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质疑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质疑,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科学探究问题许多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重组学习材料,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科学探究与生活联系间架起桥梁,能够为学生所关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质疑,产生探究问题,探究活动也就随即开始了。
  案例1:液体的热胀冷缩
  师:同学们在家里烧过开水吗?
  生:烧过
  师:有这样一种现象不知道同学们遇到过没有(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从壶里溢出来了)
  生:遇到过
  师: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生:水变多了
  生:可能是水的体积变大了
  师:同学们认为水从水壶中溢出的原因是水“变多了”,你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吗?
  学生围绕水加热是否会“变多”设计实验,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
  师:通过实验水受热后能变多吗?
  生:能
  师:是重量增加了,还是体积变大了
  生:重量应该没有变,我们实验过程中没有水流走。
  生:水受热后体积变大了
  师:水受热后体积能变大的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现象。
  师:在超市里卖的液体瓶装商品的包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没有装满,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怕液体从瓶子里溢出
  生:怕液体热后体积变大,顶松瓶盖,引起液体变质
  师:你们认为其他液体也会像水一样有热胀冷缩现象
  生:其他液体可能也有热胀冷缩现象
  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一个现象——装满水的水壶,加热过程中水会溢出,并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对“水受热溢出”这一现象质疑,并大胆推测溢出的原因。教师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用实验证明“水受热后体积是否变大”这一探究活动上来。
  二、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问题是不是学生头脑里自己生成的,关键在于老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以《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例,我们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头脑里真正生成问题的。
  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这是什么?
  生:洋芋。
  生:马铃薯。
  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生:沉的。
  生:浮的。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大的浮,小的沉。
  师:我们可以……
  生:用实验证明。
  师:(出示两个装满水的水槽:其中一个水槽中装有高浓度的盐水,另一个水槽中装有经过处理的与盐水色泽一致的普通水。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大的放入普通水中,小的放入盐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大的沉,小的浮。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的重,小的轻。
  生:因为小的坏了,中间是空的。
  师:是这样吗?(把小的也放入普通水中,沉了;把大的放到盐水中,也浮了。)
  生:(恍然大悟)那盆水肯定是盐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来的。
  师:(用鼓励的表情)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怎么证明?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这是什么”到“怎么证明”,接连问了学生7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对象。第二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意在引发后续的探究教学,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较大分歧,但这种分歧被及时达成共识——“用实验证明”。接下去的“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是这样吗”,意在引发学生对马铃薯沉浮的思维冲突,他们从“原来就是这样的”到“咦!怎样会那样呢”,再到“哦!可能是那样的原因吧”,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波三折,也就开始对“是什么原因使马铃薯浮起来”质疑,并急切地想去证明它。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地提出“怎么证明”。
  那么片段中的7个问题,对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定向、引领作用的关键问题是哪一个呢?当学生观察到了两个马铃薯在同一种“水”中都浮起来以后,头脑中随即产生了“是什么原因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问题,并试图去解释这种现象或回答这个问题,从而提出了“可能是含有盐的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假设,并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予以证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产生有效质疑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案例: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西瓜虫、小鸟、蚯蚓等生物。然后教师问学生:花坛中的小动物吃什么呢?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师生告别了键盘、鼠标,只用手指轻轻一点,既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新疆】
其他文献
当下小学体育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和花哨,将所有的关注力都聚焦在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对于体育教学根本宗旨——提升学生体能却涉及甚少。这种重技能、轻体能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重点的偏差。那该如何实现促进这种尴尬局面的改革呢?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整合当下周边的体育教学资源,在组织好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动力,为积极有效的体能储备奠定基础。  一、活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于人才的标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应试型”人才了,而更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这其中的能力当然包括专业能力,同时还是指人才的探索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合作在当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为了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从而为以后能向社会输入大量的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教师们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们这种能力,而培养合作能力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便是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目的观察及分析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抗凝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分别给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
语文关键词,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反映的是能提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词语。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
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行政区域相对固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所谓县级职教中心,就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内,由县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有关行业联合办学、多种渠道筹措经费,融原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农民中专、卫生学校等职业学校于一体,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在县域
小时候,我和邻居的几个小朋友每天不是玩泥巴,就是做游戏,别提多高兴了。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铁哥们儿在楼道里学李小双那样双手支撑,头不着地地翻筋斗。我们想学又怕摔
小读者们.你们发现了吗?本期的“教材单元作文训练”有一点不一样了哦!是的.它多了两个关键字——实践.以前.我们教大家从已经发生过的事里去寻找单元作文的写作素材:从现在
提问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的提问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语文学习塑性的关键阶段,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思维及基本方法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本文以教师的视角为切入点,拟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设计问题内容、提升教师素养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实现语文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英语在听和说两个方面应达到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反映了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然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却是: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很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不少学生不愿开口或不敢开口;有的学生心里想得不错,一要开口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小组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交
要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养育者必须做"足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促进其真实自身的发展;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防止其形成神经症;满足儿童的自身对象需要,促使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