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个案分析入手,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新生的弱势群体的心理转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转变;个案
1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结构被逐渐打破,不同地域的劳工不断的流动,形成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群。在这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当地的,另外,年轻一代有很大一批都在当地结婚生子。对于许多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本身在离开家乡出外打工之后遇到了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于这些务工子女的教育,有关部门是相当重视的,虽然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已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不公平以及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却不可避免。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发生很多困难。
外来务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在和当地孩子优越的生活进行过对比之后,他们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强,习惯性撒谎,偷窃、逃学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
2 个案
学生黄某,男,2012年进入我校就读初一。年龄比班上学生都要大,但是此时他却和他认为很“嫩”的小孩子一起坐在初一的课堂中,并且在学习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他们,这对他的心理冲击力可想而知。因此,他在班级就表现为经常违纪犯规,比如打架闹事,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除此之外,该生还有一个恶习,就是爱和老师狡辩甚至顶嘴。作为班主任,我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
后来,我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监管员”,主抓班级的纪律问题。刚开始他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受宠若惊。走马上任后颇有点“拿了鸡毛当令箭”的架势。在他像骄傲的公鸡一样昂起头时,我适时提醒他现在是一个小干部,要以身作则,不能像以前一样了。他点点头,原来的不当行为改正了很多,这是一个要“面子”的学生。虽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改正过来,但教育总有一个反复过程,至少在他身上,尊重和重视能帮助他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哄骗”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尚未改正的陋习仍然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我采取了家访的形式。到了那所谓的“家”,我被周围的环境震撼了:这些外来务工家庭大多租住在简陋的民房及各种临时搭建的阴暗潮湿的非正式住房中,人均居住面积及其狭小,3——15平方米不等,且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租住的房屋内只有一些被淘汰的旧床、旧椅子和几十元钱从旧货市场买来的几十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做饭用的是对空气污染严重的蜂窝煤,家里堆放的物品杂乱不堪。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的心理是会极度自卑的。我在他家对他和他父母说了许多鼓励和表扬的话。看得出来,他的父母几乎是有点感激涕零了,可能从没有老师去家访过,并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第二天到校后,我破天荒地发现该同学在认真地早读,没有迟到,更没有做小动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他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在逐渐改正。虽然成绩仍是不理想,但是行为习惯已经很让老师满意了。我所要做的,是及时与他父母沟通,并适时提醒他而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不教他为止。这也是我足够的重视让他觉得他还是有人关心的,会减少很多仇视敌对心理。
3 分析
其实,这个男孩存在着严重的排斥、敌视、反叛等弱势心理。他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常报有戒备和猜疑心理,对来自周围的评价、特别敏感和在意,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有明显的排外情绪和敌视心理,并伴有对抗性和攻击性行为,由此更加得不到同学的接纳和欢迎,人为地把自己孤立起来。
其实他的种种行为源于他的自卑。父母职业的卑微、收入的低下、家庭居住条件的恶劣,使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喜欢过多的与同学交往,造成了自卑、压抑、孤僻的心理。而极度的自卑带来的是极度的自尊心的扩张。过于脆弱的心灵,过于极端的反叛,本应和谐统一的自我变成了矛盾冲突的人物,而且某一弱势心理已经变成了一种随意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他种种“出格”行为的原因。甚至是与老师的顶嘴也仅仅是他期望获得关注的一种手段。而我的“封官”、家访让他感受到了关爱和重视,自卑心减少的同时随意的行为方式也在减少。应该说,他缺少的就是温暖。不仅是同学和老师的,更缺少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理解。
在家访中发现,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家长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因而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几乎没有。冯同学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他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最终形成失落自卑、抑郁暴躁等弱势心理。由于我经常与其父母沟通,他们家庭间的交流也尽可能增多,这对孩子改正陋习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消除外来务工子女的弱势心理还是应立足于心理策略上做文章。要让他们适当地控制情绪,自我调节。一般可以把不良的情绪转向所喜爱的活动以转变情绪体验的性质,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体育活动也是转移调控情绪的良好方法。当情绪状态不佳时,打球下棋都是极好的情绪调控手段,体育活动既可以松弛紧张情绪,又可以消耗体力,使消沉者活跃,激愤者平静,实现平衡情绪的目的。
大部分的外来务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但现实中遭遇到的一次次失败和打击容易使他们认知活动下降,遇到挫折就退缩。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无助”,也就是“学习”来的无能为力。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就会在做这个工作时不再努力。出现“习得无助”,破罐子破摔现象。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交不到朋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其他的活动中,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满足。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民工子女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这种可喜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的。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转变;个案
