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巴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里哗啦。喝完便大喊,那声音哀怨而凄凉,飘荡在夜空的上方,被夜风撕扯得支离破碎,直至嗓音沙哑,开始呜咽,最后倒头大睡。
  村里人夜晚害怕经过巴爷的老屋,他们害怕他鬼嚎般揪心的喊叫。这多多少少也是苦闷的日子把他熬扯得疲惫不堪的结果。我曾经想过,巴爷在静谧的夜晚的狂喊,也是酒精刺激他,苦度寂寞的一种方式吧。
  巴爷是喜欢娃儿的。他总是站在远处,呆呆地看着疯闹的孩子。要是看到农妇怀抱婴儿,他的眼里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咧着嘴傻笑,满嘴焦黄的大牙暴露无遗。农妇看着他的样子,就会奔将出去,离他远远的。但巴爷还是讨村里娃儿们喜欢的。巴爷手巧,娃儿们就愿意让他制作枪啊、爬犁……虽然巴爷一天学堂也没有进,但他能用铅笔笨拙地写出自己的名字,还能在烟盒上绘制出精巧的图案。找木板,钉钉敲敲,在如蝶翻飞的木屑中各种家什被他用得游刃有余。嘴还是咧着,憨憨地笑……孩子们总是讨好地塞给他从家中偷出的几支烟。
  村里人大都是不讨厌巴爷的。
  村里逢上红白事,巴爷是每每必到的,劈柴、担水、倒泔水,忙前忙后,乐此不疲。夏天一到,大片大片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空气郁闷而燥热,帮忙的婆娘都借机躲着、藏着,只有巴爷蹲在院中支起的大锅前守候着,火红的焰火舔着锅底,散发出的热量让人透不过气来。上晒下烤,不消片刻巴爷早已汗流浃背,上身的挎篮紧贴在他结实的身体上,下身穿着大裤衩,衣服浸满汗渍,圈画得斑驳凌乱。大家都笑着,他也跟着傻傻地笑。
  一杯小酒就是他唯一的要求。
  也有时候,爱疯闹的婆娘们把他围拢来,口里溅着唾沫比画给他找个女人做老婆。巴爷先是急忙避开众人偷着笑,后来就跺脚拍手,像个孩子偶然捡到块八角儿钱一样兴奋,脸上还泛着红光,眼里流露喜悦的光芒。
  一年又一年,巴爷的老屋像风雨中飘摇欲坠的小船,慢慢地坍塌下去。巴爷渐渐更老了,可是腰间还是挂着早已看不清颜色的荷包烟袋,村人常见他会从烟袋中摸索出一沓烟纸,撕扯出一张,再捏些烟丝撒在弯折的烟纸上,左右手互相配合捻着捻着,舌尖敏捷地舔着重合处,用宽厚的指甲挣断烟蒂,颤抖的手摸出一根火柴。“哧啦”,纸烟已点燃,刺鼻的烟雾从口和鼻中喷薄而出,又游离在他杂乱的头发和身体左右。
  去年初春,我回了趟故里,在村口我见到了巴爷。他的胡子更浓了,两只干涸的眼睛像久旱的河床一样枯燥,龟裂的嘴唇爆裂開几个血口子。他还是靠在那棵柳树干上吸着烟,只是咳得厉害,手颤得也厉害。烟雾在干燥的空气中升腾,稍有风吹便会像一根软绵绵的鞭子一样缠绕在巴爷的身上。他的眼眶深陷,头发更乱了。
  我突然感觉巴爷是如此的可怜,他好像活得轻松自在,但寂静的夜晚来临,又有谁曾想过这样的一个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是如何地抽着闷烟、喝着闷酒打发无聊的日子呢?
  春节回家时,村口却没有了巴爷的踪影。一打听,村人告诉我巴爷已于初冬时死去了,我的心陡然一颤,酸楚漫卷全身每个细胞,决定去趟巴爷的坟地吊唁一下。
  一抔黄土覆盖着白雪,几簇荒草也只剩下枝干,周围孑立几棵孤零零的楸树,连片叶子都没有。坟前没有墓碑,这就是巴爷的最终归宿。
  哦——巴爷!
