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坐落在千里赣江第一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省级重点中学——赣州市第三中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
回顾一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不止一次感叹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新活力,不止一次被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所感染。高一(12)班的学生分为五人一组,有的在掷飞镖,有的在转动沾有红墨水的瓶盖,有的让不锈钢球从水管里滚出来。奇怪的是这不是课间活动时间,而是学校青年教师李翔执教的物理示范课,学生正通过实践自主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如今,学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已蔚然成风。这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后吹进课堂的一股清风,使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使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转身受学生欢迎
“ 以前,老师只顾自己讲授,因而是‘背对’学生。现在是要转过身来,‘面对’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校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介绍说。推行新课程改革后,学校要求教师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以探究为主”的新理念,探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师积极主动的“转身”,而教师的“转身”强化了教师心中的“以生为本”的观念。“转身”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情、生情,不断加强学情和生情研究。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入学后往往感觉到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五门学科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梯度较大,无所适从。针对这一学情,该校高一年级的教师决定自己开发初三和高一衔接教材。
2008年8月烈日炎炎的一天,陈宗炫校长和郭强书记亲自挂帅,召集高一和初三的任课教师,一起研究,集体攻关。虽然正值酷暑时节,会议室外高温难耐,但是赣州三中人开发校本教材的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一套根据赣州三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开发的衔接教材,终于在9月份开学时摆到了高一新生的面前。根据一个学期施行后的调查显示,这套校本教材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反应”,深受学生的欢迎。
用足家乡资源
踏上赣南这片誉为“中国脐橙之乡”的土地,放眼望去,红土熠熠,橘林葱茏。果园里一片忙碌,果农正在为果树施肥整枝,几个身着赣州三中校服的学生也活跃其中。这些学生一边帮助果农培土,一边对果农进行采访,询问脐橙储藏、运输、销售的相关知识,并做好采访记录。原来这是赣州三中廖攸光、刘庭富两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脐橙——家乡人的骄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幕场景。常规作业枯燥、乏味,而综合实践课则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使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今,用足家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课已成为赣州三中实施新课改过程中一个生动的环节。赣州三中的新课改犹如一股跳跃的清泉汩汩流向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快樂成长。
赣南丰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赣州三中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校的老师们积极收集家乡资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历史文化和生产劳动整合起来,研究开发成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生动教材,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廖攸光、刘庭富两名老师就是从这支教师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他们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脐橙——家乡人的骄傲》,已经列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目前,这本教材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供全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现在,他们又开始着手进行《稀土——赣南璀璨的地下宝藏》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君从故乡来,应知家乡事”。如今,一件件的“家乡事”被赣州三中的老师带进了课堂。该校陈小珺老师根据校园内的植物园,开设了赣州三中“电子植物园”信息交流平台;梅春华老师围绕学校创办历史,开发了德育校本电子课程《熠熠闪光的华夏之星——田家炳》;郭冬莲老师依据赣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了《赣南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校本课程。如今,赣州三中的课堂不断向校外延伸,赣州三中学生的视野也逐步向课外拓展,学生作业变得丰富多彩。
专业规划引领教师成长
赣州三中田家炳大楼的二楼会议室内,学校各学科组长和部分教师代表正激烈地讨论《赣州三中教师专业成长三年指导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学校科研处第五次召集部分教师讨论《规划》。
这份规划牵动了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学校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校本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把既有的师资队伍培养成能自如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专业能手。“我们无法让人人卓越,但是,我们可以让人人追求卓越。”陈宗炫校长坦诚地说,“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教师的要求就体现在这份规划中。”
《规划》把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分成“四个层次”“五项要求”,不同年限对应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对应不同要求。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名学科建设工程被称为该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而实施这“三大工程”还要将新课标的要求贯穿其中。《规划》把教学研究、校本开发、指导学生社团和上好选修课作为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以此督促全校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加强研究,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詹晓渊老师是我省化学特级教师。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做题的习惯和学生做题的效果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后,便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化学总复习中突出‘监控和反思’提高考试成绩”的课题研究。当他发现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忽略人文关怀的倾向时,便积极开展了“在化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名平凡的化学实验员成长为名师。成为名师以后,詹老师又毫不犹豫地把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担在肩上,一个个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直到现在他的身边还带了两个“徒弟”。如今,在赣州三中,像詹晓渊这样敢为人梯的老教师越来越多。他们通过上示范课、观摩课和“青蓝结对”等一系列方法,把自己摸索而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让更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赣州三中把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教师教育思想的再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再创造,擎起了教育的精神火炬,续写了赣州三中发展的新篇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email protected]
