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有效的教学拓展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激发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会正确搜集和处理信息,逐步形成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具备不断求知、敢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很好地处理和运用拓展知识,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让学生从教材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落实大教学观呢?
一、学科渗透拓展
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物描绘的指导时,笔者让他们先用绘画形式将人物描绘出来,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用绘画去表现人物,也可以用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手段。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绘画素材,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
二、生活空间拓展
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在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教育的有效资源。教师应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会积累,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教育者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捕捉信息,提高阅读水平,充盈拓宽视界,为今后的学习铺筑基石。
再如,在课堂之外,教师要抓住每一次的教育时机,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引导、强化和提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外出春游时,在欣赏到美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们说说描写春景的成语、古诗词,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定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情趣,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获得情感上的成功体验。
三、文本空白拓展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教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填补空白,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就能促进学生感悟,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一位老师在执教《咏鹅》时,以一首简简单单的古诗引出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文化世界,二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见了一群活泼的鹅,走进了书法世界,让一首古诗在文本和容量上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一做法巧妙地运用文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构筑了深邃的精神峡谷,使他们看到了辽阔的知识草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四、有效整合拓展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及细心观察,对各种外部信息资源增加敏感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现在,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学生接受新鲜知识的途径众多,接受的知识量纷繁复杂。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色,搜集与文本切实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对学生有感化和影响作用的拓展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拓展提供可行性。《花钟》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低年级的一篇文章,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人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笔者观看过一位老师执教该课的录像,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展开句式的模仿训练,比如通过大雁南飞等“大自然时钟”来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整合,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同时在新课结束后拓展了《牵牛花》《半夜盛开的昙花》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还存在着很多像牵牛花这样可以告诉人们时间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时钟的兴趣。该教师在选择拓展材料的时候能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备的知识经验,所选用的材料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课堂之外和课堂上应该形成多元化、一体性的关联。作为从事母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把语文书读厚,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摘自2010年第5期《素质教育论坛》)■
(插图/泽忠)
一、学科渗透拓展
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物描绘的指导时,笔者让他们先用绘画形式将人物描绘出来,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用绘画去表现人物,也可以用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手段。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绘画素材,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
二、生活空间拓展
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在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教育的有效资源。教师应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会积累,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教育者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捕捉信息,提高阅读水平,充盈拓宽视界,为今后的学习铺筑基石。
再如,在课堂之外,教师要抓住每一次的教育时机,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引导、强化和提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外出春游时,在欣赏到美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们说说描写春景的成语、古诗词,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定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情趣,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获得情感上的成功体验。
三、文本空白拓展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教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填补空白,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就能促进学生感悟,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一位老师在执教《咏鹅》时,以一首简简单单的古诗引出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文化世界,二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见了一群活泼的鹅,走进了书法世界,让一首古诗在文本和容量上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一做法巧妙地运用文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构筑了深邃的精神峡谷,使他们看到了辽阔的知识草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四、有效整合拓展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及细心观察,对各种外部信息资源增加敏感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现在,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学生接受新鲜知识的途径众多,接受的知识量纷繁复杂。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色,搜集与文本切实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对学生有感化和影响作用的拓展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拓展提供可行性。《花钟》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低年级的一篇文章,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人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笔者观看过一位老师执教该课的录像,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展开句式的模仿训练,比如通过大雁南飞等“大自然时钟”来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整合,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同时在新课结束后拓展了《牵牛花》《半夜盛开的昙花》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还存在着很多像牵牛花这样可以告诉人们时间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时钟的兴趣。该教师在选择拓展材料的时候能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备的知识经验,所选用的材料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课堂之外和课堂上应该形成多元化、一体性的关联。作为从事母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把语文书读厚,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摘自2010年第5期《素质教育论坛》)■
(插图/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