1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结构被逐渐打破,不同地域的劳工不断的流动,形成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群。在这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当地的,另外,年轻一代有很大一批都在当地结婚生子。对于许多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本身在离开家乡出外打工之后遇到了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于这些务工子女的教育,有关部门是相当重视的,虽然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已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不公平以及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却不可避免。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发生很多困难。
外来务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在和当地孩子优越的生活进行过对比之后,他们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强,习惯性撒谎,偷窃、逃学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
2 个案
学生黄某,男,2012年进入我校就读初一。年龄比班上学生都要大,但是此时他却和他认为很“嫩”的小孩子一起坐在初一的课堂中,并且在学习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他们,这对他的心理冲击力可想而知。因此,他在班级就表现为经常违纪犯规,比如打架闹事,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除此之外,该生还有一个恶习,就是爱和老师狡辩甚至顶嘴。作为班主任,我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
后来,我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监管员”,主抓班级的纪律问题。刚开始他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受宠若惊。走马上任后颇有点“拿了鸡毛当令箭”的架势。在他像骄傲的公鸡一样昂起头时,我适时提醒他现在是一个小干部,要以身作则,不能像以前一样了。他点点头,原来的不当行为改正了很多,这是一个要“面子”的学生。虽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改正过来,但教育总有一个反复过程,至少在他身上,尊重和重视能帮助他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哄骗”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尚未改正的陋习仍然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我采取了家访的形式。到了那所谓的“家”,我被周围的环境震撼了:这些外来务工家庭大多租住在简陋的民房及各种临时搭建的阴暗潮湿的非正式住房中,人均居住面积及其狭小,3——15平方米不等,且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租住的房屋内只有一些被淘汰的旧床、旧椅子和几十元钱从旧货市场买来的几十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做饭用的是对空气污染严重的蜂窝煤,家里堆放的物品杂乱不堪。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的心理是会极度自卑的。我在他家对他和他父母说了许多鼓励和表扬的话。看得出来,他的父母几乎是有点感激涕零了,可能从没有老师去家访过,并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第二天到校后,我破天荒地发现该同学在认真地早读,没有迟到,更没有做小动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他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在逐渐改正。虽然成绩仍是不理想,但是行为习惯已经很让老师满意了。我所要做的,是及时与他父母沟通,并适时提醒他而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不教他为止。这也是我足够的重视让他觉得他还是有人关心的,会减少很多仇视敌对心理。
3 分析
其实,这个男孩存在着严重的排斥、敌视、反叛等弱势心理。他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常报有戒备和猜疑心理,对来自周围的评价、特别敏感和在意,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有明显的排外情绪和敌视心理,并伴有对抗性和攻击性行为,由此更加得不到同学的接纳和欢迎,人为地把自己孤立起来。
其实他的种种行为源于他的自卑。父母职业的卑微、收入的低下、家庭居住条件的恶劣,使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喜欢过多的与同学交往,造成了自卑、压抑、孤僻的心理。而极度的自卑带来的是极度的自尊心的扩张。过于脆弱的心灵,过于极端的反叛,本应和谐统一的自我变成了矛盾冲突的人物,而且某一弱势心理已经变成了一种随意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他种种“出格”行为的原因。甚至是与老师的顶嘴也仅仅是他期望获得关注的一种手段。而我的“封官”、家访让他感受到了关爱和重视,自卑心减少的同时随意的行为方式也在减少。应该说,他缺少的就是温暖。不仅是同学和老师的,更缺少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理解。
在家访中发现,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家长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因而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几乎没有。冯同学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他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最终形成失落自卑、抑郁暴躁等弱势心理。由于我经常与其父母沟通,他们家庭间的交流也尽可能增多,这对孩子改正陋习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消除外来务工子女的弱势心理还是应立足于心理策略上做文章。要让他们适当地控制情绪,自我调节。一般可以把不良的情绪转向所喜爱的活动以转变情绪体验的性质,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体育活动也是转移调控情绪的良好方法。当情绪状态不佳时,打球下棋都是极好的情绪调控手段,体育活动既可以松弛紧张情绪,又可以消耗体力,使消沉者活跃,激愤者平静,实现平衡情绪的目的。
大部分的外来务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但现实中遭遇到的一次次失败和打击容易使他们认知活动下降,遇到挫折就退缩。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无助”,也就是“学习”来的无能为力。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就会在做这个工作时不再努力。出现“习得无助”,破罐子破摔现象。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交不到朋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其他的活动中,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满足。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民工子女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这种可喜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