回顾一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不止一次感叹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新活力,不止一次被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所感染。高一(12)班的学生分为五人一组,有的在掷飞镖,有的在转动沾有红墨水的瓶盖,有的让不锈钢球从水管里滚出来。奇怪的是这不是课间活动时间,而是学校青年教师李翔执教的物理示范课,学生正通过实践自主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如今,学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已蔚然成风。这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后吹进课堂的一股清风,使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使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转身受学生欢迎
“ 以前,老师只顾自己讲授,因而是‘背对’学生。现在是要转过身来,‘面对’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校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介绍说。推行新课程改革后,学校要求教师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以探究为主”的新理念,探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师积极主动的“转身”,而教师的“转身”强化了教师心中的“以生为本”的观念。“转身”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情、生情,不断加强学情和生情研究。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入学后往往感觉到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五门学科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梯度较大,无所适从。针对这一学情,该校高一年级的教师决定自己开发初三和高一衔接教材。
2008年8月烈日炎炎的一天,陈宗炫校长和郭强书记亲自挂帅,召集高一和初三的任课教师,一起研究,集体攻关。虽然正值酷暑时节,会议室外高温难耐,但是赣州三中人开发校本教材的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一套根据赣州三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开发的衔接教材,终于在9月份开学时摆到了高一新生的面前。根据一个学期施行后的调查显示,这套校本教材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反应”,深受学生的欢迎。
用足家乡资源
踏上赣南这片誉为“中国脐橙之乡”的土地,放眼望去,红土熠熠,橘林葱茏。果园里一片忙碌,果农正在为果树施肥整枝,几个身着赣州三中校服的学生也活跃其中。这些学生一边帮助果农培土,一边对果农进行采访,询问脐橙储藏、运输、销售的相关知识,并做好采访记录。原来这是赣州三中廖攸光、刘庭富两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脐橙——家乡人的骄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幕场景。常规作业枯燥、乏味,而综合实践课则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使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今,用足家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课已成为赣州三中实施新课改过程中一个生动的环节。赣州三中的新课改犹如一股跳跃的清泉汩汩流向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快樂成长。
赣南丰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赣州三中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校的老师们积极收集家乡资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历史文化和生产劳动整合起来,研究开发成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生动教材,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廖攸光、刘庭富两名老师就是从这支教师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他们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脐橙——家乡人的骄傲》,已经列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目前,这本教材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供全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现在,他们又开始着手进行《稀土——赣南璀璨的地下宝藏》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君从故乡来,应知家乡事”。如今,一件件的“家乡事”被赣州三中的老师带进了课堂。该校陈小珺老师根据校园内的植物园,开设了赣州三中“电子植物园”信息交流平台;梅春华老师围绕学校创办历史,开发了德育校本电子课程《熠熠闪光的华夏之星——田家炳》;郭冬莲老师依据赣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了《赣南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校本课程。如今,赣州三中的课堂不断向校外延伸,赣州三中学生的视野也逐步向课外拓展,学生作业变得丰富多彩。
专业规划引领教师成长
赣州三中田家炳大楼的二楼会议室内,学校各学科组长和部分教师代表正激烈地讨论《赣州三中教师专业成长三年指导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学校科研处第五次召集部分教师讨论《规划》。
这份规划牵动了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学校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校本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把既有的师资队伍培养成能自如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专业能手。“我们无法让人人卓越,但是,我们可以让人人追求卓越。”陈宗炫校长坦诚地说,“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教师的要求就体现在这份规划中。”
《规划》把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分成“四个层次”“五项要求”,不同年限对应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对应不同要求。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名学科建设工程被称为该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而实施这“三大工程”还要将新课标的要求贯穿其中。《规划》把教学研究、校本开发、指导学生社团和上好选修课作为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以此督促全校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加强研究,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詹晓渊老师是我省化学特级教师。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做题的习惯和学生做题的效果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后,便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化学总复习中突出‘监控和反思’提高考试成绩”的课题研究。当他发现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忽略人文关怀的倾向时,便积极开展了“在化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名平凡的化学实验员成长为名师。成为名师以后,詹老师又毫不犹豫地把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担在肩上,一个个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直到现在他的身边还带了两个“徒弟”。如今,在赣州三中,像詹晓渊这样敢为人梯的老教师越来越多。他们通过上示范课、观摩课和“青蓝结对”等一系列方法,把自己摸索而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让更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赣州三中把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教师教育思想的再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再创造,擎起了教育的精神火炬,续写了赣州三中发展的新篇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email protected]