杨春生不怕做屋会遭到太大阻力。杨家世世代代住这里,拆了老宅做新屋,谁也阻止不了!杨春生在心里狠狠地说,你们尽管反对吧,老子就是要在垸里做一个最好的屋,一个光宗耀祖的屋,一个让你们嫉妒恨的屋!
睡不着,杨春生干脆坐起来,按亮灯,想找本书看,却什么也没有了,只好打开流量看手机。这时又有人喊杨春生。杨春生听出是堂姐夫的声音,心想这么晚了,他还没睡?一看手机其实才十点多,但乡下这个时候已显得好晚了。
堂姐夫问杨春生水电包了没有,如果还没有就包给他儿子。
“你儿子?”
“是啊,就是毛砣哩,他在长沙专门搞水电安装。”
杨春生猛地记起来了,堂姐夫这个叫毛砣的儿子原来在他那儿打过五年工,幫他找工作至少不下十几次,每次干不了几天就被炒鱿鱼,离厂时光溜溜的什么都不要,回到杨春生家住上十天半月,等到再帮他找好工作,又得重新帮他买桶子、被褥,后来实在干不下去就回来了。几年不见,杨春生真是差点把他给忘了,更不知他在长沙搞水电安装。听堂姐夫这样说,杨春生心想,水电给谁都是装,既然堂姐夫的儿子会装,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便跟堂侄子通上了电话,说了屋的大小,要他报个价。
“舅舅这可是做别墅哟,别墅有别墅的价,长沙这边是九十元一平米,高标准上档次的,舅舅肯定要做这个标准的话,价钱我打点折,每平米八十元吧。”电话那头的堂侄子说。
“你那里这么高啊?”杨春生吓了一跳。他记得在深圳装修房子时,水电安装每平米才二十多元,一百三十平米的房子总共才花了三千多元。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最多也就四十吧。他这个屋如果按上下两层三百平米算,水电安装就要两万四。
“毛砣啊,我很想让你帮我装,但考虑到你在长沙,要是专门为我这个屋跑来跑去也划不来,我这水电就给垸里电工装算了,以后家里开关坏了,叫他也方便,下午我跟他说过了。再说我也不搞什么高标准,过得去就行。” 杨春生想了想说,其实他根本还没见过垸里的电工。
堂侄子一听,说了声“那好吧,我这里也好忙的”就挂了电话。
“这狗日的在长沙把心搞大了,装个电线,哪里要这样贵?”堂姐夫很失望,骂了一句。
杨春生说:“不能怪他,比这贵的还有,装修是个无底洞,城里有钱人家水龙头有上万的。”
“那是金子做的不成。”堂姐夫张大嘴巴。
“这我也不知道,看上去倒是黄灿灿的。”
杨春生见堂姐夫还不走,问他还有事没。
“你明天打算怎么拆屋?”堂姐夫问。
“我计划先把屋上的檩子拆下来,再叫挖掘机一推,把后面那个水沟填上了,一举两得,菜园可以增加六十平方米。”
“你这样不合算,请人拆檩子至少得十个工,挖掘机一个小时六百块。我看你还不如三千块包给我,可以帮你拆一万块旧砖出来,这就是三千块钱,等于没出一分钱就把旧屋拆了。”
“这样也好,只是——我想把那些砖碴子填到水沟里去呢,以后再填车就开不进来了。”
“这个水沟你千万不能填!”堂姐夫郑重其事地说。
“怎么不能填?”杨春生不解。
“你不是信风水吗?皇城前面都有一条金水河围着呢……再说,你家占的地方本来就大,你再增加六十平方米,垸里人不都会眼鼓鼓的啊?”
看到杨春生犹豫不决,堂姐夫说:“那些砖头瓦块你不用操心,推到我家门口去。”
杨春生很快反应过来,堂姐夫这样建议别有用心。他的屋做起三年多了,门前就是垸里那条三米宽的路,地坪一直没有打,他舍不得花钱,十几车沙卵石拖回来就得四五千。如果杨家的砖头瓦块填到那里,这笔钱就省了。杨春生本是个心软之人,想到老妈做屋期间要住在他家,自己每次回来都在他家吃饭,人家这点要求不满足的话面子上说不过去。再说,堂姐夫说得也有道理,垸里人本就不想看到他把屋做大,如果再拓宽六十平米菜园,他们肯定有闲话。这样看来,那张不同意杨春生做屋的报告,堂姐夫也是了然于心的。杨春生没想到表面上老实迂腐的堂姐夫,脑子竟是这么灵泛——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五
拆屋不是老弱残兵干得了的,必须站得墙壁,掀得檩子。堂姐夫不知从哪里叫来了八个壮汉。因为是包工,他们不到一上午就把老屋拆得只剩下了墙垛。屋上的檩子堆在菜园的一角,杨春生望着它们感慨万千。这八十多根两尺来围的杉木是爹当年用半生积蓄买回的。在当时的耳朵垸,这是了不起的事!那时木材属于紧俏物资,即使有钱,没有指标也买不到。这些杉木一根根笔直、修长、挺拔。杨春生记得爹经常望着屋顶上的杉木檩子拈须而笑,一脸人生终极目标实现了的满足感。而现在,这些杉木檩子再也派不上用场了,上面伤痕累累,处处布满铁钉,也许还能选出几根做塘里的跳板,其余的只能弃之一隅了。如果杨春生的爹还在世,他绝对想不到,他引以为傲的杉木檩子的命运会是如此吧。 虽然是破旧的老屋,但拆起来却异常坚固,工程进展十分缓慢,要想拆出完整的砖也不容易。吃过午饭,堂姐夫向杨春生建议叫挖掘机,说只有挖掘机才能刨出更多好砖,顺便把这些砖碴瓦块推到他家门口。堂姐夫的目的不言而喻,杨春生心里十分清楚,他不在意堂姐夫这点小心计,再次想到老妈要在他家住几个月,自己晚上还得在他家喝点小酒,对此建议只能言听计从。
一个小时六百块钱的大型挖掘机轰隆隆开来了,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一切,扫向堂屋东墙的时候,杨老太指着那些乱飞的燕子,突然颤巍巍大喊:“快给我停,快给我停!”“老妈,么子事?”杨春生跑过去问。“燕子,燕子有仔了,快点把燕子……”
开始拆屋时,杨春生就看到不少燕子飛来绕去。他以为燕子发现了白蚁,但后来看到燕子越聚越多,不断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飞得越来越急躁时才感到异样:燕子原来是围绕着堂屋墙壁上的几个窝在飞。杨春生当时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想想这是不可避免的,那点不舒服很快就释然了。他在心里对燕子说,人住了几十年的屋都要拆啊,你们小小的窝又怎能保住?对不住,只能委屈你们了。
没想到这情形被老太太看到了。
杨春生叫停挖掘机,爬上楼梯一看,果然,墙壁上几个足有脸盆大的燕子窝里,各有一对雏燕张着镶有金丝的嘴巴,惊恐万状地望着他。杨春生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窝,爬下楼梯,再架上楼梯,把燕子窝置放在邻家的屋檐下,然后又爬上去摘第二个。那些燕子一直叽叽喳喳地叫着,围着杨春生乱飞。杨春生知道,它们的声音愤怒多于感激,因为这是它们经营数十年的栖身之所啊,你为了做屋却毁了它的屋,它们岂能不愤怒?
千万莫去摸燕子,摸了燕子长癞子。不呷你的谷,不呷你的米,借个窝孵个稚。燕子不进愁门屋。从小,妈就这样教育杨春生兄弟姐妹。杨春生此刻在替燕子担忧,它们会认可他选的新家吗?做了新屋后,它们还会回到杨家的新屋来吗?
半个小时后,挖掘机又轰鸣起来。
杨老太看到燕子窝安置好后,核桃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挖掘机师傅握住杨老太的手说:“老人家啊,难怪都说你家屋场风水比别人好,刚才我就看到了。”
杨春生把动工的日子定在四月初八。要得发,不离八。日子是喻瞎子算的。
一大早汤文就带了三个师傅来。动土前,杨老太叫杨春生摆上八仙桌,上面一只木盘里放上鱼肉供果和茶酒。点上线香,杨老太跪拜在地,口里喃喃有声,大意是希望祖宗、菩萨保佑儿子做屋顺顺当当,保佑她不死在别人屋里,要死就死在儿子屋里。杨春生听了又来气又好笑。
杨老太要儿子也来跪拜。杨春生在跪下的那刻,一种肃穆感油然而生。在那袅袅的烟氛中,他仿佛看到列祖列宗就站在头上,他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夸他是杨家光宗耀祖有出息的子孙。跪拜完毕,杨春生举着木盘,后边跟着汤文和泥水匠,他们手拿锄头、钉耙、畚箕,在宅基地四周边走边挖边撒米。
屋基仅向东移三寸,这是照喻瞎子建议的。放线之后,鞭炮响起,挖掘机开始轰鸣。
挖到东边时,邻居朱老三突然气冲冲走过来了。
“我说杨春生,你做屋就做屋,总不能扰邻吧?昨天把燕子窝安到我屋檐下,我家阶矶上就该让燕子拉屎吗?”
“这个嘛……当时……对不起,等我把屋做好后,就把它们挪过来。”杨春生没想到朱老三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
“还挪个屁啊,我一早就戳掉了,我可没你这样有良心!”
杨春生抬头一望,那儿果然没有燕子窝了。
“这个我本来不说了的,现在看你这样挖地基,我是忍无可忍了。”
“老三啊,你这是什么话?我只移了三寸,基本上就是在老地基上呢。”杨春生忍住火气。
“三寸?你量量,我看你现在挖过来三尺都不止,这以后挑东西怎么过身?”
“我打一米宽的脚,看上去是比原先挖过去了,填回土后就跟原来一模一样。”
朱老三听这样说,火气小了点。
“六尺巷的故事你是晓得的,不要在外面发了财就回来坏规矩!”
规矩?竟然轮到朱老三说规矩了。杨春生心头火直冒。朱家十几年前才住到这里,他家做屋的地方原来是杨家的自留地,朱老三的爹那时是生产队长,儿子分家后没地方做屋,就同杨春生爹妈说好话,便把当时还长着菜的这块地给了他家。这是杨春生听老妈说过多次的。
杨春生本想发作,但一想到是动工日,为了图个好彩头,只好把气压下去。他笑着对朱老三说:“老三啊,我们几十年的邻居了,一直睦邻友好,你放心啰,我在自己地皮上做屋,绝对不会做到你那边去。”
“如果你做过来一寸,那邻居都没得做!”
朱老三板着面孔走了。
朱老三现在是村民小组长,跟杨春生一起穿开裆裤长大。杨春生每次回来,见面了他都是春生春生叫得亲热巴巴的,但今年看到杨春生做屋,就好像借了他的米还了糠,脸色一直不好看。杨春生想不透,作为一个村民小组长,他难道真是为了村民的利益?带头打报告反对他做屋,如果阻止成功了,这宅基地难道会变成他的?
杨春生不禁想起以前做屋时的热闹场面,而现在,除了九十岁的老妈像一尊木雕立在树荫下,垸里没有一个人来看杨春生的开工仪式。要不是挖掘机的轰隆声,还真是有点冷清。
地基要沉淀十天才能砌墙。汤文对杨春生说:“叔你尽管回去上班好了,现在通信这样发达,你可以坐在深圳遥控指挥,保证让你放心。”
说是这样说,开工的日子很快到了,却不见汤文的影子。杨春生打电话去,汤文说:“叔啊不好意思,这几天实在忙不过来,还要等几天。”
“具体等几天?”
“三五天吧。”
五天过去,汤文还是没来。汤文在电话中向杨春生大倒苦水:“叔你别催,俗话说好事不在忙中起,迟几天反正会动工的。你也知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到处大兴土木,光是我手上就接了八个屋,每天忙得两粒卵子冇合群,你就再等等吧。” “你不是说三五天吗?”杨春生压住火气问。
“我的叔啊,三天加五天不是八天吗?”汤文嘻嘻哈哈。
十五天过去了,汤文终于带了十几个瓦工来了。这次是汤文主动打电话来的。
“叔啊,我说了三五天嘛,三五就是十五天,今天是个好日子,天空万里无云……”
“少给我废话了,你要争取中秋节前完工!”
