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总会遇到学生“卡壳”的窘境,因为教学出现了裂痕,或者事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没有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因此,这时候教师就该学会补救,于无声处发掘有声资源,在对话的过程中放缓、放低对学生的要求。
一、睿智的对话,让教路峰回路转
师:在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谁能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找出课文内容,交流)
师:仔细读一读,你一定会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语句。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却不知道”和三个“身后”,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重要?
生:这……
师:心里有数,但不知怎么表述,是吧?(生点头)
师:这样吧,我们就顺着你的发现研读下去。回头看看身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将头往后一转,完全可以看到身后隐藏的祸患,就可以避免这场灭顶之灾。可是,它们为什么都没有这样做呢?下面请三个同学替它们来回答。
在这段教学环节中,面对学生的尴尬之境,教师没有决然地让这位学生坐下,再让其他学生来回答,而是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语继续下去,对学生心中“有货倒不出”的状况给予了肯定。也许,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考虑好这些词语为什么重要,只是有一种潜意识中的阅读行为。为了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继续思考的空间,教师就“顺流而下”,将学生引入了“心里有数,但不知怎么表述”的另一重境界,实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睿智对话,让追问引领学生向着阅读的更深处漫游,避免了学生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生本的深层信息交流。
二、发展的对话,让训练扎实有效
于永正先生教学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后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相信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经历,当你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他们却面有难色。一般情况下,为了所谓的维护学生自尊心,不少教师选择的是让其坐下,而让其他学生来回答问题。细细反思,教师这时候需要的不是让学生坐下,而应该像于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鼓励,“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学生此时获得的首先是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心理压力也顿时减轻了很多,可在轻松的心境中思考问题,他至少忘记了胆怯。何况于老师给予学生的不是“你”的命令式语言,而是商量式的“我们”。三个“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是,对于这个问题,不是你一个人在考虑,而是我们大家共同来想办法。
一个简单的提问,于老师看重的不是课堂的进程,不是任务的完成,而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对话的艺术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甜蜜的等待。好学生是教师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在常人想放弃的时候,于老师仍然抱着一份信心在等待,哪怕是花费一些时间,他知道一定能“夸”出一个好学生来。事实证明了于老师的等待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等待花开。虽然等待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毕竟等来了鲜花盛开,等来了一个学生行将放弃自己,却又在思考中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示机会。
三、灵动的对话,让感悟波澜起伏
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片段:
师:看,这就是邱少云,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这就是趴在火堆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1:邱少云,你的痛苦让我看到了你钢铁般的意志。
生2: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
(短暂的停顿)
师: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呢?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
生:嗯。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你听,谁听到了?
生1: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我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我死也是值得的。
生2:邱少云啊邱少云,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吗?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体,但烈火永远烧不毁你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你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在第一回合的师生对话中,王老师曾遭遇一次尴尬,就是因为学生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许多教师会觉得学生的话太离谱了,拽也拽不回来了,干脆一句“坐下”了事。但是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智慧,王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坐下去,而是先接下学生的“招”:“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呢?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你听,谁听到了?”
在短暂的等待以后,学生的发言足以让我们看出,他们在王老师的一招牵引中迅速进入下一个深层的境界——对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真正诠释。在体悟中,学生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体现。
阅读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感悟情怀,对话的引线在阅读中就像风筝的引线越飞越高,从茫然的低飞状态逐步调整到高飞的姿态,在教师的疏导下能够自然地享受到向上的力量和展示的快乐。
(责编侯艳星)
一、睿智的对话,让教路峰回路转
师:在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谁能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找出课文内容,交流)
师:仔细读一读,你一定会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语句。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却不知道”和三个“身后”,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重要?
生:这……
师:心里有数,但不知怎么表述,是吧?(生点头)
师:这样吧,我们就顺着你的发现研读下去。回头看看身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将头往后一转,完全可以看到身后隐藏的祸患,就可以避免这场灭顶之灾。可是,它们为什么都没有这样做呢?下面请三个同学替它们来回答。
在这段教学环节中,面对学生的尴尬之境,教师没有决然地让这位学生坐下,再让其他学生来回答,而是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语继续下去,对学生心中“有货倒不出”的状况给予了肯定。也许,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考虑好这些词语为什么重要,只是有一种潜意识中的阅读行为。为了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继续思考的空间,教师就“顺流而下”,将学生引入了“心里有数,但不知怎么表述”的另一重境界,实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睿智对话,让追问引领学生向着阅读的更深处漫游,避免了学生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生本的深层信息交流。
二、发展的对话,让训练扎实有效
于永正先生教学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后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相信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经历,当你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他们却面有难色。一般情况下,为了所谓的维护学生自尊心,不少教师选择的是让其坐下,而让其他学生来回答问题。细细反思,教师这时候需要的不是让学生坐下,而应该像于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鼓励,“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学生此时获得的首先是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心理压力也顿时减轻了很多,可在轻松的心境中思考问题,他至少忘记了胆怯。何况于老师给予学生的不是“你”的命令式语言,而是商量式的“我们”。三个“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是,对于这个问题,不是你一个人在考虑,而是我们大家共同来想办法。
一个简单的提问,于老师看重的不是课堂的进程,不是任务的完成,而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对话的艺术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甜蜜的等待。好学生是教师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在常人想放弃的时候,于老师仍然抱着一份信心在等待,哪怕是花费一些时间,他知道一定能“夸”出一个好学生来。事实证明了于老师的等待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等待花开。虽然等待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毕竟等来了鲜花盛开,等来了一个学生行将放弃自己,却又在思考中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示机会。
三、灵动的对话,让感悟波澜起伏
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片段:
师:看,这就是邱少云,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这就是趴在火堆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1:邱少云,你的痛苦让我看到了你钢铁般的意志。
生2: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
(短暂的停顿)
师: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呢?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
生:嗯。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你听,谁听到了?
生1: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我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我死也是值得的。
生2:邱少云啊邱少云,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吗?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体,但烈火永远烧不毁你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你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在第一回合的师生对话中,王老师曾遭遇一次尴尬,就是因为学生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许多教师会觉得学生的话太离谱了,拽也拽不回来了,干脆一句“坐下”了事。但是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智慧,王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坐下去,而是先接下学生的“招”:“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呢?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你听,谁听到了?”
在短暂的等待以后,学生的发言足以让我们看出,他们在王老师的一招牵引中迅速进入下一个深层的境界——对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真正诠释。在体悟中,学生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体现。
阅读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感悟情怀,对话的引线在阅读中就像风筝的引线越飞越高,从茫然的低飞状态逐步调整到高飞的姿态,在教师的疏导下能够自然地享受到向上的力量和展示的快乐。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