其他文献
怀念的胶片,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把自己所有的故事看透。  在柳堡,天井里果然有一口自言自语的井。和苔藓一样光滑的声音,飘荡在浅蓝色的空气中,打水的桶里盛满银子似的月光。允许有一种笑声抚摸着桂花,镂空的木窗泄漏爱的余韵。  或者倚门听雨。屋后的小河渐涨,一直流向春风浩荡的远方。檐下精致的雨滴,如座钟的脚步宁静。此刻的二胡和箫管,一定是湿漉漉的,如泪水溅落于新叠的纸船。  一个少女正在掌灯,一个老者在
期刊
又一个脂粉气十足的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  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南通石臼湖,北连秦淮河,全长7.5公里。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无独有偶,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似乎总是在统治者的意志下从事这样惨无人道的驚天之举,传之后世,成为奇观——从埃及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乃至这条近万名民工以生命为代价在胭脂岗开凿出的这条“石缝中的运河”。  600多年
期刊
一  没有预感,没有防备,如我一扭头荒草突然就长出来一样,丁酉清明前两天,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在姐家的院子里,夺走了62岁的姐姐的心跳。  惊闻噩耗,正在先生家坟院祭奠的我,雷击般一下子失去知觉……醒来后仍旧很是恍惚,看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看草木相互挤挨起伏,看我清瘦而秀美的姐姐着蓝色上衣在乡间小路上款款行走……  姐姐!眼泪随着这一声哭喊汹涌奔泻。我气喘吁吁跑到一棵树下,对着手机向那个给我传递
期刊
寄伯去世好多年了,有时还会梦到他。  我还在襁褓时,有高人指点,说把我过继给男孩子多的人家才好,于是我妈四处打听,后来找到寄伯家。  当时,寄伯已有三个儿子,他第一眼看到我,就笑呵呵地答应了。这也许是我和寄伯有缘。他给我取名:林珏。这样,出生几个月的我就给他做过房女儿。  后来,寄伯又生了四个儿子。对我这个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一样,阿囡阿囡唤我,从没对我说过一句重点的话。  那个时代,农村人孩子生
期刊
外婆年少就喜欢上了佛经,捧上一本经卷便可足不出户,待在闺阁中,并誓与佛经、青灯相伴到老。那时的外婆该是怎样的女子呢?她该是像一株初生木棉一样安静柔和地生长,却又浮动着薄荷清浅的香味吧,或许她还有着如莲的心思:一盏青灯一卷经书,罗衫飘飘临窗读。  除了习读经文,外婆也捣鼓草药。外婆到底研读了佛经外的多少医书呢?在我的印象里,经外婆手拂过,百草皆为药,她的室前一串串挂着,门里一堆堆码着,到处堆放着草药
期刊
清明节前,在母亲的坟前燃起一堆冥钱,恍惚中,许多年淡忘了的往事又涌上心头,似乎有好多话要对母亲说。  母亲出生在苏北灌南百禄大姓王家,上世纪60年代随父亲去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牧场的土坯房里,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兄弟三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身上穿戴的衣裤鞋帽都要母亲手工完成。兄弟间依次相差两岁,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邋旧;正三年、反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这般,母亲就更忙了,何况三个半大小
期刊
老家并没有山,所谓南山,不过是小村东南几里外的一处土坡漫冈。南山处有我家的园田地,一条毛毛道从近二分之一处斜穿而过。毛道往南不远,有一处并不很深的凹陷洼地,我家的几垄田搭着洼地边沿擦过。  那时候种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谷雨前后,种玉米和栽土豆这样的大田是要抢时间的,而大田抢种一结束,母亲会适时从房梁下墙垛间,翻出一包儿又一包儿的豆角籽。我太熟悉那些花花溜溜、各式各样的豆子了:挤豆、泡豆、油豆、
期刊
哥哥比我大一岁半,上学时比我高两级,可无论在学识还是阅历和魄力上都让我徘徊在不可逆转的差距中。他聪明好学、情趣广泛,从童年起他就始终站在我的前面,是我无法超越的偶像。  哥哥喜欢K歌,他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去卡拉OK,我一定会为哥哥点上《三国演义》的片尾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还有《雍正王朝》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胡雪岩》中的《情怨》。这都是他最喜欢唱的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其实,这几首也是我喜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他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2010年金秋时节举办的“全国百名作家看白茶”中国散文年会笔会福鼎现场,我与他有了一面之缘。  他,就是著名诗人汪国真。  那天清晨,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汪国真去世的消息,在评论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同样的信息一个一个跳出来,我再一个一个地搜索质疑,直到从权威媒体看到同样的新闻,我才敢确认汪先生是真的走了。  读汪国真的诗,主要
期刊
那块地位于一长片波涛般起起伏伏的菜地的中间,和我们住的屋子仅隔着一条小区干道。  远远望去,这路道和长片的菜地似乎是两条紧紧相依的不同景象的小河:一条已经是冬天干白僵硬的河床,枯燥冷漠得让人恹恹欲睡。另一条则像流淌在春天里的花溪,荡漾着斑斓的光彩和热闹的生机。  我们的小菜地大约有五十平方米,分成了三绺,由大姑妈按季代种些家乡常见的农家菜。地是10多年前拆迁过来时母亲开垦的。  走到它身边,我眼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