“保证完成任务——但是叔啊,今天正式砌墙,就是正式开工呢,你可要表示表示哟。”
“怎么表示?”
“一般是见人一条白沙,请兄弟们喝点小酒。叔你做的是别墅,白沙打发不了师傅,至少要芙蓉王。”
“打脚那天不是见人发了一条芙蓉王吗?”杨春生心里忽然不爽起来,这开工宴以前汤文没提过。
“叔啊,这也不是我兴起来的,你不信就去问问,到处都一样。开工有开工宴,装窗户有窗户宴,上梁有上梁宴,最后是谢工宴。叔可是垸里第一座别墅,今天兄弟们来得齐,都是冲你芙蓉王来的。”
…………
工程进度很快,两天后就砌到了窗台。杨老太看到了新屋雏形,核桃般的脸上又一次绽开了笑容。
第三天,堂姐夫打电话给杨春生,说师傅一个也没来。杨春生电话打过去,汤文说:“叔你别急,都是这样的,你想想,有时等基脚沉下去就得七八天,楼面稳固要十多天,我们都是这里搞一天,那里做一天,像打游击战,要是只做一个屋的话,就只能喝西北风了。七天后准来。”
天气很快进入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墙面和红砖必须天天淋水。早晚两次,这些事自然都落在堂姐夫身上。淋了两天,堂姐夫说潜水泵功率太小,要买个特大的,电缆也要最粗的,最少两百米。杨春生要他自己做主。
施工的日子,每天得进一车卵石、一车河沙和水泥,这都不用杨春生操心,电话打过去,货就送上门。司机都是汤文提供的,价格全镇差不了多少。杨老太每天早出晚归,搬把椅子坐在那棵桂花树下看着做工的人,有时会拄根棍子,佝偻着腰,这儿瞅瞅那儿瞄瞄。
堂姐夫每天都要忙他的十几亩田,但只要杨春生打电话去,便会放下手里的活儿。这时不是来了水泥就是来了红砖,有时是叫他去镇上买灰桶手套之类。本来这些东西都是汤文自备,杨春生以为用钱不多,为了笼络人心,希望师傅们在质量上用点心,就主动提出来他搞定,没想到这些东西消耗非常快,眨眼几千块就贴进去了。
一个半月后,第一层墙终于砌好。接下来是装模,装模之后是扎钢筋,铺水泥。这都是马虎不得的工作。如果模装得不好,楼板会坍塌;如果钢筋扎得不好,后果也一样。
杨春生计划回去一趟,因为铺水泥也是个大工程,这天必须有二十多个工人到场,一气呵成,并且要选好天气。
下午回到家里,杨春生看了看,基本满意,只是觉得楼层高度不够,用尺一量,果然只有三米六。图纸上是四米,汤文明显偷工减料。杨春生问汤文:“你怎么不按图施工?”汤文嘻嘻哈哈:“叔啊,城市的房子有的才二米八的空,你四米也太高了,所以我就……”
“你赶快给我加砌一块砖,以后别自作主张!”
汤文见杨春生要发火的样子,只好叫师傅去补砌。
晚上杨春生叫了汤文一起在堂姐夫家喝酒。
“叔啊,我跟你说件事。”两瓶啤酒下去,汤文已是面酣耳热。
“什么事,你说。”
“明天铺板起码要二十四个人,但我最多只能请到十个人。”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分两天来铺?”杨春生有点不高兴。
“叔啊,我建议你用抛机打,只要两个小时,又快又好。”
“有这等好事?你怎么不早说?”杨春生有些纳闷。抛机?他可从没听说过。
“我是怕叔舍不得花钱?所以就没讲。”汤文像故意卖关子。
“什么意思?我这么多钱都花了。”醉眼蒙眬的杨春生不知汤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叔啊,我问过了,你用抛机铺一层,两搅拌车水泥就够了,一车四千五百元,铺好九千元。如果用人工,二十四个人,二十个小工三千元,四个师傅一千元,加起来也得花四千元。质量不保证不说,问题是请不到这么多人。”
“你说什么啊?铺楼板的钱要我出?”杨春生终于听懂了汤文说的,简直是大吃一惊。
“叔,你……你……这是哪里话?难道……铺楼板的钱我出?”汤文也显得很吃惊的样子。
“合同上写的不是你全包吗?”问这话时,杨春生心率都加速了。
“叔啊,你再看看,合同上可没说包铺楼板啊……你这屋要浇三层水泥板,都是我出钱的话,那我不亏血本啊!”汤文摊了摊手,做一个无奈状。
听汤文这样一说,杨春生简直气晕了。但杨春生没有发作,他知道被眼前这个自己垸里的、口口声声叫他叔的汤文给算计了,只怪自己一点儿经验没有,太相信垸里人了……世道真就这样变了?人心真的就这样变了?杨春生像吃了一只苍蝇,脑壳也木木的。
“叔啊,我们都是一个垸里人,难道还杀你的黑不成,要是不相信,你去问问别人。”汤文把杨春生拉回了现实。
“问别人?我是村里第一个做现浇的,我去问哪个鸡巴?”杨春生气得把酒杯往桌上一蹾。
“……叔你也不要大发雷霆,请你相信我!”汤文此刻倒显得很有涵养,还不忘用个把成语。
做屋不要得罪师傅,吃亏是好事。这是做屋前杨老太反复叮嘱的,也是杨家的祖训。杨春生知道,虽说汤文不是旧时手艺人,会做什么手脚,但千万不能得罪他。屋才做到三分之一,合作的時间还长,再说自己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啊。垸里人本来就不想看到杨家做屋,如果跟汤文闹僵,他们岂不都会幸灾乐祸?
见杨春生还黑着脸,汤文还在用激将法:“叔啊,我这也只是建议,你要是实在舍不得出钱请抛机,我们还是人工,铺板那天我去把我姨夫手下的人借过来。看在叔的面子上,那天我们四个师傅的工钱就免了,算帮叔的忙。” “谁舍不得出钱?谁叫你帮忙?现在就帮我联系,我用抛机!”
杨春生权衡利弊后,突然改变了主意。心想吃点亏算了!自己毕竟是在做垸里最好的屋,绝不能留下小气抠门的话柄,面子重要。
“好,叔不愧大将风度!”汤文听到杨春生的突然改变,甚至有些反应不过来。他倒了满满两杯白酒过来,却被杨春生猛地一把推开了。杨春生已是醉眼蒙眬了,再喝下去他的火气就会被酒精点燃。
汤文为了掩饰尴尬,自己把两杯酒干了。
杨春生回去的第九天,也是这次假期的最后一天,计划是八点开始铺楼板,下午搭五点的高铁回深圳。但十点了搅拌车也没来,只来了骂骂咧咧的司机。
“杨老板,你们这里的人怎么这样拐啊?”
“怎么回事?”杨春生心一沉,知道肯定又有麻烦。
“车被他们扣了。”
“什么?谁扣了你的车?”杨春生以为听错了。
“我开进村才几十米就追上来五六个人,手里都拿着东西。他们说我轧坏了禾场,老板你快去了难。”
耳朵垸的屋呈“一”字形,门前的公路同时也是每户人家的禾场,原来都是泥巴地,硬化才七八年。
杨春生一口气跑到村东。只见朱老三站在一群人中间,口沫横飞说着什么,看到杨春生来了,老远就道:
“杨春生,我们做屋路都是好好的,你一做屋,又是挖机又是搅拌车,路都被你整得差不多了,不要以为你原来出了五千块钱就了不起,现在只怕拿一万块也修不好了。”
“各位对不起了,轧坏了哪,我来赔。”杨春生不明情况,也没理朱老三。
“你杨老板的钱大些?我们没找你,是要司机赔!”一个年轻的胖女人气呼呼地说。这个女人杨春生不认识,估计是外面嫁过来的。
“司机为我做事,应是我赔,我看看轧坏了哪里。”
“我们不要他赔钱,只要他把我们的禾场搞好。”一个老者也气鼓鼓地说。他的话让杨春生吃惊,昨天还叫了他老叔的。
情况并没有想象的严重,仅仅是几条小坼,正如司机说也不见得是他的车轧的。这明显是故意找碴儿。杨春生心里好气,但他还是放慢语气说:
“各位,先让他把车开到我屋场上再说吧。这一点点小坼,我马上要师傅补!”
“补?这么多人家的禾场怎么补?能补回原来的样子?这时朱老三又说话了。
杨春生听了,脖子上的青筋气得鼓了起来。正要发作,汤文说话了。
“朱老三,你这是什么话,大家都是做过屋的,车来车往七八年了,怎么就说是杨叔的车轧坏的?我看每户人家给你们几包水泥算了。”
“给水泥?那还得我们自己动手补啊,我们被鬼打癫了啊?”胖女人说。
“那你们究竟要我怎样?”杨春生继续压制着心头的怒火。
“怎样?一句话,搞回原来的样。”朱老三抢着回答。
按往日脾气,杨春生早已口出粗话,暴跳如雷了,他的克制已到了极限,但他不能发作。他不想得罪乡邻,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啊。杨春生脸上仍堆上笑,看也没看朱老三,满口应承:“行,你们先让车过去,等我把事做完保证帮你们补好。”
众人见他这样说,还有汤文在一边帮腔,不好再发难了。只有朱老三还在骂骂咧咧,他没想到一场好戏刚开头就煞了尾。
司机趁机上去开动了那个巨无霸。搅拌车到达目的地后,接上抛枪,罐里的水泥就像子弹一样射上高空的楼面。
两个小时后,楼面就打好了,果然是又快又好。
汤文看到杨春生满意的样子,趁机说:“叔啊,今天打楼板就相当于过去上梁,现在都是钢筋,看不到梁,仪式免了,不过红包还是要的。”
杨春生知道今天是要出点血的,加之心头窝着一团火,想找点方式发泄,便大手一挥:“走,全部去镇上吃饭,一人一条芙蓉王!”
杨春生电话叫了副镇长来喝酒。席间谈到搅拌车被堵这事,副镇长说:“杨老板啊,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就是不想看到你做屋,做比他们好的大的屋,眼看又阻止不了你,心里不舒服。”
“我可是把垸里人得罪大半了,以后退休回来住,也没有舒服可言啊。”想起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朱老三现在都像结了世仇,杨春生深感失落也充满惆怅。
“此一时彼一时,说不定到那时他们也没事了……不过眼下倒有一件事跟你讲讲。”副镇长眯着眼,吐了一口煙雾。“你家现在是不是还有两个人的田?”
