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也是一个体育强国,在很多的国家赛事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都是“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金字塔"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一个需求,生源供给不足,文化层次偏低等问题凸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训合一则应运而生。本文则通过对金字塔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学训合一的发展,现状,优点等方面,以期为全面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形成一个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字塔模式;学训合一;市场需求;生源供给
在以往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我们都是沿袭国家的体制遵循的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即是以国家,省地市级优秀运动员为一线,以少年体校为中心的纵向层层衔接的三级训练体制。这种培养模式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转变,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的一个供给需求,社会问题凸显。
另外,“金字塔”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教育问题。旧有的“金字塔”培养模式,重在抓好运动员的成绩,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学生体能的训练上,而忽略了其他文化教育。由于从小生活的中心就是训练,很多的运动员文化程度不高。而当他们过了运动的黄金期,退役想继续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候,弊端就很快凸显出来。他们贫瘠的知识水平与社会技能是脱节的,即便是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也很难觅得一份高层次体面的工作。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去卖烧饼,猪肉的新闻比比皆是。因此我们说,即便是高水平的运动员,也需要学好文化知识,必须储备一定的知识容量。因此,这个时候“学训合一”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1国内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逐步看到了“金字塔”培养模式的问题,已经开始尝试走“学训合一”的发展培养道路,而且在“学训合一”道路的摸索道路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成功例子,这证明我们走教育和体育相结合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在2006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冲甲成功,而这支代表队并不是我们的专业运动员,其所有的球员全部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等普通中学。
这就为“学训合一”这种培养模式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23届大学生世界运动会上,清华大学的胡凯勇也不负众望,取得了百米飞人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次次成功的例子,彻底改变了过去只依靠业余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自开展“学训合一”培养模式以来,我们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俨然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库。
2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形成
顾名思义,“学训合一”指的是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相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在保证充分的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求一定的体育训练活动。这样二者相统一,既保证运动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2.1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体育训练的黄金阶段发生在青少年阶段,而文化学习的知识爆发点也在青少年,两个时间点是相契合的,所以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要利用这个时间段,两头挑,充分利用好这一年龄优势,尽可能的将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为了要成绩,而忽略了运动员日后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齐头并进,只有掌握好文化知识,武装好头脑,才可能更好的领悟技术要求,完成更大的一个成绩。所以,我们应该开展“学训合一”的双培养模式,以求取得学业事业双丰收。
2.2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過调查研究,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国外特别注重对于运动员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只看成绩,用成绩说话,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秉持着学训并重的教学思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保证他们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3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意义
3.1对竞技体育的意义
现在的竞技,都是高科技的水平较量。运动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积累来更好的理解运动的要领与内涵,以往的“金字塔”培养模式,侧重于运动员体能的训练,致使运动员综合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那么在进行退役,二次就业的时候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是知识储备型人才,只有体育单一技能的运动员很难寻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所以,旧有的“金字塔”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大运动员就业的优势,必须要对运动员进行知识的再充电。
3.2对学校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以往,学校没有激励我们的体育“高材生”,我们接触的少,对体育的意识不强,所以对于体育都不是特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只是成天窝在教室里。学校只是看重那一纸成绩单,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学训合一”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改变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
4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转型的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院校培养模式的新办法,新形式。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一套自身特色的训练管理制度。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以及教练员相应的荣誉或者是奖金,政策等等。比如,对于竞赛贡献巨大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者推荐保研等等;或者把学生的成绩与教练员的奖金挂钩,激励教练员等等。
5结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式下开展的一项新任务,还不是特别成熟,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努力前行,争取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冰等.影响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42-144.
[2]刘永东等.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20-23.
[3]李皑,刘璐.基础体校教练员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2):22-23.
作者简介:
郭晗(1980—),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方面研究。
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号:Rkx-201515。
关键词:金字塔模式;学训合一;市场需求;生源供给
在以往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我们都是沿袭国家的体制遵循的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即是以国家,省地市级优秀运动员为一线,以少年体校为中心的纵向层层衔接的三级训练体制。这种培养模式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转变,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的一个供给需求,社会问题凸显。
另外,“金字塔”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教育问题。旧有的“金字塔”培养模式,重在抓好运动员的成绩,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学生体能的训练上,而忽略了其他文化教育。由于从小生活的中心就是训练,很多的运动员文化程度不高。而当他们过了运动的黄金期,退役想继续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候,弊端就很快凸显出来。他们贫瘠的知识水平与社会技能是脱节的,即便是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也很难觅得一份高层次体面的工作。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去卖烧饼,猪肉的新闻比比皆是。因此我们说,即便是高水平的运动员,也需要学好文化知识,必须储备一定的知识容量。因此,这个时候“学训合一”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1国内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逐步看到了“金字塔”培养模式的问题,已经开始尝试走“学训合一”的发展培养道路,而且在“学训合一”道路的摸索道路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成功例子,这证明我们走教育和体育相结合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在2006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冲甲成功,而这支代表队并不是我们的专业运动员,其所有的球员全部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等普通中学。
这就为“学训合一”这种培养模式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23届大学生世界运动会上,清华大学的胡凯勇也不负众望,取得了百米飞人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次次成功的例子,彻底改变了过去只依靠业余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自开展“学训合一”培养模式以来,我们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俨然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库。
2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形成
顾名思义,“学训合一”指的是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相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在保证充分的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求一定的体育训练活动。这样二者相统一,既保证运动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2.1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体育训练的黄金阶段发生在青少年阶段,而文化学习的知识爆发点也在青少年,两个时间点是相契合的,所以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要利用这个时间段,两头挑,充分利用好这一年龄优势,尽可能的将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为了要成绩,而忽略了运动员日后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齐头并进,只有掌握好文化知识,武装好头脑,才可能更好的领悟技术要求,完成更大的一个成绩。所以,我们应该开展“学训合一”的双培养模式,以求取得学业事业双丰收。
2.2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過调查研究,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国外特别注重对于运动员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只看成绩,用成绩说话,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秉持着学训并重的教学思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保证他们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3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的意义
3.1对竞技体育的意义
现在的竞技,都是高科技的水平较量。运动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积累来更好的理解运动的要领与内涵,以往的“金字塔”培养模式,侧重于运动员体能的训练,致使运动员综合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那么在进行退役,二次就业的时候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是知识储备型人才,只有体育单一技能的运动员很难寻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所以,旧有的“金字塔”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大运动员就业的优势,必须要对运动员进行知识的再充电。
3.2对学校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以往,学校没有激励我们的体育“高材生”,我们接触的少,对体育的意识不强,所以对于体育都不是特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只是成天窝在教室里。学校只是看重那一纸成绩单,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学训合一”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改变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
4竞技体育“学训合一”培养模式转型的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院校培养模式的新办法,新形式。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一套自身特色的训练管理制度。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以及教练员相应的荣誉或者是奖金,政策等等。比如,对于竞赛贡献巨大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者推荐保研等等;或者把学生的成绩与教练员的奖金挂钩,激励教练员等等。
5结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式下开展的一项新任务,还不是特别成熟,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努力前行,争取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冰等.影响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42-144.
[2]刘永东等.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20-23.
[3]李皑,刘璐.基础体校教练员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2):22-23.
作者简介:
郭晗(1980—),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方面研究。
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号:Rkx-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