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反例促进学生理解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概念的各种肯定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信息,概念的否定例证即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无疑,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正确、恰当地运用反例,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汪明峰老师执教“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巧妙运用反例,轻松揭示“密铺”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密铺”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
  【片段一】适时出示反例,揭示特征
  师:同学们,小乌龟、小袋鼠、小狗和小猴听说学校操场南边要重新绿化,绿地中央有一块活动场地,它们争着要参与这块场地地砖的铺设工作。工人师傅们为了保证质量,先让它们分别试着铺了一些。小乌龟、小袋鼠、小狗和小猴分别是这样铺的。(出示图1~图4)
  
   图1图2 图3图4
  师:以你们的眼光来看,谁铺得好一些呢?
  生:小猴铺得最好。小乌龟和小袋鼠铺的都有空隙,不太好。小狗铺的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有些地方叠起来啦,容易把人绊倒!小猴铺得最好,没有空隙,也没有叠起来。
  师:是啊!工人师傅们最终也选择了让小猴来铺。为了使小猴铺得更好,他们又给小猴做了一些示范(如图5~图7)。这些地砖铺得有什么共同特点?
  
  图5图6 图7
  生:每一块砖都紧挨着,既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师:像这样把一些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
  【赏析】在教学中,汪老师适时地引入3幅密铺的反例图形,引导学生对正例与反例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细心辨析中发现密铺的本质特征——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试想:如果老师首先出示密铺的3幅图(图5~图7),试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概括图形密铺的特点,学生似乎并不容易发现三幅图的共同特征,也就难以揭示密铺的特点。不难发现,在汪老师的教学片段中,正是有了反例的对比与衬托,学生才如此轻松、准确地发现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片段二】自主修正反例,深化认识
  师:这3幅图形是密铺吗(出示图8~图10)?为什么?
  
  图8 图9 图10
  生1:图8不是密铺,因为它有空隙。
  生2:图9不是密铺,因为它有重叠。
  生3:图10不是密铺,因为它也有空隙。
  师:有办法让这3幅图形变成密铺吗?
  生:拖动鼠标,将图8和图9分别改变为如下图形(图11~图12)。而图10无论如何都无法改为密铺。
  
  图11图12
  【赏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与其等错误发生后再去纠正,不如运用反例“防患于未然”。上述教学片段中,汪老师在学生初步认识密铺后,及时引导学生判断三幅图形是否是密铺并修正反例。正是因为有了对反例的修正,学生对密铺的认识才得到强化和巩固。而圆无法进行密铺的特征也在反例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为学生们所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密铺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
  【片段三】自主构造反例,完善认知
  师:刚才都是老师举例让大家判断、修正。那么,你们自己能利用卡片先摆出一个不是密铺图形的例子然后再修正吗(指名3个学生在磁性黑板上分别摆出不是密铺的图形,如图13~图15)?
  
  图13图14 图15
  生1:第一幅图有缝隙,第二幅图重叠了,它们都不是密铺。
  生2:第三幅图既有缝隙又有重叠,当然不是密铺。实际上,不是密铺的图形也就是有缝隙、有重叠、既有缝隙又有重叠这3种情况,而剩下的一类既没缝隙又不重叠的铺法就是密铺。
  【赏析】在数学教学中,并不一定都是由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辨析,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构造反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更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形密铺有了较深刻的认知后,汪老师让学生自主构造反例并加以修正。这样,学生在自构反例和修正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密铺的本质属性,不断总结深化密铺知识,学生对图形密铺的认识更为深刻。
  正如美国数学家B.R.盖尔鲍姆和J.M.H.奥姆斯特德指出:“冒着过于简单化的风险,我们可以说数学由两大类(证明与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与构造反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反例,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修正反例、自构反例活动中,积极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插图/泽忠)
其他文献
教学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有效的教学拓展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激发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会正确搜集和处理信息,逐步形成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具备不断求知、敢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很好地处理和运用拓展知识,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让学生从教材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落实大教学观呢?  一、学科渗透拓展  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
期刊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坐落在千里赣江第一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省级重点中学——赣州市第三中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  回顾一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不止一次感叹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新活力,不止一次被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所感染。高一(12)班的学生分为五人一组,有的在掷飞镖,有的在转动沾有红墨水的瓶盖,有的让不锈钢球从水管里滚出来。奇怪的是这不是课间活动
期刊
概况:万年县地处赣东北部的鄱阳湖畔,全县辖6镇6乡,总人口40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9所,在校中小学生70 239人,在职教职工4 193人,幼儿园170所(含学前班),入园幼儿15 296人。该县历史悠久,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理念:育人为本 质量为先  感言:传承稻作文化,力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万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名闻遐迩,出土了目前世界最
期刊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 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先生用词生僻且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化,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作品欣赏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作者与多种元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鲁迅作品该撤
期刊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级教师周婷巧妙运用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置身于美丽的槐乡,切身体会并与之融为一体。  【片段】  ……  师:小蜜蜂,小蜜蜂,你怎么来了?  生:我被香气扑鼻的槐花吸引来
期刊
【课堂回顾】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那就是: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要与作品产生所谓的“共鸣”。“读出问题”就是在欣赏课文的基础上以研
期刊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产生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我的阅读实践。特级教师薛法根《这条小鱼在乎》的教学片段堪称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典范。  【片段一】读而生疑,读而有感,读而促议  (复习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一遍课文,根据你的预习和上
期刊
【片段】  师:问大家几个问题:卖鱼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文中没介绍。  师:多大年龄?  生:文中没介绍。  师:长什么样?  生:文中也没有介绍。  师:性格特点、爱好等,什么都不知道,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卖鱼的人。(在课题周围画上许多小问号)大家看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学生读,评价)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你看一看哪些地方奇怪?平日我们是怎样的,而卖鱼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生:如果我们
期刊
“六年的日子眨眼就过去了,如同轻烟一般,被微风吹散了。但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份母校情。难忘母校,是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是您严谨的学纪、优良的学风和紧张不失活泼的学习方式,伴随我们走过每一天,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我。六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对于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深有体会,但我们都挺过来了,我们成功了!”  这是网名“恋☆雨泪”的六年级毕业生在6月20日给母校——于
期刊
【片段一】引诗歌,开对话之闸门  师:“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接下去我们先来欣赏台湾诗人席慕容写的——《友谊》。(师配音朗诵:如果失去你,我的生命会黯然无光的呀!在烈日和暴雨中,你是一把伞,温柔地展开在我的头顶……在黑暗的夜间,你是一盏灯,无声地陪伴着我,照着我向前走……当我寂寞的时候,你是枝头的鸟,唱着欢乐的歌……当我欢乐的时候,你却悄悄地躲开了……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