“是啊,好像还有两亩七分田。怎么啦?”杨春生不知副镇长问这做什么。
“告诉你,眼下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搞土地确权,以后三十年不会变,确权后就可以流转;就是不流转,现在一亩田包给人家养龙虾也有八百块一年,以后还会更高。”
“这我知道。”杨春生说。
“我今天看了一下,你那几亩田确权后名字是你堂姐夫了。”
“这不可能吧?承包人明明是我老妈,只是给他种,怎么变他的了?”杨春生简直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副镇长又吐了一口烟雾说,“你不能给他,虽说我们这儿不会搞开发什么的,但你有两亩多田,以后回来种个菜也有地方。”
“是啊!我到时想种湘莲呢——还可以改过来不?”想起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堂姐夫竟然对他来这一手,杨春生越想越气,他闹不明白,这人心怎么就变得这样快。
“这事就是我管的,你装作不知道这事,回去了也不要问他,我改过来就是了。”副镇长握了握杨春生的手。
“那就拜托了!”两双手再次紧握在一起。
“要不是认识你,我也不会去关心这个。现在农村扯皮都是土地确权,很多过去进城打工的人,田给了亲朋好友,回来田就易主了……人心不古啊,没有几个人想还给人家。”
“我看你在做屋的上面还能挽回一点儿支持率。”酒过三巡,副镇长已是面色通红。“你们垸不是有五六十户人家吗?搞建筑一直是出名的,建议你全部找垸里人做,这样至少十多户人家不会对你有意见了。”
腊月二十八,杨春生带着老婆女儿回来已是晚上八点。乡下的夜漆黑一团,老妈还没睡,先是搂着两个孙女抹了一番眼泪,然后蹒跚着去端焐在锅里的饭菜。疲惫不堪的杨春生没有一点儿食欲,把大包小包从车上提下来,进房间时险些趴扑一跤。低头看时,发现房里的水泥地面一块块凸起来了,全是手指粗的裂缝。杨春生吃惊不小,蹲下掰开一块水泥,下面全是盘根错节的竹鞭——原来是屋后面的竹子作怪,它们大概是看到这间房里没住人,不知什么时候从地下潜伏进来,只等春天的到来了。杨春生用脚踢了踢竹鞭,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跟往年一样,杨老太知道两个儿子回来过年,老早就在自己房里铺了一张床。杨春生让大女儿跟奶奶睡,小女儿跟他们夫妇睡。老幺一家不用管,这几年回来都是去镇上开房。但今年情况有了变化,老屋除了堂屋就东西两间房,已成人的大女儿不愿跟奶奶睡了,小女儿更是一百个不愿。做不通女儿的工作,吃过晚饭,杨春生让老婆带两个女儿睡,自己到老妈房间睡。
老妈临时搭的小木床榫头早已松散,还缺了一条腿,用几块红砖撑着。杨春生一坐上去,床就歪叽一声,几块红砖哗啦啦垮了,他只好打了手电去外面重新弄来几块红砖。杨春生睡在床上,望着黑暗中的屋顶,想起此刻正在从北京赶回来过年的老幺一家,禁不住又叹了口气,他心里却有一个念头,像浮在水缸里的葫芦,怎么也按不下去了。
趁老幺这次回来,一定要把这事儿落实了。杨春生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这样想着,心里下定决心,听到鸡叫才慢慢睡着。
大年三十,平时在自家过年的大哥一家也来了,所以年夜饭甚是热闹。虽然准备了两桌,但由于家里只有一张八仙桌,杨春生只好把一扇旧门板用两条板凳擱起来,一大家几十口人虽然吃了顿团年饭,但那场面简直就像在民工棚里吃大锅饭。杨春生心里极不是滋味。三杯白酒下肚,他终于把在心中憋了很久的一句话说了:“大家都听着啊,明年的团年饭我保证不这样吃了,清明回来我就做新屋!”
一桌子饭菜热气腾腾,大家吃喝着说笑着,根本没人接杨春生的话茬,他的话被桌上几个火锅的热气和大家的说笑声淹没了,就连自己的老婆也好像没听到——或许她听到了,但这个话题她不知听杨春生说过多少遍了,在她看来,只当是老公又放了一次屁。
而这回,杨春生是说得非常坚定的,他之所以在团年饭桌上说,是因为老幺两口子在饭桌上,故意说给他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谁知他们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好像也不曾听见。
杨春生记得,前年国庆节,他跟老幺都回来了。话题扯到老屋,杨春生说:“老幺啊,这屋实在住不得了,我想重新做一做。”弟媳马上接口道:“哥的想法好啊,我举双手赞成,做的话我们出一半钱。”杨春生当时愣了一下,但只是几秒钟,回过神来后连连说:“好啊好啊,我们兄弟合伙做,让老妈再住几年好屋,现在这老屋太丢人了。”老幺还是没吭声,他从小就是那种说话要慢几拍,也不轻易表态的人。弟媳又说:“老家山清水秀,空气好,做个像样的屋,我们退休了都来养老。”“我正是这样想的呢。”杨春生听了弟媳的话,心里不禁有些感动。他没想到,在北京四环五环都有房子的弟媳竟有在婆家做屋养老的想法,老婆要是像她多好啊。
杨春生的老婆却一直反对在老家做屋,她理由有三:大女儿马上要去美国做交流生,虽说不要自费生那么多钱,但一年开销至少也要二十万;小女儿还在读初中,以后用钱是个未知数;第三个理由是她现在已经不适湖南水土,退休后不可能回去了。杨春生知道,老婆反对他做屋最大的因素是对婆家——他的这个乡下老家没有半点感情。虽说同是湖南人,老婆从小在县城长大,一点儿都不喜欢乡下。她嫌乡下脏,更看不起那些婆婆妈妈,别说跟她们玩,每次回来,话都不愿跟她们多讲一句。
“退休了还是回乡下好,你看人家美国,有钱人都往乡下跑,我们有这现成的条件,总不能白白丢掉吧?”自从过了四十岁,杨春生就有了在老家做屋的想法。是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作怪,还是田园情结驱使?也许两者兼备。他经常给老婆洗脑,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她同意在老家做屋。但老婆就是不进油盐,说多了她会激动起来,朝杨春生吼:“做做做!做什么鬼?那屁地方蚊子起堆,鸡屎遍地,夏天热死人,冬天冻死狗,到底好在哪里?”“你看到的是现状,如果屋做好了,装上空调,牵上网线,种上花草,鸡鸭归笼,不就跟别墅一样,哪会像你说的?”杨春生总是这样向老婆描述着理想中的新家。“就算你做了屋,到时回来还有几个朋友?你跟他们有共同语言?总不能天天跟他们谈鸡说鸭,打牌买码吧?”老婆每一次都会这样说杨春生。
面对老婆无数反对的理由,杨春生长叹之后却并不灰心。他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不急,慢慢来,做老婆的工作只能文火炖猪头,反正离退休还有十多年。杨春生摸透了老婆的脾气,在很多重大事情的决定上,如果持不同意见,只要你固执,她也会放点让,毕竟是几十年夫妻,彼此太了解了。
那天晚上,当杨春生把弟媳想合伙做屋的想法告诉老婆时,她的眼睛立刻睁得像铜铃。“那你让老幺做好了!”“为什么?”杨春生问。“要是跟他们住在一起不害死我啊?天天深更半夜不睡,上午十一二点不起,衣不洗饭不做,到时我来伺候他们?再说,合伙做的话,到时屋的产权怎么定?我们百年之后,屋是归他儿子还是归我们女儿?”几句话把杨春生噎在那儿了。老婆说得也有理啊,抛开前面的话不说,合伙做的话,今后屋的产权问题是得考虑呀,我们这一代不争,谁能保证下一代不争?做两层的话,谁住楼上谁住楼下?共用一个厨房的话,谁先做饭?总不能在一口锅里吃吧。看来这合伙做屋的事行不通呢。“好啦好啦,她也只是说说而已,又不是老幺说的。”在杨春生看来,老幺肯定不会有在老家做屋的想法了,他在北京有两套房,老婆又是大城市的,怎么会到偏僻的乡下做屋?除非是鬼打癫了。也许只有自己才一直有做屋的情结吧。
可以说,十年前,也就是杨老太八十寿诞的时候,杨春生就动了做屋的念头。那天,尽管门口摆满了小车,宾客盈门,但杨家的那份喜庆热闹,给人的感觉就是像一个老妇脸上突然涂满了脂粉。 那时候,耳朵垸只要是有点能力的人家都大兴土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发生巨变,先是所有的泥巴路实现了硬化,再就是网络开通到户。在东莞深圳的第一代打工者告老归来,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做屋。一时间,各种广式浙式欧式房子如雨后春笋,耳朵垸简直成了别墅区。杨春生的左右邻居把屋做起来后,他的老屋一夜间就低到了尘埃里。
这十年,杨春生每回一次老家,看到一年比一年陈旧下去的老屋,总会动做屋的念头,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可是每一次说起做屋,反对的不止老婆,还有老妈。杨春生知道,老婆的工作遲早会做通,老妈却是横阻在他面前的一块顽石。
杨老太反对儿子做屋的理由也有三个。一是喻瞎子算过,老屋拆不得。
杨春生兄妹五人,他排老四。他和弟弟老幺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都混得人模人样。哥哥顶父亲的职吃上国家粮,虽然后来下岗,做点小生意,比不上两个弟弟,但他两个儿子争气,研究生毕业后都进了央企。杨春生的两个姐姐也嫁得好,儿子女儿个个出人头地。五兄妹十个小孩最不会读书的也是上的“211”大学。垸里无人不说,杨家屋场风水好,出了一屋人才。虽然话中透出嫉妒,但在杨老太听来,每一句都让她舒坦。也基于此,杨老太在垸里的形象日益高大,老年人称她“诰命夫人”。垸里的喻瞎子最喜欢到杨家坐,为讨得杨老太的喜欢,天天在她面前吹口水,说他三十年前就算过,杨家屋场风水方圆十里无人比,今后还要出大官,老屋不能动。只有杨春生知道,喻瞎子这样做是想拉杨家做个伴,因为耳朵垸只剩杨春生和他家两个老屋了。
杨老太反对儿子做屋的第二个理由是,她都八十了,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哪天眼睛一闭走了,做个空屋搁在这里只能养老鼠,等到儿子退休回来,再好的房子也旧了。
杨老太的第三个理由是,如今做屋没有半年做不起,要是做的话,这半年她住哪里?住到别人家,死在别人家怎么办?老太太指的别人家包括两个女儿家。耳朵垸的乡俗,老人只能死在自己儿子家,万一死在外面也不能抬进自家屋里,对后人不利。所以,自七十五岁后,杨老太就连女儿家也不住了。
为了实现做屋的宏伟计划,杨春生首先必须逾越老妈这一关,而要逾越老妈这一关,必须先封住喻瞎子的嘴巴。
喻瞎子大字不识几个,不明不白瞎眼后就变得神神道道,自吹有了先知先觉的功能,其实这是他失去劳动能力后骗吃喝的伎俩。村里没有几个人信他的装神弄鬼,喻瞎子只能在婆婆姥姥中间混。杨家对喻瞎子来说是一块肥肉,也是他天天必去的地方。杨老太乐得喻瞎子天天来跟她说话,每次都会拿出西湖龙井来招待。喝了好茶的喻瞎子嘴巴更像抹了蜜,说出来的全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些恭维话。杨家屋场好风水、老屋不能拆的告诫就像神谕让杨老太铭记在心。
最近几年,杨春生每次回来,都不忘带一条两百多块的芙蓉王给喻瞎子。这样做一是感谢他每天来陪老妈说话,二是想以此慢慢来封喻瞎子的嘴。
