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联系生活,注重体验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使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此时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数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可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三角形木档子,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学校是有多个班级组成的,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着,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很多责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优秀的班主任是学生的标杆,是家长的后盾,是学生的法官,同时要做好教师的本分。  因为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了。可是,外行的人不知道,班主任也是世界上所有的主
期刊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核心和必要手段。一个口碑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不在于设施多齐全,不在于师资的多少,大多数在于班级管理这一动态实施过程是否得以合理的实施,学生整体素质是否有良好的体现。而班级,则是这一动态管理实施的操作平台。  一、班级管理离不开学校政策的导向  (一)建立学校学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班级发展目标  学校学生发展规划纲要是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政策向导,是班主任实施管理计
期刊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
期刊
一、前言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位英语老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特别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多种原因,学困生覆盖面广,层次多,落差大,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如何树立学困生学英语的信心,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了我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善待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目标,端正态度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
期刊
一、力求词汇知识的准确科学  我在词汇教学时,注重词汇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首先,我在教學前,做到先学生学之学,非常注重词汇教学中知识的准确科学。认真听录音跟读纠正发音;查字典明确单词的各种含义和书中的特殊含义。其次,我在板书时力求书写端正,无科学性错误。这两点是最基本的。以往在教授词汇含义时往往是告诉其中文,而现今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尽量用英语科学的
期刊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儿童过早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不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
期刊
现代的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高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我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反思以往的教学,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激情荡漾、活力迸射,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一起探讨实践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地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此,我不妨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一些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现象:(有一位教师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期刊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提问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有位老师上《有余数的除法》,她列出24÷8=?算式,问学生“24÷8的结果怎样?”学生一头雾水。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问题,课堂陷入死胡同。只有準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二是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