正月初六,杨春生就要回深圳上班了,为了彻底堵住喻瞎子的口,初五的晚上,杨春生特意去给喻瞎子拜年,一进门,杨春生就把两张一百元的钞票拍在喻瞎子手里,喻瞎子高兴得不行,又是喊老婆端椅子,又是喊泡茶。东南西北扯了一阵,杨春生回到正题上。“半仙啊,你是我家老友了,如果我要做屋,你可要帮我好好算算。”“那当然,那当然!”喻瞎子听到杨春生称他半仙,更是受宠若惊,立马坐得笔直。杨春生说:“我可是说真的,清明就做,你能现在就帮我算算吗?”“没问题,没问题。”喻瞎子当即装模作样掐着指头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翻了翻那只有白珠子的瞎眼说:“春生啊,不是我老喻吹牛皮,你只要照我说的来,新屋的风水会比老屋更好。”“一定照半仙的,屋做好后再给你一个大红包!”杨春生要的就是喻瞎子这句话,他也知道喻瞎子会如此说。他的欲望并不大,也许就是几包烟。
从此以后,喻瞎子再也不在杨老太面前说老屋不能拆的话了。
但杨老太还是犹豫不决,她反对做屋的最后那个理由似乎力量更加强大。她怕死在别人家,而实际上呢,她的身体看不出一点儿问题,而老屋却是破败不堪了。
白蚁已侵蚀到了顶梁,屋顶不时有木屑往下掉,瓦下的那层油毛毡里,往年是老鼠嬉戏的地方,晚上睡在床上可听到轰隆隆来回像跑马一样的声音,而现在,由于那层油毛毡脱落,老鼠都无处栖身了。
屋是非做不可了。
二
杨家五十年前迁到耳朵垸,先后做过三次屋,现在的老屋是杨春生九十年代初做的。
耳朵垸有句俗话:做屋造田,彻夜不眠。作为世世代代扯牛尾巴的种田佬,一辈子的追求,莫过于做个好屋。但在耳朵垸,由于祖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难民,能住上土砖瓦屋的人家,在杨春生童年的记忆里都不曾有。耳朵垸是围湖圈出来的,说得直白点就是,土地都是原来的洞庭湖,哪怕挖地三尺,也碰不到一块硬物。垸里最好的屋是队里的仓库,土砖墙、燕子瓦。
杨春生听老妈讲,杨家刚搬到这里时,屋是用芦苇扎成的人字棚,大姐二姐就在那个棚里出生。这种小窝棚现在只在冬季砍伐芦苇时还能看到,是苇工临时避风挡雨的地方。到六十年代,杨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茅屋。
在杨春生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垸里家家户户都是清一色的茅屋。墙全是芦秆上面绞上稻草,一束一束密密挨成。屋的主架是比大碗粗不了多少的树木(新垸树木稀缺)。主架形成后,用牛屎混合稀泥糊在苇墙上,干结后就成了一面墙。屋上盖的全是稻草。这样的茅屋冬天湿冷,夏天闷热,唯一的优点是有安全保障,即使碰上几十年一遇的风暴,倒下也不会伤人。
茅屋上的稻草顶多只能用一年,每到秋天就得请人用新稻草修补,称之“盖屋”。盖屋这活儿不是人人都会,不会盖屋的人漏雨,会盖屋的人也是一门手艺,尊称“茅匠”,专盖茅屋的匠人。
耳朵垸盖屋手艺最好的是汤满爹,杨家一年一度盖屋的活儿都请他。虽称为匠人,茅匠却不同于木匠、石匠,是不用给工钱的。小时候,杨春生最盼望的就是家里盖屋,盖屋就可以吃到好的。盖屋要杀鸡,再小气的人家也得杀。盖屋的活儿累,茅草丛里尽是“屋毛虫”,腐烂的稻草气味熏鼻,灰尘迷眼,半天下来就是一个黑人。盖屋不杀鸡,落雨顶簸箕,这是耳朵垸人说的,意思是告诫当家人盖屋时千万别小气,若是小气不杀鸡给茅匠吃,得罪了茅匠,他们不高兴了,随便使点手脚,落雨天你就得准备簸箕接漏。 杨老太那时称杨嫂,大方好客,汤满爹每年盖屋,必早早杀一只不听话的大公鸡,一锅炖了。但汤满爹心实,他知道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那钵子里的鸡,不停地搛了给他们,自己光喝酒吃饭。杨春生兄弟像从饿牢中放出来的,鸡骨头也会啃得嗞嗞有声。有时饿相实在难看,杨春生兄弟少不得挨爹的丁弓。
吃完饭,汤满爹又上屋开始忙碌。这时,杨春生兄弟常常顺了梯子爬到屋上玩。茅屋不高,杨嫂在下面拿了竹篙却打不着,只能是威吓怒骂。她怕儿子们踩烂屋顶。杨春生喜欢爬到屋上看汤满爹盖屋。那时的汤满爹,因为喝了酒,脸如关公,一边劳作一边唱歌:槽房作匠放酒忙咧,清早下河洗酒缸,鲇鱼醉得张起口咧,鲤鱼醉死在沙滩……白花花的太阳照着快活的汤满爹,让童年的杨春生心中萌生了一个巨大的理想:长大了一定要学茅匠,像汤满爹这样的茅匠。茅匠不但快活,重要的是餐餐有鸡吃。但后来杨春生很快就放弃了那个理想。有年春天,洞庭湖上突然刮起罕见的龙卷风,看着看着就卷到了耳朵垸,几十户人家的茅屋眨眼间就被撕碎、卷起,像一根根鸟毛飞向天空,直至无影无踪。男女老少吓得全部躲到生产队的仓库里。被妈妈抱在怀里,吓得战战兢兢的杨春生就是在那一刻放弃心中坚定了多年的理想的——长大别学茅匠了,茅屋盖得再好也挡不住一阵风;也不要做茅屋,一定要做个像生产队仓库这样的砖屋。
杨春生现在都觉得奇怪,小时候风特别频繁,也特别大。每遇刮大风的天气,杨嫂就要孩子们躲到床底下,把脚盆反扣在堂屋正中,上面放一把米,再压一个秤砣,口里不停地念菩萨保佑。杨春生那时不懂事,在床底下看到这一幕,老问在米上放秤砣做什么。妈却示意他闭嘴,不许说话。当然就是说话也听不清,风的狂吼声实在太大了,整个世界都是风声。大风过后,杨嫂才告诉儿子,秤砣四两压千斤,有它压着屋就吹不坏了。但每次大风过后,屋顶都要揪去一半稻草。
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杨春生放学回来,见家门口停了几辆马车,很多邻居在帮忙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那红色的,一片片比作业本大,比书本厚的东西叫瓦。这也是耳朵垸大部分人第一次看到红瓦。杨春生当然也是第一次,还第一次见到了马和胶轱辘的马车,以前只在电影中见过。听大人说,这些瓦运来可不容易,它们来自八十多里外的七里山,早上装了瓦后,要上轮渡,过洞庭湖后,再上公路,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才能运到这里。
那天晚上,杨家热闹非凡,马车夫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横七竖八倒在临时开好的地铺上。他们歇一晚后,第二天吃了早饭才驾着空车回去。
杨家率先在稻草上盖起了瓦。大风再也掀不动杨家屋上的稻草了。
1978年,杨春生已读初一,哥读高中,二姐还没出嫁,三间茅屋再也住不下这么多年轻人了,在二姐的强烈要求下,杨家要率先拆茅屋做砖屋了。
杨春生爹用多年的积蓄买回了八十根杉木檩子。有了檩子,屋就等于做好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板砖了。
那时的土砖比现在的红砖要大十倍,制作方法是将塘泥加上谷壳,牵来水牛踩匀,然后用木模一块块放出来,晒上十天八天即成砖。一块砖的形成费时费力,通常要抢在秋天少雨之际,如果还没晒干,遇上一场暴雨便前功尽弃。
只读了小学三年级的二姐爱看报,她从《湖南科技报》上看到一种做砖的新方法:先在一丘收割后的田里清理禾蔸,让田泥干至一定的硬度,日夜碾轧,火候到了,用切刀纵横切割划线,再用铲刀铲起砖块。
二姐照报纸上的地址跑到省城长沙买回了铲砖刀。
终于等来了秋天。杨春生每天一放学就跟二姐和哥去背石磙。垸里人不知杨家姐弟在干什么,听说是做砖都赶来帮忙。这可是垸里的新鲜事,如果这种方法做砖成功,将给耳朵垸的住房变化竖立历史丰碑。开始时,田泥未干,禾蔸没有压下去,背石磙要七八个人。但漂亮能干的二姐有的是人氣,每天都有使不完力气的小伙子争着来背石磙。几天后,即使只有三个人,也能背着石磙飞跑了。又过了几天,便不要人背石磙了,牵来水牛,套上石磙来回碾轧。田泥很快成了一个巨大的、坚如铁板的整体。接下来便是切割、起砖、翻晒。一丘田十来天后就变成了几千块砖,在垸里人看来,这简直是奇迹。谁都向二姐竖大拇指。那把铲砖刀后来便借来借去,再也没有回过杨家。
这种砖即使不晒也可砌墙,晒干当然更好。遇下雨天,家家户户都会有人跑来帮忙码砖盖砖,眨眼间,田里便竖起了十几排砖墙。
入冬,杨家掀了茅屋,动工做砖屋了。
耳朵垸习俗,哪家做屋,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地去帮忙,家里没人来的,搬来一个南瓜或提来十几个鸡蛋。主人家则杀鸡宰鸭招待帮忙的;除一日三餐,上午下午还有红枣煮甜酒。上上下下一派红火,热闹程度堪比过节。
杨家这次做屋的工序跟过去完全不同,红瓦下的茅草再也不用了,换上了油毛毡上钉挂瓦条。茅匠们都老了,靠边站。拿砌刀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有了砌刀、角尺、拉线;砌一块砖时,左削削、右砍砍,好牛气的样子。他们也有了好听的名字——砌匠。
杨家做屋,为头的是汤满爹的儿子建国。建国的手艺好,砌墙从不拉线,也不用角尺,墙不但砌得直,而且里外一样光。建国力气大,可以将一块重达四十斤的土砖轻松抛上一丈三八的垛,也可以蹲在墙头,轻而易举地承接下面抛上来的砖。建国在垛上每接一块砖,下面都会发出阵阵喝彩。
杨家做屋有七八把砌刀,第三天就上梁了。上梁这天更是热闹,众人将贴上红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春生爹在供桌上摆上鱼、肉、鸡、蛋、豆腐、香烛,拜祭完毕,向天地祖宗敬酒。随后便由众人把正梁用绳拉上去。这时,鞭炮响起,建国手提雄鸡,一刀下去,鸡血喷溅在梁上,声如洪钟喝道:“伏以呀!”下面众人应道:“好啊!”“手提金鸡凤凰叫。”“好啊!”“祭梁金鸡吉星到。”“好啊!” 祭梁完毕,是抛梁,刚刚几杯酒下去的建国已是满脸红光,他一边将糖果、花生、发饼从梁上抛向四周,一边喝道:“抛梁抛到东呀,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呀,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呀,子孙代代做状元……”男女老少笑着、叫着,口里应着好啊、好啊,一边哄然而抢。 杨家四间砖屋高大、宽敞。也许是应了建国的口风,杨家五兄妹个个有出息,从砖屋里走向社会。除了杨春生爹只活到七十一岁有点美中不足,杨家真是什么都顺风顺水。
生活在变,一切都在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那么一天,已是吃公家饭的杨春生从单位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垸里几乎全是红砖瓦屋了,还有几家万元户盖上了楼房。杨家的土砖屋夹在中间,显得那么的矮小、破旧。土砖屋彻底老了,墙外百孔千疮,屋内潮湿阴暗,墙脚长满青苔,角落蛛网纵横,檩子上出现了白蚁,随时有坍塌的危险。那时杨春生爹刚去世,老妈不愿意离开老屋,杨春生决定将土砖屋拆了做红砖屋。虽然不到一万块钱就可以做好,但当时杨春生参加工作没几年,工资还要供老幺读书,手上根本没有一分钱。为了做屋,杨春生只好去找当时是万元户的二姐借了五千块。好在瓦、檩子和门窗还能利用,五千块钱也可以勉强动工。
三万块红砖买来了,石灰水泥也买来了,自留地里几十根水杉树也刨了。旧屋在乡邻的帮助下,一天就清拆干净。但这时做屋必须请专业的瓦匠了,过去的茅匠、砌匠再也派不上用场。
动工的前夜,一个后生来到杨春生家,要求把做屋的活承包给他。后生是汤满爹的孙子,建国的儿子汤文。
“做屋可是大人干的事,你才几岁啊?”杨春生有些不信任地问。
“叔可别小看我,我十七了,初中毕业后就学瓦工,做过好多屋了。”
汤文看到杨春生不相信似的,便说垸里谁的屋是他做的,谁的墙是他砌的。一边说着,拿出一个红本本。杨春生一看,本子上面印着“三级泥瓦工”。
“看不出你小小年纪就这样能干了,那我就包给你吧,多少工钱?”
“工钱嘛,叔就看着给啦。”说到工钱,汤文的样子有些腼腆。
看到汤文可爱的样子,杨春生仿佛看到了纯朴的汤满爹和建国,心中的踏实感油然而生。
汤文的确是个出色的瓦工,虽然在他身上看不到他父亲建国的身坯,却承袭了那份敏捷。汤满爹还健在,只是背驼得像个老虾公了。他每天来看孙子的工作,抱着一根水烟袋,咕噜咕噜地吸,不时抬眼往屋上看,眼眯得细细的。建国只路过一回,昔日的“一把刀”已改行放鸭,成了养殖专业户。“这细活是后生仔的事啰。”他说。
汤文的建筑队是清一色后生仔,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听录音机里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仅仅一个星期,屋就竣工了。说不上很漂亮,但跟土砖屋比起来,那是真正的改朝换代。红砖红瓦,三大间,外加一个灶屋,还有一个小院子,地板上打了一层薄薄的水泥。
新屋落成后,杨春生宴请所有瓦工。其实并没有谢工宴这个环节的,是杨春生主动提出来的。他接了汤家祖孙三代,但只来了汤满爹和儿子建国,汤文和他的队伍临时没来,说是又承包了新工程,没有时间来。
“好酒,好酒……”汤满爹那天喝得胡言乱语。酒宴从下午五点吃到满月升起。在杨春生记忆里,这酒宴多少有点冷清,没有当年汤满爹和建国给他家盖屋、砌屋的热闹场景了。
月光下新屋虽然高大牢固的样子,但杨春生想,时代在前进,一切还会变,这高大牢固的红砖瓦屋还会有再拆的一天。
三
杨春生虽是次子,却一直充当老大的角色。早年老爹退休时,哥顶老爹的职吃上国家粮。哥三年学徒,基本上一分钱没存,反而是杨春生支撑着这个家。那年高考落榜,杨春生回乡务农,恰遇大集体解散,他种了十几亩田,日子一下子红旺起来。杨春生记得次年哥结婚时,他卖了一万多斤谷子,杀了两头肥猪,干了自家鱼塘,捉了几百斤鱼上来。他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哥则穿得干干净净当新郎。垸里人笑他哥哥结婚弟弟出力。老幺考上大学那年,杨春生爹去世,这年杨春生也考上了合同干部,全县在回乡青年中招录十个“五大生”,杨春生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报名,没想到竟然考上了。这喜讯当时在耳朵垸不亚于考上大学。过了几天,他就到镇政府办公室当了秘书。
第一次领到工资,杨春生全部交给了老妈,他对老幺说,老弟啊,我的工资都交到妈手里了,那是给你读书的,哥没考上大学,你要给我争口气。老幺果然争气,后来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当时的杨春生比自己考上了还开心。随后几年,杨春生的工资几乎就是供老幺读书,一直到他大学毕业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此时的杨春生已是二十九岁的大龄青年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将土砖屋改建红砖屋时,杨春生根本不用征求谁的意见,他是一家之主,加之那时老婆女儿的户口都在村里。
现在虽然只有老妈的户口在了,但拆了老屋做新屋,在他看来,只要老妈跟老婆不反对,这是他想做就做的事。
回深圳后,杨春生天天跟老婆磨,今天跟她讲谁回乡下做了屋,明天又讲谁准备回乡下做屋,不停地把网上下载的有关做屋的链接发给她,搞得老婆都烦他。有一天,老婆突然对杨春生说:“老杨啊,我要是不同意你做屋,你只怕会得精神病,我是懒得管你了。只是有一条你要记住:把两个女儿读书的钱留出来,以后再有了钱,给我在市里买间房,退休了我住我的,你住你的!”
“夫人,一定遵命!”
杨春生知道,老婆說了这句话就等于同意他在老家做屋了,他兴奋地在老婆脸上亲了一口。
第二天,杨春生打电话告诉老妈,说了做屋的决定。老妈电话中半天才说,屋还好好的能住,你做么子硬是要做哟?无奈地挂了电话。杨老太大概也明白,儿子要做这样大的事肯定是下定决心了,自己快九十岁的人,也不应该去阻挡了。
下午杨春生接到大姐的电话,很快说到做屋的事,大姐问他准备了多少钱,做几层几间。随后问有没有征求老幺的意见。杨春生听大姐这样问,愣了一下,说:“吃年饭的时候说过了,他们没有表态。”“我看你还是问问他们,你们两兄弟,现在一个北一个南,合伙做不更好吗?退休了可以团圆。”杨春生说:“我倒是想合伙做,但秀珍不同意,怕以后妯娌合不来。”便把老婆不同意合伙做的原因说了。大姐说:“那你们就一个做一边嘛。”杨春生有些不高兴了,说:“宅基地才二十来米宽,一人十米能做个什么屋?又不是在城里,农村做个屋总要有个院子吧?总要栽几棵树吧?”杨春生对大姐一直很尊敬,那时爹妈都要出工,他跟老幺基本上是大姐二姐带大的。大姐说:“我只是希望你们兄弟和睦,别为做屋的事闹意见。”“他能有什么意见?”杨春生轻描淡写地说,却听出了话外之音——大姐是在充当老幺的说客。原来老幺也想做屋,并且对他做屋有意见了。杨春生不解,为什么吃年饭时,说到做屋,他们两口子一声不吭,现在他要做了就有了想法? 杨春生虽然有些不爽,但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他原来的确是想跟老幺合伙做的,退休后一起过也热闹些,但老婆本来对他做屋有意见,如果再加上这个因素,那做屋的事就会泡汤。再说,老婆的话也不无道理,两家人日子久了自然会生嫌隙,以后产权归属也会给子孙留下矛盾隐患。地基只有那么宽,要做只能一个人做;要么老幺做要么自己做。但真正要老幺做的话,这个优柔寡断的人又会不会下得了决心?如果再拖下去,老屋就会倒塌,再说老妈还能活多久呢?腊月初八就是老人家九十大寿,如果在那样的老屋给老妈做寿,儿子们在外混得再好又有什么面子?还有,如果老妈去世了,按政策宅基地就归村里了,这利害关系他也跟老幺说过多次。
宅基地最多就值三万块钱吧,老幺不至于跟他争这个宅基地吧?如果老幺懂政策的话,应知道宅基地不是祖业,是没有继承权的。何况老屋当年是他这个二哥做的,随后几次粉刷装修也是他一手一脚搞的。还有,老幺读书的钱也是他这个二哥供的,难道老幺这点好歹也不晓得,要来争这个小小宅基地?
杨春生算了算,把女儿读书的钱留出来,全部积蓄就八十来万,在深圳,家里只这点积蓄连小康也算不上,但在农村,八十万能做一个很好的屋了。杨春生心想,管他呢,反正两口子每月有工资,就把这八十万全用来做屋吧,要做就做一个框架结构的小洋楼。想到这里,杨春生心中又涌现出无比的自豪。那可是垸里第一个框架结构的屋啊,不但是他的面子,更是杨家的面子。现在垸里人是这样说的:杨家人在外混得再好,让老妈住个烂兮兮的屋好个屁。以后垸里人便会这样说了:看看,不服不行,杨家人就是傲,都做别墅了。
杨春生每天吃过晚饭就载着老婆到城乡接合部看房子,但看了好多都没有中意的,要不是太豪华做不起就是式样不好看。最后老婆在网上看上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图纸要三千。三千就三千吧,只要老婆满意。图纸买好后,杨春生开始物色建筑队。杨春生记得认识老家一个副镇长,便打电话要他帮忙介绍一个。谁知那个副镇长说:“现在每个垸都有自己的建筑队,各管各的地盘,你就找你们垸的好了。”杨春生听了觉得奇怪,问:“这样的话,那不是叫垄断了?”副镇长说:“是啊,这一块不存在竞争,不过你放心,价格全镇都差不多。”杨春生听副镇长这样说,不禁“啊”了一声,他想不到老家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杨春生按副镇长给的电话打到自己垸里的建筑队,接电话的竟然是汤文。想起以前两个屋都是汤家人做的,这个屋看来又可能给汤家做,杨春生心里顿时松活起来。
汤文在电话里左一个叔又一个叔,嘴巴像抹了蜜。但一说到价格,语气便变得坚定不移了。“叔啊,我們垸都是每平米四百二十元,不包滴水,按三层半算。”杨春生说:“怎么这样贵?我问过郊区那边才三百八十元,还只按三层算呢。”汤文说:“叔你听我说,我们贵是贵一点儿,但我们的小工都是本地的,早晚吃住都在自家,那些外地的,你得租屋给他们住,还得请人给他们做饭,一日三餐,七七八八算起来,成本更高。再说嘛,外地的建筑队也不来我们垸。”“那是怎么回事?”杨春生问。“我们这里都这样子,叔啊我打个比方吧,要是别人天天到你家自留地里扯菜你会允许不?”“哦哦——”杨春生想起了副镇长的话,又问了一下其他事便挂了电话。杨春生觉得汤文的报价太高了。货比三家,问问其他建筑队再说。晚上杨春生又通过同学的关系,问到邻镇一个包工头。他报的价倒是便宜些,但听说杨春生是耳朵垸的,连连说,你们那里我们不去,人太拐了。怎么拐?杨春生问。工头说,我们去年在你们那里做过一个屋,莫说赚钱,气都气饱了,不是今天电线被剪,就是明天灰桶子不见,根本做不成。
杨春生心里像灌了一口冷气,十几年前都还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难道在市场经济面前就全变了?杨春生接下来又打听了几家建筑队,听说是耳朵垸,都表示不接这个活。
看来别无选择,只能给汤文做了,眼看雨季来临,再不动工就迟了。
也许给自己垸里人做会更好些,都是屋跟前的人呢,贵就贵点吧。杨春生这样想着,便打了电话给汤文。
刚放下电话,二姐的电话来了。
二姐大春生九岁,快六十岁的人了,嫁得远,跟杨春生关系算是最好的。杨春生问二姐什么事。二姐绕了一圈后说:“你真的要做屋了?”“我图纸都买了,包工队也定了。”杨春生说。“你一个人做?”“是啊!”杨春生感到二姐话中有话。“我才跟老妈通电话,她的意思是要你跟老幺一起做。”“真是老妈的意思?那你的意思呢?”杨春生有点不高兴了。“老妈嘛,老封建,说你生的是女儿,老幺生的是儿子,你一个人做的话,百年之后,这屋就跟别人姓了。”
听到这里,杨春生眼眶一热,泪水不由得涌了出来。老妈平时总安慰他生男生女一个样,甚至还口口声声说生女儿比生儿子好,没想到要做屋时,她还是露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女儿又怎么啦,我就是要一个人做,我偏偏就要把屋传给女儿!你们有儿子的,能保证下一代又生儿子?没有儿子是我的错?不是计划生育,秀珍扯开裤子不能生几个儿子?”
杨春生火了,在电话中朝二姐吼道。
二姐也不生气,等杨春生平静下来后说:“我刚才也说了老妈,不该还有这样的思想。不过我的意思也是你们两兄弟合伙好,祖宗的地基嘛,你们两兄弟都有份,老大顶了老爸的职就不说了……”杨春生余怒未消,听到二姐又这样说,更是火冒三丈,但他极力压住火气。
“我说二姐,现在农村的宅基地,如果户口不在了就没有享有的权利,宅基地不是遗产可以继承。老幺和我的户口都迁走了,按说我和他都没做屋的权利了,我是想趁老妈还在,把屋做起来,一是让她老人家再住几年好屋,二是以后我们退休后都可以回来住。”
“既然你们的户口都迁走了,那为么子不一起做呢?”二姐又回到这个主题。
“我为什么要跟他一起做?今后好扯皮吗?老屋原来就是我的,我拆了老屋做新屋跟老幺有什么相干?”
杨春生不想发太大的火,反复陈说了自己的理由。二姐见杨春生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最后只说:“你们兄弟不闹意见就好。” “什么意见不意见?我做他就不能做,他要做我也不会给他了,当年我做这个屋的时候,找你借的钱过了七八年才还,难道你不记得了?”
…………
杨春生越说越火。挂了电话就拨通了老幺的电话。
“老幺吗?你是不是对我做屋有意见?难道你也想做屋?”
杨春生直奔主题。
“你问这做什么,你不是已经在做了吗?”电话中的老幺懒洋洋的口气。
“是啊,我买好了图纸,请好了建筑队。”
“那你还问我做什么?”
“老幺,我告诉你,我原本是想和你一起做的,但后来还是觉得一个人做好。你想想,是不是一个人做更好点?”
“当然一个人做好,以后升值了可以发个小财。”老幺阴阳怪气地说。
“你这是什么话?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能升什么值?我现在要是用这个做屋的钱买间房倒是可以升值,我是看到老屋实在太烂了,想把屋做好,大家回来都有住的地方。”
“那可不一样,再回去是住你家里了。”
“这样说来,你意见还不小啊?”
“是有意见,我没想到你这样自私。”
“我自私?这屋原来就是我做的,我拆了重做是自私?”
“但宅基地不是你的,是祖宗的,明白吗?”
“祖宗怎么了?农村祖宅是不能繼承的,它不是遗产。”
“不是遗产?如果老屋征收一百万,那我就没一分钱分了?”
“问题是这宅基地不值钱,我都问过了,就值三万块钱。老幺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你就不觉得脸红吗?就是值三万块钱,你还想分一万五?要是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打一万五给你,你有脸要吗?当年这屋是我借二姐的钱做的,为了让老妈住得舒服,这几年来,几次粉刷装修都是我弄的,光是那次改造厕所、厨房我就花了三万多块,不是为了老妈,我完全没必要花这个钱了,你说是不是?我干这些的时候,你想到过拿一半钱没有?再说,你读大学四年是怎么过来的?”
杨春生越说越激动。
“你别老拿这个说事,我早就不欠你的了。你到深圳是不是我介绍的?你现在混得人模狗样就……”
“放屁!”
杨春生的肺都气炸了。没想到老幺出言不逊,对他丝毫不尊重,多年来的兄弟情,在他那里早已荡然无存了。不错,自己到深圳的确是老幺介绍的,但后来跳了几次槽,考上公务员全是靠自己。难道这也要向老幺感恩戴德涌泉以报?
杨春生几乎一夜没睡。老婆听了这些情况,火气也不知从哪里来,安慰杨春生说,别想那么多,快点动工做吧。
早上起来,杨春生本想打个电话给老妈,说说他不想跟老幺一起做屋的事,但想到这事一扯起来会让老妈不舒服,只好算了。
四
杨春生计划把二十天年假分四次休,每次加上两头的双休,这样就变成了三十六天。
转眼到了三月,已是桃红柳绿的日子了,杨春生揣了图纸回到老家,放下行李就去找汤文。
汤家早几年就盖了两层楼房,围栏护院,院内种满花草。汤满爹已过世,建国跟老婆在家。问起汤文,建国说:“他啊,包了五六个屋,忙得天天都是摸黑回家。”杨春生问:“包五六个屋做得来吗?”建国说:“做不来也得做,如今做屋不包几个屋就赚不到钱,水泥没干做不得,墙面没干做不得,只能今天这里做一天,明天那里做一天。”
等到好晚了汤文才回。他满面通红,一身酒气,口里不停地在嚼着,后面跟一条京巴狗。见了杨春生,叫了一声叔,甩过来一包槟榔。
“我不吃这个。”杨春生接过槟榔,还给汤文。汤文应有四十来岁了,身段活像当年的建国。
“叔是怕死吧,我们吃了几十年也没事呢。”汤文打了一个酒嗝儿。
“我是真不吃呢。时间不早了,我们谈谈正事——现浇的屋你做过吗?”
“叔也太小看我了吧,行走江湖几十年,除了天安门没做过,我什么没做过哟?”
“哈哈,你这话说得。”杨春生被汤文的幽默逗乐了。
“这图纸你看看,能看得懂吧?”杨春生把做屋的图纸摊开来。
“哎呀我的叔,你这样问会让我不高兴呢,我做屋还要看什么图纸哟?”
汤文扫了图纸一眼,噗地吐掉一口槟榔,随即又往口里塞了一只,一边嚼一边说:“叔你放心,明天你就拆老屋,你只说你要做多高多宽,我现在就帮你算算要多少钢筋水泥沙子,让你一目了然。”
这些天来,杨春生通过上网、问询,对做屋所需材料都有所了解,为了证实汤文是不是懂行,他装作什么也不懂,当即让汤文算。汤文很快就算出了一列数字,跟杨春生了解的差不多。
“叔你只管放心,你是我们垸里第一个做现浇的,我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做出品牌,让品牌产生效应。”
“好啊,预制板很快就会淘汰,你是要做一个样板出来,给自己打打广告。”
“叔说的是。你隔得远,不得空,买东买西不熟悉,这些全包我身上。我们天天跟这些人打交道,买什么都会比你便宜。”
杨春生跟汤文一聊,他说的砂卵石、水泥、红砖的价格似乎比他了解的更便宜,心里最后一点儿顾虑也打消了,觉得选自己垸里的施工队是明智的,毕竟知根知底。当即把买沙石、水泥、红砖的事托付给了汤文,只有钢筋和开工前期用的一些东西这几天自己去市里买。
约定了正式动工的日子,汤文打着酒嗝儿回去了。
做屋期间,杨老太不愿离开垸子,她要杨春生搭个棚子,就住在棚子里,看着儿子做屋。新屋做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至少也得三五个月,住在棚子里怎么行呢?杨春生想到了唯一的亲戚堂姐。如果让老妈在她家住几个月,每个月给一千块钱搭伙费,那是再好不过了,一是老妈可以天天看着他做屋,二是自己回来了也有现成的饭吃。二十多年来,自家的几亩田一直给堂姐家种,从没有要过一袋谷。杨老太一直视堂姐为亲侄女,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她。他们两口子平时也帮杨老太跑跑腿、传传话。 杨春生跟堂姐一说,她就满口答应了。“要得要得,不是做屋,伯娘请都请不来,还要什么钱,只管住。”连忙收拾一间房子出来。杨春生帮老妈把东西搬来后,在边上架了一个竹铺。这天中午杨春生就在堂姐家吃饭,他跟堂姐夫都喝了点小酒。杨春生心情舒畅,对堂姐夫说:“我开工后就要回去上班,那些买东买西的事都拜托你了,我先放三万块钱在你手里,买了什么就记下来,你耽搁的工也记下来,到时每天付你一百五的工钱。”堂姐夫听了,满脸欢喜,连连说尽管放心。
拆屋前一天是搬家。杨春生虽然叫了几个人帮忙,但人手还不够,必须请人。十多年前,垸里主动帮人做屋的风气早就没有了,现在哪怕是请邻居帮忙,每天也是给一百五。杨春生委托堂姐夫请人。堂姐夫找了一圈,最后只来了三个:他智障的弟弟,七十多岁的五保户刘七,还有聋子四喜。堂姐夫说眼下人不好请,好一点儿的劳力都去农场栽菜了,累是累点,但多劳多得,一天能赚两三百,垸里只剩这几个劳力了。杨春生也没管那么多,只要一天搬完就是,旧东西通通扔掉。但老妈这也不能丢,那也要留着。杨春生只好叫他们把那些坛坛罐罐、大柜小柜全部堆在菜园,用一块大帆布盖住。
窗户和门撬下来了,明天就得揭瓦掀梁了。乡村的夜黑得早,才八点多已是万籁俱寂。杨春生围着老屋转了几圈,回到他那间房。老屋里只剩最后一张床没搬了,这是杨春生特意留下的,他想在老屋住最后一晚。因为窗户已经撬掉了,抬眼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树和天上的星星。青蛙已经在四处聒噪,夜间的油菜花香比白天更加浓郁,这是从小就熟悉的气味与声音。杨春生一点儿也不害怕,心中唯有不尽的感慨。他想不到老屋会终结在他手里,老爹若泉下有知,是夸他有出息,还是怪他多此一举?这么多人反对他做屋,他是对还是错?他不跟老幺合伙做是不是自私?还有,老妈如果在做屋期间出现意外,他会不会遭到兄弟姐妹的谴责?
正欲睡去,外面来了摩托车,有人喊杨老板。
杨春生按亮灯,原来是副镇长。这个副镇长是杨春生在深圳认识的,有一次老乡叫杨春生去吃饭,说是陪老家来的一个副镇长,就彼此留了电话,算是认识了。
“恭喜杨老板做大厦,我顺道来看看。”
“无事不登三宝殿,镇长大人肯定有什么事吧?”
“倒是没什么大事,来问问你做屋办证的事。”
“还没办,这里老传统都是做了再办。”杨春生对副镇长深夜来访问办证的事有些不快。
“杨老板,我看你还是快去把证办了,你的情况有点不同。”副镇长打着哈哈。
“有什么不同?乡俗都是这样!”杨春生按捺住那点不快,也没叫他坐。
副镇长一屁股坐在床上,从裤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杨春生。
“今天你们村几个人送到镇里去的。我一看是你,本想打电话叫你去一趟的,下午刚好有事要到你们村,所以顺道来一下。”
杨春生打开那页纸。
关于耳朵垸强烈反对杨春生
做屋的报告
尊敬的镇政府领导:
我垸原村民杨春生一家户口已迁到深圳市,现只有杨老太戶口尚在本组未迁,老人年近九旬,时日不多。鉴于垸里人多地少,宅基地紧张的情况,绝大部分村民不同意杨春生再占有集体资源,对其拆了老屋做新屋的做法,请求镇政府立即干预制止。
耳朵垸村民小组
2016年3月
报告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签名,第一个签名是邻居朱老三。垸里五十六户人家,除了汤文和堂姐、五保户刘七,还有几户在外打工没人的,几乎全在上面签了名。
杨春生毕竟是干过基层工作的,何况还在本地镇政府当过秘书,把这张纸折起来还给副镇长,鼻子“哼”了一下。
“镇里准备怎样批复?”杨春生问。
“批复嘛,肯定是不会同意村民要求的。因为你有权做,老太太户口还在,谁也没权阻止你。”
“这就对了,我也是懂政策的。”杨春生听副镇长这样说,刚才对他的那点不快一下子没有了。
“不过你要有思想准备,村民们可能来硬的。”
“什么硬的?难道还阻止我不成?”杨春生像吸进了一口凉气。
“这个你别说,还真有可能。上个月立新村就有一户,几兄弟都在外面工作,不过父母都不在了,他们几兄弟想拆了老屋重做,村民断水断电堵路,硬是没做成。”
“狗日的做得也太绝情了吧?人家祖祖辈辈都住这里的啊。”杨春生不由得感叹。
“祖祖辈辈都住这里又怎么的?谁叫你是空心房?又对村里没做什么贡献?如果那几兄弟在外面发了财,捐了钱给老家,村民们可能不会这样了。”
“这样说来,我们几兄弟也没有在外面发财。”杨春生心里戚戚然。
“我了解过了,垸里修路时你捐过五千块钱,也算是有过贡献,再说你家老屋属危房了,跟立新村的是两码事。”
杨春生没想到副镇长对他这样了解,顿生感激之情。
“告诉你吧,为了处理好这事,下午我专门找你们村支书,又叫了那几个送报告的村民,我向他们指出:《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户符合“一户一宅”规定就可以申请宅基地。户是什么?是指具有本村常住户口且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以公安机关印发的户口簿为准,一个人也可以成一户。杨家是耳朵垸小组的一户,虽然现在只杨老太一个人,但她还活着,就是一户。何况杨家不是重新申请,而是在旧的宅基地上重做。这是天经地义的,你们绝对不能阻止人家!”
“他们怎么说?”
“他们搬出立新村的事来说。”
“我严肃地告诉他们,杨家的情况跟立新村不同,杨家还有一个老太太在,立新村那家是空心房。”
“他们听我这样说,也没说什么了,只是希望我对你传一句话,叫你别把屋做得太大,做得太好。”
“哈哈哈……”杨春生笑了。杨春生知道村民们反对他做屋的另一个原因了。他们是怕他做个鹤立鸡群的屋,让耳朵垸人面子无光。他们跟喻瞎子的心理是一样的。 “不过,你也别笑,他们的要求也在政策之列。”
“此话怎讲?”杨春生问。
“政策是这样界定的,一家三人为小户, 四人五人为中户, 六人以上为大户。一户一宅,十平米也算一宅,一百五十平米也算一宅。按农村确权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为准。一至三个人户口是七十五平米。你家只你老太太一个人,按政策,做屋只能在七十五平米内。”
“政策是这样规定,但我们垸里几户是在政策之内?不信可以去每家每户量。”
“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是叫花子烤火——只往自己胯里扒。”副镇长拍了拍杨春生的肩,说,“我走了,你只管做你的,有什么事就找我。”
“等一下,”杨春生叫住副镇长,从手上取下那块才戴不久的天梭表。“从此——我们就是兄弟了。”
“谢谢杨老板看得起我。”副镇长收了手表,使劲握了握杨春生的手。
副镇长走后,杨春生辗转反侧睡不着,他没想到垸里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反对他做屋。更没想到,第一个签名的竟然是邻居朱老三。这几天朱老三还跟他客气呢,背地却在搞他名堂。真是×他妈的!
杨春生不怕做屋会遭到太大阻力。杨家世世代代住这里,拆了老宅做新屋,谁也阻止不了!杨春生在心里狠狠地说,你们尽管反对吧,老子就是要在垸里做一个最好的屋,一个光宗耀祖的屋,一个让你们嫉妒恨的屋!
睡不着,杨春生干脆坐起来,按亮灯,想找本书看,却什么也没有了,只好打开流量看手机。这时又有人喊杨春生。杨春生听出是堂姐夫的声音,心想这么晚了,他还没睡?一看手机其实才十点多,但乡下这个时候已显得好晚了。
堂姐夫问杨春生水电包了没有,如果还没有就包给他儿子。
“你儿子?”
“是啊,就是毛砣哩,他在长沙专门搞水电安装。”
杨春生猛地记起来了,堂姐夫这个叫毛砣的儿子原来在他那儿打过五年工,幫他找工作至少不下十几次,每次干不了几天就被炒鱿鱼,离厂时光溜溜的什么都不要,回到杨春生家住上十天半月,等到再帮他找好工作,又得重新帮他买桶子、被褥,后来实在干不下去就回来了。几年不见,杨春生真是差点把他给忘了,更不知他在长沙搞水电安装。听堂姐夫这样说,杨春生心想,水电给谁都是装,既然堂姐夫的儿子会装,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便跟堂侄子通上了电话,说了屋的大小,要他报个价。
“舅舅这可是做别墅哟,别墅有别墅的价,长沙这边是九十元一平米,高标准上档次的,舅舅肯定要做这个标准的话,价钱我打点折,每平米八十元吧。”电话那头的堂侄子说。
“你那里这么高啊?”杨春生吓了一跳。他记得在深圳装修房子时,水电安装每平米才二十多元,一百三十平米的房子总共才花了三千多元。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最多也就四十吧。他这个屋如果按上下两层三百平米算,水电安装就要两万四。
“毛砣啊,我很想让你帮我装,但考虑到你在长沙,要是专门为我这个屋跑来跑去也划不来,我这水电就给垸里电工装算了,以后家里开关坏了,叫他也方便,下午我跟他说过了。再说我也不搞什么高标准,过得去就行。” 杨春生想了想说,其实他根本还没见过垸里的电工。
堂侄子一听,说了声“那好吧,我这里也好忙的”就挂了电话。
“这狗日的在长沙把心搞大了,装个电线,哪里要这样贵?”堂姐夫很失望,骂了一句。
杨春生说:“不能怪他,比这贵的还有,装修是个无底洞,城里有钱人家水龙头有上万的。”
“那是金子做的不成。”堂姐夫张大嘴巴。
“这我也不知道,看上去倒是黄灿灿的。”
杨春生见堂姐夫还不走,问他还有事没。
“你明天打算怎么拆屋?”堂姐夫问。
“我计划先把屋上的檩子拆下来,再叫挖掘机一推,把后面那个水沟填上了,一举两得,菜园可以增加六十平方米。”
“你这样不合算,请人拆檩子至少得十个工,挖掘机一个小时六百块。我看你还不如三千块包给我,可以帮你拆一万块旧砖出来,这就是三千块钱,等于没出一分钱就把旧屋拆了。”
“这样也好,只是——我想把那些砖碴子填到水沟里去呢,以后再填车就开不进来了。”
“这个水沟你千万不能填!”堂姐夫郑重其事地说。
“怎么不能填?”杨春生不解。
“你不是信风水吗?皇城前面都有一条金水河围着呢……再说,你家占的地方本来就大,你再增加六十平方米,垸里人不都会眼鼓鼓的啊?”
看到杨春生犹豫不决,堂姐夫说:“那些砖头瓦块你不用操心,推到我家门口去。”
杨春生很快反应过来,堂姐夫这样建议别有用心。他的屋做起三年多了,门前就是垸里那条三米宽的路,地坪一直没有打,他舍不得花钱,十几车沙卵石拖回来就得四五千。如果杨家的砖头瓦块填到那里,这笔钱就省了。杨春生本是个心软之人,想到老妈做屋期间要住在他家,自己每次回来都在他家吃饭,人家这点要求不满足的话面子上说不过去。再说,堂姐夫说得也有道理,垸里人本就不想看到他把屋做大,如果再拓宽六十平米菜园,他们肯定有闲话。这样看来,那张不同意杨春生做屋的报告,堂姐夫也是了然于心的。杨春生没想到表面上老实迂腐的堂姐夫,脑子竟是这么灵泛——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五
拆屋不是老弱残兵干得了的,必须站得墙壁,掀得檩子。堂姐夫不知从哪里叫来了八个壮汉。因为是包工,他们不到一上午就把老屋拆得只剩下了墙垛。屋上的檩子堆在菜园的一角,杨春生望着它们感慨万千。这八十多根两尺来围的杉木是爹当年用半生积蓄买回的。在当时的耳朵垸,这是了不起的事!那时木材属于紧俏物资,即使有钱,没有指标也买不到。这些杉木一根根笔直、修长、挺拔。杨春生记得爹经常望着屋顶上的杉木檩子拈须而笑,一脸人生终极目标实现了的满足感。而现在,这些杉木檩子再也派不上用场了,上面伤痕累累,处处布满铁钉,也许还能选出几根做塘里的跳板,其余的只能弃之一隅了。如果杨春生的爹还在世,他绝对想不到,他引以为傲的杉木檩子的命运会是如此吧。 虽然是破旧的老屋,但拆起来却异常坚固,工程进展十分缓慢,要想拆出完整的砖也不容易。吃过午饭,堂姐夫向杨春生建议叫挖掘机,说只有挖掘机才能刨出更多好砖,顺便把这些砖碴瓦块推到他家门口。堂姐夫的目的不言而喻,杨春生心里十分清楚,他不在意堂姐夫这点小心计,再次想到老妈要在他家住几个月,自己晚上还得在他家喝点小酒,对此建议只能言听计从。
一个小时六百块钱的大型挖掘机轰隆隆开来了,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一切,扫向堂屋东墙的时候,杨老太指着那些乱飞的燕子,突然颤巍巍大喊:“快给我停,快给我停!”“老妈,么子事?”杨春生跑过去问。“燕子,燕子有仔了,快点把燕子……”
开始拆屋时,杨春生就看到不少燕子飛来绕去。他以为燕子发现了白蚁,但后来看到燕子越聚越多,不断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飞得越来越急躁时才感到异样:燕子原来是围绕着堂屋墙壁上的几个窝在飞。杨春生当时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想想这是不可避免的,那点不舒服很快就释然了。他在心里对燕子说,人住了几十年的屋都要拆啊,你们小小的窝又怎能保住?对不住,只能委屈你们了。
没想到这情形被老太太看到了。
杨春生叫停挖掘机,爬上楼梯一看,果然,墙壁上几个足有脸盆大的燕子窝里,各有一对雏燕张着镶有金丝的嘴巴,惊恐万状地望着他。杨春生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窝,爬下楼梯,再架上楼梯,把燕子窝置放在邻家的屋檐下,然后又爬上去摘第二个。那些燕子一直叽叽喳喳地叫着,围着杨春生乱飞。杨春生知道,它们的声音愤怒多于感激,因为这是它们经营数十年的栖身之所啊,你为了做屋却毁了它的屋,它们岂能不愤怒?
千万莫去摸燕子,摸了燕子长癞子。不呷你的谷,不呷你的米,借个窝孵个稚。燕子不进愁门屋。从小,妈就这样教育杨春生兄弟姐妹。杨春生此刻在替燕子担忧,它们会认可他选的新家吗?做了新屋后,它们还会回到杨家的新屋来吗?
半个小时后,挖掘机又轰鸣起来。
杨老太看到燕子窝安置好后,核桃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挖掘机师傅握住杨老太的手说:“老人家啊,难怪都说你家屋场风水比别人好,刚才我就看到了。”
杨春生把动工的日子定在四月初八。要得发,不离八。日子是喻瞎子算的。
一大早汤文就带了三个师傅来。动土前,杨老太叫杨春生摆上八仙桌,上面一只木盘里放上鱼肉供果和茶酒。点上线香,杨老太跪拜在地,口里喃喃有声,大意是希望祖宗、菩萨保佑儿子做屋顺顺当当,保佑她不死在别人屋里,要死就死在儿子屋里。杨春生听了又来气又好笑。
杨老太要儿子也来跪拜。杨春生在跪下的那刻,一种肃穆感油然而生。在那袅袅的烟氛中,他仿佛看到列祖列宗就站在头上,他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夸他是杨家光宗耀祖有出息的子孙。跪拜完毕,杨春生举着木盘,后边跟着汤文和泥水匠,他们手拿锄头、钉耙、畚箕,在宅基地四周边走边挖边撒米。
屋基仅向东移三寸,这是照喻瞎子建议的。放线之后,鞭炮响起,挖掘机开始轰鸣。
挖到东边时,邻居朱老三突然气冲冲走过来了。
“我说杨春生,你做屋就做屋,总不能扰邻吧?昨天把燕子窝安到我屋檐下,我家阶矶上就该让燕子拉屎吗?”
“这个嘛……当时……对不起,等我把屋做好后,就把它们挪过来。”杨春生没想到朱老三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
“还挪个屁啊,我一早就戳掉了,我可没你这样有良心!”
杨春生抬头一望,那儿果然没有燕子窝了。
“这个我本来不说了的,现在看你这样挖地基,我是忍无可忍了。”
“老三啊,你这是什么话?我只移了三寸,基本上就是在老地基上呢。”杨春生忍住火气。
“三寸?你量量,我看你现在挖过来三尺都不止,这以后挑东西怎么过身?”
“我打一米宽的脚,看上去是比原先挖过去了,填回土后就跟原来一模一样。”
朱老三听这样说,火气小了点。
“六尺巷的故事你是晓得的,不要在外面发了财就回来坏规矩!”
规矩?竟然轮到朱老三说规矩了。杨春生心头火直冒。朱家十几年前才住到这里,他家做屋的地方原来是杨家的自留地,朱老三的爹那时是生产队长,儿子分家后没地方做屋,就同杨春生爹妈说好话,便把当时还长着菜的这块地给了他家。这是杨春生听老妈说过多次的。
杨春生本想发作,但一想到是动工日,为了图个好彩头,只好把气压下去。他笑着对朱老三说:“老三啊,我们几十年的邻居了,一直睦邻友好,你放心啰,我在自己地皮上做屋,绝对不会做到你那边去。”
“如果你做过来一寸,那邻居都没得做!”
朱老三板着面孔走了。
朱老三现在是村民小组长,跟杨春生一起穿开裆裤长大。杨春生每次回来,见面了他都是春生春生叫得亲热巴巴的,但今年看到杨春生做屋,就好像借了他的米还了糠,脸色一直不好看。杨春生想不透,作为一个村民小组长,他难道真是为了村民的利益?带头打报告反对他做屋,如果阻止成功了,这宅基地难道会变成他的?
杨春生不禁想起以前做屋时的热闹场面,而现在,除了九十岁的老妈像一尊木雕立在树荫下,垸里没有一个人来看杨春生的开工仪式。要不是挖掘机的轰隆声,还真是有点冷清。
地基要沉淀十天才能砌墙。汤文对杨春生说:“叔你尽管回去上班好了,现在通信这样发达,你可以坐在深圳遥控指挥,保证让你放心。”
说是这样说,开工的日子很快到了,却不见汤文的影子。杨春生打电话去,汤文说:“叔啊不好意思,这几天实在忙不过来,还要等几天。”
“具体等几天?”
“三五天吧。”
五天过去,汤文还是没来。汤文在电话中向杨春生大倒苦水:“叔你别催,俗话说好事不在忙中起,迟几天反正会动工的。你也知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到处大兴土木,光是我手上就接了八个屋,每天忙得两粒卵子冇合群,你就再等等吧。” “你不是说三五天吗?”杨春生压住火气问。
“我的叔啊,三天加五天不是八天吗?”汤文嘻嘻哈哈。
十五天过去了,汤文终于带了十几个瓦工来了。这次是汤文主动打电话来的。
“叔啊,我说了三五天嘛,三五就是十五天,今天是个好日子,天空万里无云……”
“少给我废话了,你要争取中秋节前完工!”
“保证完成任务——但是叔啊,今天正式砌墙,就是正式开工呢,你可要表示表示哟。”
“怎么表示?”
“一般是见人一条白沙,请兄弟们喝点小酒。叔你做的是别墅,白沙打发不了师傅,至少要芙蓉王。”
“打脚那天不是见人发了一条芙蓉王吗?”杨春生心里忽然不爽起来,这开工宴以前汤文没提过。
“叔啊,这也不是我兴起来的,你不信就去问问,到处都一样。开工有开工宴,装窗户有窗户宴,上梁有上梁宴,最后是谢工宴。叔可是垸里第一座别墅,今天兄弟们来得齐,都是冲你芙蓉王来的。”
…………
工程进度很快,两天后就砌到了窗台。杨老太看到了新屋雏形,核桃般的脸上又一次绽开了笑容。
第三天,堂姐夫打电话给杨春生,说师傅一个也没来。杨春生电话打过去,汤文说:“叔你别急,都是这样的,你想想,有时等基脚沉下去就得七八天,楼面稳固要十多天,我们都是这里搞一天,那里做一天,像打游击战,要是只做一个屋的话,就只能喝西北风了。七天后准来。”
天气很快进入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墙面和红砖必须天天淋水。早晚两次,这些事自然都落在堂姐夫身上。淋了两天,堂姐夫说潜水泵功率太小,要买个特大的,电缆也要最粗的,最少两百米。杨春生要他自己做主。
施工的日子,每天得进一车卵石、一车河沙和水泥,这都不用杨春生操心,电话打过去,货就送上门。司机都是汤文提供的,价格全镇差不了多少。杨老太每天早出晚归,搬把椅子坐在那棵桂花树下看着做工的人,有时会拄根棍子,佝偻着腰,这儿瞅瞅那儿瞄瞄。
堂姐夫每天都要忙他的十几亩田,但只要杨春生打电话去,便会放下手里的活儿。这时不是来了水泥就是来了红砖,有时是叫他去镇上买灰桶手套之类。本来这些东西都是汤文自备,杨春生以为用钱不多,为了笼络人心,希望师傅们在质量上用点心,就主动提出来他搞定,没想到这些东西消耗非常快,眨眼几千块就贴进去了。
一个半月后,第一层墙终于砌好。接下来是装模,装模之后是扎钢筋,铺水泥。这都是马虎不得的工作。如果模装得不好,楼板会坍塌;如果钢筋扎得不好,后果也一样。
杨春生计划回去一趟,因为铺水泥也是个大工程,这天必须有二十多个工人到场,一气呵成,并且要选好天气。
下午回到家里,杨春生看了看,基本满意,只是觉得楼层高度不够,用尺一量,果然只有三米六。图纸上是四米,汤文明显偷工减料。杨春生问汤文:“你怎么不按图施工?”汤文嘻嘻哈哈:“叔啊,城市的房子有的才二米八的空,你四米也太高了,所以我就……”
“你赶快给我加砌一块砖,以后别自作主张!”
汤文见杨春生要发火的样子,只好叫师傅去补砌。
晚上杨春生叫了汤文一起在堂姐夫家喝酒。
“叔啊,我跟你说件事。”两瓶啤酒下去,汤文已是面酣耳热。
“什么事,你说。”
“明天铺板起码要二十四个人,但我最多只能请到十个人。”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分两天来铺?”杨春生有点不高兴。
“叔啊,我建议你用抛机打,只要两个小时,又快又好。”
“有这等好事?你怎么不早说?”杨春生有些纳闷。抛机?他可从没听说过。
“我是怕叔舍不得花钱?所以就没讲。”汤文像故意卖关子。
“什么意思?我这么多钱都花了。”醉眼蒙眬的杨春生不知汤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叔啊,我问过了,你用抛机铺一层,两搅拌车水泥就够了,一车四千五百元,铺好九千元。如果用人工,二十四个人,二十个小工三千元,四个师傅一千元,加起来也得花四千元。质量不保证不说,问题是请不到这么多人。”
“你说什么啊?铺楼板的钱要我出?”杨春生终于听懂了汤文说的,简直是大吃一惊。
“叔,你……你……这是哪里话?难道……铺楼板的钱我出?”汤文也显得很吃惊的样子。
“合同上写的不是你全包吗?”问这话时,杨春生心率都加速了。
“叔啊,你再看看,合同上可没说包铺楼板啊……你这屋要浇三层水泥板,都是我出钱的话,那我不亏血本啊!”汤文摊了摊手,做一个无奈状。
听汤文这样一说,杨春生简直气晕了。但杨春生没有发作,他知道被眼前这个自己垸里的、口口声声叫他叔的汤文给算计了,只怪自己一点儿经验没有,太相信垸里人了……世道真就这样变了?人心真的就这样变了?杨春生像吃了一只苍蝇,脑壳也木木的。
“叔啊,我们都是一个垸里人,难道还杀你的黑不成,要是不相信,你去问问别人。”汤文把杨春生拉回了现实。
“问别人?我是村里第一个做现浇的,我去问哪个鸡巴?”杨春生气得把酒杯往桌上一蹾。
“……叔你也不要大发雷霆,请你相信我!”汤文此刻倒显得很有涵养,还不忘用个把成语。
做屋不要得罪师傅,吃亏是好事。这是做屋前杨老太反复叮嘱的,也是杨家的祖训。杨春生知道,虽说汤文不是旧时手艺人,会做什么手脚,但千万不能得罪他。屋才做到三分之一,合作的時间还长,再说自己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啊。垸里人本来就不想看到杨家做屋,如果跟汤文闹僵,他们岂不都会幸灾乐祸?
见杨春生还黑着脸,汤文还在用激将法:“叔啊,我这也只是建议,你要是实在舍不得出钱请抛机,我们还是人工,铺板那天我去把我姨夫手下的人借过来。看在叔的面子上,那天我们四个师傅的工钱就免了,算帮叔的忙。” “谁舍不得出钱?谁叫你帮忙?现在就帮我联系,我用抛机!”
杨春生权衡利弊后,突然改变了主意。心想吃点亏算了!自己毕竟是在做垸里最好的屋,绝不能留下小气抠门的话柄,面子重要。
“好,叔不愧大将风度!”汤文听到杨春生的突然改变,甚至有些反应不过来。他倒了满满两杯白酒过来,却被杨春生猛地一把推开了。杨春生已是醉眼蒙眬了,再喝下去他的火气就会被酒精点燃。
汤文为了掩饰尴尬,自己把两杯酒干了。
杨春生回去的第九天,也是这次假期的最后一天,计划是八点开始铺楼板,下午搭五点的高铁回深圳。但十点了搅拌车也没来,只来了骂骂咧咧的司机。
“杨老板,你们这里的人怎么这样拐啊?”
“怎么回事?”杨春生心一沉,知道肯定又有麻烦。
“车被他们扣了。”
“什么?谁扣了你的车?”杨春生以为听错了。
“我开进村才几十米就追上来五六个人,手里都拿着东西。他们说我轧坏了禾场,老板你快去了难。”
耳朵垸的屋呈“一”字形,门前的公路同时也是每户人家的禾场,原来都是泥巴地,硬化才七八年。
杨春生一口气跑到村东。只见朱老三站在一群人中间,口沫横飞说着什么,看到杨春生来了,老远就道:
“杨春生,我们做屋路都是好好的,你一做屋,又是挖机又是搅拌车,路都被你整得差不多了,不要以为你原来出了五千块钱就了不起,现在只怕拿一万块也修不好了。”
“各位对不起了,轧坏了哪,我来赔。”杨春生不明情况,也没理朱老三。
“你杨老板的钱大些?我们没找你,是要司机赔!”一个年轻的胖女人气呼呼地说。这个女人杨春生不认识,估计是外面嫁过来的。
“司机为我做事,应是我赔,我看看轧坏了哪里。”
“我们不要他赔钱,只要他把我们的禾场搞好。”一个老者也气鼓鼓地说。他的话让杨春生吃惊,昨天还叫了他老叔的。
情况并没有想象的严重,仅仅是几条小坼,正如司机说也不见得是他的车轧的。这明显是故意找碴儿。杨春生心里好气,但他还是放慢语气说:
“各位,先让他把车开到我屋场上再说吧。这一点点小坼,我马上要师傅补!”
“补?这么多人家的禾场怎么补?能补回原来的样子?这时朱老三又说话了。
杨春生听了,脖子上的青筋气得鼓了起来。正要发作,汤文说话了。
“朱老三,你这是什么话,大家都是做过屋的,车来车往七八年了,怎么就说是杨叔的车轧坏的?我看每户人家给你们几包水泥算了。”
“给水泥?那还得我们自己动手补啊,我们被鬼打癫了啊?”胖女人说。
“那你们究竟要我怎样?”杨春生继续压制着心头的怒火。
“怎样?一句话,搞回原来的样。”朱老三抢着回答。
按往日脾气,杨春生早已口出粗话,暴跳如雷了,他的克制已到了极限,但他不能发作。他不想得罪乡邻,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啊。杨春生脸上仍堆上笑,看也没看朱老三,满口应承:“行,你们先让车过去,等我把事做完保证帮你们补好。”
众人见他这样说,还有汤文在一边帮腔,不好再发难了。只有朱老三还在骂骂咧咧,他没想到一场好戏刚开头就煞了尾。
司机趁机上去开动了那个巨无霸。搅拌车到达目的地后,接上抛枪,罐里的水泥就像子弹一样射上高空的楼面。
两个小时后,楼面就打好了,果然是又快又好。
汤文看到杨春生满意的样子,趁机说:“叔啊,今天打楼板就相当于过去上梁,现在都是钢筋,看不到梁,仪式免了,不过红包还是要的。”
杨春生知道今天是要出点血的,加之心头窝着一团火,想找点方式发泄,便大手一挥:“走,全部去镇上吃饭,一人一条芙蓉王!”
杨春生电话叫了副镇长来喝酒。席间谈到搅拌车被堵这事,副镇长说:“杨老板啊,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就是不想看到你做屋,做比他们好的大的屋,眼看又阻止不了你,心里不舒服。”
“我可是把垸里人得罪大半了,以后退休回来住,也没有舒服可言啊。”想起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朱老三现在都像结了世仇,杨春生深感失落也充满惆怅。
“此一时彼一时,说不定到那时他们也没事了……不过眼下倒有一件事跟你讲讲。”副镇长眯着眼,吐了一口煙雾。“你家现在是不是还有两个人的田?”
“是啊,好像还有两亩七分田。怎么啦?”杨春生不知副镇长问这做什么。
“告诉你,眼下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搞土地确权,以后三十年不会变,确权后就可以流转;就是不流转,现在一亩田包给人家养龙虾也有八百块一年,以后还会更高。”
“这我知道。”杨春生说。
“我今天看了一下,你那几亩田确权后名字是你堂姐夫了。”
“这不可能吧?承包人明明是我老妈,只是给他种,怎么变他的了?”杨春生简直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副镇长又吐了一口烟雾说,“你不能给他,虽说我们这儿不会搞开发什么的,但你有两亩多田,以后回来种个菜也有地方。”
“是啊!我到时想种湘莲呢——还可以改过来不?”想起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堂姐夫竟然对他来这一手,杨春生越想越气,他闹不明白,这人心怎么就变得这样快。
“这事就是我管的,你装作不知道这事,回去了也不要问他,我改过来就是了。”副镇长握了握杨春生的手。
“那就拜托了!”两双手再次紧握在一起。
“要不是认识你,我也不会去关心这个。现在农村扯皮都是土地确权,很多过去进城打工的人,田给了亲朋好友,回来田就易主了……人心不古啊,没有几个人想还给人家。”
“我看你在做屋的上面还能挽回一点儿支持率。”酒过三巡,副镇长已是面色通红。“你们垸不是有五六十户人家吗?搞建筑一直是出名的,建议你全部找垸里人做,这样至少十多户人家不会对你有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